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楚国名士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几句名言是讲古代楚国有初、中、高档三个不同等级的音乐曲牌,在有人领唱时一起跟着唱的人数出现了多、少、寡三个不同的场面。这虽是一则反映大众化的民间通俗音乐很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故事,但这里也道出了喜欢这种通俗音乐的人,主要是楚国臣民中的“巴人”。
又晋代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这里所讲的“巴蜀之师”,当是巴、蜀两国的军事武装,其中特别强调“巴师勇锐”,这无疑又是赞颂巴人武士,作战勇猛。
前一则故事提到的巴人,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巴人。后一则故事提到的“巴师”,则是3000多年前商末周初时期的巴人武士。其实还有比这更早的记载,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的记载。这太皞,一般认为就是伏羲氏。伏羲氏为传说时代的一位部族首领,当在史前时期。很明显,这古代巴人的起源时间非常早,历史非常悠久,从史前时期一直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都有巴人活动的史迹。特别是在西周初年,巴人的势力十分强大,在我国历史舞台上,曾经是一个很旺盛很强悍的民族,要不然,她还怎么能够去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呢!巴人的史迹不仅在我国古籍中记载很多,而且也留下了纪念他们在各地活动过的古地名,如巴东、巴中、巴山、巴水、巴河、巴峡、巴丘、巴陵乃至大巴山、大别山(“别”古音近“巴”)等等都是。所以有人考证古代巴人从南向北开拓发展早已遍布我国中原各地,而且对夏商都邑之建设曾起过重要作用,甚至说“无巴不成邑”。[1] 尤其是我国西南的四川、重庆地区,一些历史学家还早将古代巴人和蜀人的文化合称为“巴蜀文化”,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尽管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事例来说明古代巴人确实相当出色,非同一般,然而这古代巴人或者说我国南方的古代巴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她起源于何时何地?最初的发展方向如何?后来的地域分布怎样?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关系又如何?在我国历史上究竟有多大的功绩和影响?我们又如何去看待和评价?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可以说,以前都一直是些谜,无人回答得清楚。特别是其中的巴人起源之谜,过去史学界虽探索研究了几十年,但也一直无法说清楚。
如有的说,巴人起源于鄂西古夷水旁的武落钟离山;有的说,巴人起源于鄂渝交界区的巫山一带;也有的说,巴人起源于陕南汉水的上游一带;还有的说,巴人起源于湘北洞庭湖东面的岳阳地区。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无人作出最权威的论定。直到最近10余年来,我们在配合鄂西清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处很独特地名叫“香炉石”的古文化遗址,才最终揭开了我国古代巴人的起源之谜。
一、香炉石遗址的发现
香炉石遗址,位于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东距长阳县城97公里,地处清江中游,1983年发现。经调查,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余米,总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但暴露遗物较多的中心地区则在一部分种有庄稼的崖阴沟槽之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斜坡状,西南面临清江,下距清江河面约30余米,地理环境比较独特,属典型的河旁山塞型文化遗址。遗址中心区的东南和西北两面紧靠陡峭山岩,东面矗立一座几乎呈垂直状的山石,因形似香炉而名曰“香炉石”。
为配合清江隔河岩大型水电工程建设,湖北省文化厅从省、市、州、县文博部门抽调考古人员组成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于1988、1989和1995年先后三次在该遗址的中心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挖掘467平方米和两处墓地, 出土各种遗物多达万余件。[2]
二、香炉石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
通过考古发掘,揭露出的文化堆积比较厚,最厚的达5米以上,分为7个自然堆积层。除第1、2层被扰乱外,余皆保存完好。经过测年研究,从第7层至第3层的年代分别是夏时期、早商时期、晚商时期、西周时期和东周时期。出土遗物的种类较多,有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甲骨、印章、贝币和动物骨骼等多种,第3 层还出有铁器。其中最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文化遗物是各种陶器。第7 层出土的陶器有罐、釜、瓮、钵、豆和纺轮等,第6层有釜、罐、盆、瓮、钵、豆、杯、盘、纺轮和网坠等多种;第5层有釜、罐、钵、豆、杯、纺轮和网坠等;第4层有釜、罐、瓮、罍、盆、钵、碗、盘、豆、杯、器盖、纺轮和网坠等多种,第3层有釜、鬲、 罐、瓮、罍、盆、钵、碗、盘、豆、杯、纺轮和网坠等。各层出土的主要陶器中,都有明显的巴文化特征,如陶钵、陶罐、陶釜、陶豆、陶尖底杯等等都是。
三、香炉石文化即早期巴文化
鉴于香炉石遗址出土文化遗物的丰富,且又有明显的巴文化特征,加之地层关系又比较清楚,所以发掘后,很快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经过考古学家们的认真整理和对比研究,发现这里出土的大口平底或圜底夹砂罐,敞口、鼓腹夹砂圜底釜,圆唇、敛口、平底钵和尖唇侈口、鼓腹内敛尖底杯等一群为代表的陶器,既不同于清江流域及其附近长江三峡地区一些史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又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夏、商文化的类型,故将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古代文化另立一种文化名称,命名为“香炉石文化”。[3] 这一文化的时限,上接新石器时代末期,下至西周时期,即距今4000多年到3000年之间。这一文化,在长江三峡一带常被人们称为“商周时期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其实就是与“香炉石文化”相类似的文化遗存,只是都没有香炉石遗址出土的那么多,那么典型,那么自成体系的陶器群体。这说明香炉石遗址的文化遗存,既有它的独特性,又有它广泛的代表性。尤其是这里出土的大批商周时期的甲骨和商末周初时期的我国最早陶印章,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南方各省、区都没有过的重要发现。[4]
再结合历史文献来考察香炉石文化,情况就更加清楚了。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音审)、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中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在这段重要记载中,清楚地说明了“武落钟离山”是巴人最早的穴居所在地,那时“未有君长,俱事鬼神”,说明当时的巴人尚未建国,还处在信奉巫师的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约能中者,奉以为君”,“约能浮者,当以为君”,说明在原始部落内部,最高领导者的产生是用比武的方式。巴务相在比武中获胜,成为最高首领,号称“廪君”。后来他带领大家告别穴居,向外开拓,“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同盐水神女部落打了一仗,扩大了势力,又继续前行到达一处新的地点,“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说明巴人不仅在这新的地方建城, 而且开始组建最初的国家,廪君便是这孕育巴国的最早首领人物。“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说明巴人崇虎的图腾信仰由此而产生,也说明巴人在建立第一座夷城以后便开始进入了阶级压迫和人祭人殉的奴隶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