以上几个方面,涉及到了占卜制度、宗庙祭祀和军事战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如此,则可见“尚右”确乎是商代存在的一种观念。占卜、宗庙祭祀和军事战争以外,其他方面如官吏制度中也可见到这种观念的存在。
据文献记载,商汤初年设有二相。《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孟子·尽心下》:“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赵氏注曰:“莱朱,汤贤臣。或曰即仲虺也,为汤左相。”《通典·职官》:“及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伊尹号为阿衡。仲虺,臣名,为汤左相。”《宋书·百官志》:“殷汤以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在商汤灭夏桀和建立商王朝的过程中,此二人都起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是相比而言,右相伊尹似乎比左相仲虺的作用更重要些,地位更高些。甲骨卜辞中有不少对伊尹的祭祀,有专祭,也有合祭。如:“丁亥贞:多宁以鬯侑伊尹鼋示?兹用。”(《屯南》2567)“乙巳贞:其求禾于伊?”(《合集》33282)“其宁风伊?”(《合集》30259)“贞:黄尹不我祟?”(《合集》3484)等。另外甲骨文中还有“伊尹五示”(《合集》33318)、“伊五示”(《合集》32722)、“十立伊又九”(《合集》32786、32787)、“伊廿示又三”(《合集》34123)等,应当是指伊尹后裔为官于商王朝的世系。不仅如此,作为先臣神灵,伊尹可以宁风息雨,可以对时王祟祸,向他告祭攻伐,其神格权能可与一些著名先公先王相媲美。在那个“神不歆非类”的时代中,他竟然能与商族的先公先王一样,享受着后世商王及族人们独特的尊崇与祭奠。可见伊尹一族在商代地位之高。而这些显然是作为左相的仲虺所不具备的。这也当是“殷人尚右”重要例证。
商代“左相”、“右相”之外,卜辞中也有其他等级的官职发现。在其中的一版卜辞中,同时出现了“右保”、“右尹”两个官名,如:
44. 丙寅卜,大贞:叀甾右保自右尹?十二月。(《合集》23683)
这是一条祖甲时期卜辞。对于其中的官名,陈梦家先生认为:“‘又保自又尹’之又尹,亦可能为‘右尹’。”(注: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517页。)这一推测是正确的。但既然“又尹”为“右尹”,“保”、“尹”在此均是官职,那么“又保”又何尝不是“右保”呢?金文中常见“师保”之尹,如《令方彝》中的“明保”、“明公”、“明公尹”;《御正卫爵》中的“尹大保”,《作册大方鼎》中的“皇天尹大保”等。甲骨卜辞中也常以“保”、“老”连称,如“丁亥贞:王令保老因侯商?”(《屯南》1066)“……令保老因……”(《屯南》1082)“保”、“尹”在此同为官职名,无可疑问。所以日本学者池田末利先生推测此“保”为“保奭之保”,“又保”为“右保”,与“右尹”同为官名的考释(注:〔日〕池田末利:《殷虚书契后编释文稿》,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1964年油印版,第53页。),无疑也是正确的。
值得注意的是,卜辞中出现了“右史”一职,如:
45. 乙未卜,显贞:右史入驶土不?(《合集》28195)
46. 其□,王受佑?其御右史,王受佑?嫠,癸未……(《粹编》544)
47. 卜彡右史?(《通纂》423)
48. 丁卯卜,贞:至蜀我右史?(《通纂》547)
对46辞中“右史”,郭沫若先生迷惑于“可读为有事,又读为右史,未知孰是”(注:郭沫若:《殷契粹编》,第507页。)。其实应读为“右史”,是一史官名。《汉书·艺文志》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的说法。与此相反,《礼记·玉藻》有天子“玄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也就是说,周代以后的官职已难以知道“左史”、“右史”究竟何所职掌、何者为尊了。但商代的情况则是,卜辞中只见“右史”而不见“左史”,这正与《左传》中只见“左史”而不见“右史”相反,其中的变化消息似乎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甲骨卜辞中只见有右官如“右保”、“右尹”、“右史”,而未见有“左保”、“左尹”、“左史”等官职出现。这种情况,是否也与“右相”伊尹在卜辞中屡见而“左相”仲虺杳然无踪是同样一个原因呢?也即说,在商代“右史”等右官的地位比左官为高。
另外,春秋时期的宋国为殷商后裔,宋人官职中就保留了“殷人尚右”的习俗观念。《史记·宋世家》记宋共公十三年,以“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华元是宋国贵族,且有大功,曾与弥兵之会,其地位比鱼石为高。故知在宋国“右师”职位高于“左师”。
五、以右学为隆的学校教育
说到“师保”、“保老”之官,我们再从商代学校教育制度来看,也有一些当时人们尚右卑左的消息在焉。
商代有学校教育自不待言。如《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而《说文·广部》:“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不论殷商称序称庠,称学则是没有疑问的。当时又有所谓“大学”与“小学”之制,《大戴礼记·保傅》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郑玄注曰:“此小学、大学为殷之制。”《诗经·大雅·灵台》陈奂疏曰:“辟雍始于殷。王制之右学,祭仪之西学,明堂位之瞽宗,皆殷之辟雍也。”是皆言学校之制起于商代。证之以甲骨文材料,确然信然。甲骨文中已有“学校”和“大学”之制,如:
49. 丙子卜,多子其学,不遘大雨?(《合集》3250)
50. 于大学寻?(《屯南》60)
在商代,大学、小学分别又称作“右学”和“左学”,而且所职不同。根据《礼记·王制》所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上庠、东序、右学为大学,下庠、西序、左学为小学。”《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与此相类似的记载如《尚书大传》:“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庶。”《礼记要义》卷五《王制下》:“殷制:小学在国中,大学在郊。云小学在国中,大学在郊,此殷制明矣者,以上文云: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下文云: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贵右而贱左,小学在国中,左也;大学在郊,右也。与殷同也,故云此殷制明矣。”又云:“此小学大学殷之制者,以下文云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则左学小,右学大。”由此可见,商代的“右学”即国学也即大学,为统治阶级贵族子弟而设,而教书育人者为“国老”即有学问有经验的老年贵族;而“左学”即乡学也就是小学,为统治阶级下层子弟而设,而教书育人者则是有学问有经验的老年平民。两者不用分别,自然是“右学”为优为尊,而“左学”为劣为卑。
在甲骨卜辞中,“学”和“大学”的对应而贞之外,还多次出现了“右学”、“右逌”与“右”,如:
51. 丁巳卜……右学……(《合集》20101)
52. 于右逌教?(《合集》30518)
53. 丁酉卜,今旦万其学?吉。于来丁乃学?于右学?吉。若商于学?吉。(《屯南》662)
“右逌”、“右”,从卜辞内容来看,当也是与“右学”一样重要的教育场所。正如宋镇豪先生所云:“商代已有专门的学校教学场所‘大学’、‘瞽宗’、‘右学’、‘右逌’、‘右’等,为商王朝直接掌管。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执教者如乐师多万、精于乐技祀礼的瞽矇者、巫师、亚官乃至商王,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直接相关。”(注:宋镇豪:《从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学校教育》。)“右学”之教学对象和执教者的身份地位之高,也决定了它尊贵于“左学”。
对于商代重视“右学”的原因,贾公彦《仪礼疏》卷一二云:“质家贵右,故虞、殷大学在西郊,小学在国中。文家贵左,故夏、周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小学在西郊。”似从“殷人尚质、周人尚文”来加以解说的。而从甲骨材料来看,出现了“右学”而未见“左学”,推测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左学”为小学,重要的活动都在“右学”而不会安排在“左学”中举行,所以“左学”之名就没有缘分保存在甲骨卜辞中了。这就如同我们可以从甲骨卜辞中了解商王朝王室贵族阶级的各种行事活动,而绝对无法知晓普通的平民阶层或奴隶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一样。
甲骨卜辞中“右学”频频出现,这不仅证明了文献中记载的“右学”、“左学”之制的确实存在,也是“贵右贱左”、“殷人尚右”的一些明显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