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人留学生群体研究(1)-历史学
来源:  作者:未知  点击:次  时间:2001-07-0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人留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出现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影响,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摘 要 题】中共党史研究

【关 键 词】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留学生群体

【正 文】
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具有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共同信念的阶级性的政治组织,又是一个由具有不同的经历、经验、文化水准、职业、年龄的人群构成的复合文化体。这种复合文化体中具有不同文化意义上的群体间的互动,使得共产党这一具有生命意义的有机体更具色彩斑斓的性质。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曾对党内不同的群体进行过分析,并提出正确处理党内群体之间关系的原则,即“各有长处,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①
中国共产党人留学生群体,是党内一个较有特点的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群体。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他们以其固有的特点,在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政治组织内,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成为共产党有机体内生动活泼的互动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留学生群体代际之划分

对中国共产党留学生群体代际之划分的目的在于对这一群体进行结构性的分析和历史性、总体性的考察。在中国留学生历史的研究上,一般对一百二十年来留学生群体划分为六代。本文以广义留学的概念为基础,从留学生与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组织的关系出发,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留学生群体划分为四代。
第一代:十月革命前留学生群体(1900~1917)
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留学生群体应追溯到十月革命前,在世界潮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碰撞之中,成为后来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弄潮儿已在世界大势中产生了。从地域上看,中国共产党人第一代留学生群体是辛亥革命后以留日为中心的,这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还未产生,但从文化因子上,在留日学生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和决意走“共和”之路的挫折中,已有一批学生以广阔的眼光观察世界,接触和信仰马克思主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埋下了伏笔,见表1。
表1 第一代: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早期留学生的留学状况 姓名 出国归国时间 国别 入党时间 出国学习状况
陈独秀 1900~1903 日本 1921 在京师范速成科、正则英语学校、早稻田大学
1906~1907 学习
李汉俊 1913~1015 日本 1921 东京法国教会学校、晓星中学、东京帝国大学
1902~1918 学习
成仿俉 1910~1921 日本 1928 东京帝国大学、日本岗山第六高等学堂学习、
1924~1931 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
杨匏安 1911~1916 日本 1921 在横滨半工半读
李大钊 1913~1916 日本 1921 早稻田大学学习
李 达 1913~1918 日本 1921 自学:先攻读理科,后学马列主义
1918~1920
陈望道 1915~1919 日本 1921 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日本中央大学学习,
获法学学士学位
董必武 1913~1915 日本 1921 东京日本大学学习
1928~1932 苏联 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学院学习
1903~1910 日本 东京成城学校、岗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
吴玉章 1913~1917 法国 1925 巴黎法科大学学习
1927~1938 苏联 中山大学中国问题研究院学习
1910~ 日本 在日本考察小学教育
徐特立 1919~1924 法国 1927 法国栏省公学、巴黎大学学习
1928~1930 苏联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十月革命前在苏联
杨明斋 1901~1920 俄国 入党,1920年8月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转入中共

第二代: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的留学生群体(1917~1923)
中国共产党人第二代留学生群体是以留法为中心的。民国初年,留日热潮渐退,中国留学运动转向到留学欧洲尤其是法国,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掀起留学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酝酿和发展期,国际国内发生了四件大事:一是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是1917年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三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四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些事件,不但大大激发了中国留学运动,而且促使留学生探求中国道路的深入思考。留法学生身处第一次大战主战场的法国,面临法国失败后的经济萧条的影响,勤工俭学的遭遇非常艰难,目睹法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又受到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后人民当家作主现实的吸引,部分留学生转向寻求共产主义运动的道路。组建中国共产党成为留法学生最有影响的事件,见表2。
表2 第二代: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的留学生状况(1917~1923) 姓名 出国归国时间 国别 入党时间 出国学习状况
1917~1919 日本 在日本自学
周恩来 1921 在法国勤工俭学,在德国作了近一年考察,英国作
1920~1924 法国 了二次近二个月考察
姓名 出国归国时间 国别 入党时间 出国学习状况
彭 湃 1917~1921 日本 1924 早稻田大学学习
蔡和森 1919~1921 法国 1921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陈 毅 1919~1921 法国 1923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1920~1926 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邓小平 1924
1926~1927 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
刘少奇 1921~1922 苏联 1921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邓子恢 1917~1918 日本 1926 东京东亚补习学校、日华补习学校学习
1920~1923 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赵世炎 1921
1923~1924 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何长工 1919~1924 法国 1922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1919~1923 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陈乔年 1922
1923~1925 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中山大学学习
1919~1923 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陈延年 1922
1923~1924 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中山大学学习
任弼时 1921~1924 苏联 1922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18~1919 日本 东京明治大学学习
王若飞 1919~1923 法国 1922年8月入法
共后转中共 在法国半工半读,参加革命活动
1923~1925 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1~1924 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
萧劲光 苏联 1922
1927~1930 苏联红军学校、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
罗亦农 1920~1925 苏联 1921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彭述之 1921~1924 苏联 1922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19~1921 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向警予 1922
1925~1927 苏联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2~1925 德国 哥廷根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
朱 德 1922
1925~1926 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秘密军事训练班学习
1919~1924 法国 蒙达尼女子中学,参加革命活动
蔡 畅 1923
1924~1925 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0~1924 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
聂荣臻 1922
1924~1925 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李维汉 1919~1922 法国 1922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李富春 1919~1925 法国 1922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1919~1921 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李立三 1921
1931~1946 苏联 在苏联列宁学院学习
1920~1921 日本 在东京自修
张闻天 1922~1924 美国 1925 在旧金山勤工俭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1925~1931 苏联 学习
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学习
姓名 出国归国时间 国别 入党时间 出国学习状况
张太雷 1923~1924 法国 1921 在法国勤工俭学
晨报驻苏记者、莫斯科共产主义东方劳动者大学
瞿秋白 1921~1923 苏联 1921
助教
罗学瓒 1919~1921 法国 1921 巴黎蒙达尼公学学习
1920~1921 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萧 三 1922
1926~1930 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0~1921 日本 东京帝国大学学习
沈泽民 1921
1926~1930 苏联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19~1922 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熊 雄 1922~1923 德国 1922年在德国
加入德共 在柏林参加革命活动
1923~1925 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汪寿华 1921~1925 苏联 1923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0~1923 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革命活动
刘伯坚 1923~1926 苏联 1922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8~1930 苏联 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优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第三代:第一次国共合作至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留学生群体(1924~1930)
中国共产党人第三代留学群体是以留苏为中心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非常重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积极支持这些国家革命运动的发展。其重要的方法就是为各国培养革命干部以推动世界革命运动的开展。为此,1921年4月21日,苏联政府在莫斯科成立了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东方大学设有国内部和外国班,其中的外国班主要招收苏联境外的地处东方各国的学生,设有中国班、日本班、朝鲜班、伊朗班、土耳其班等。这一时期,大力培养革命干部也是中国共产党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刚一成立,就投入到革命的斗争之中,党十分缺乏有理论、有组织能力的干部。1923年,陈独秀鉴于国内干部的缺乏,向共产国际建议,将在留法的党的活动分子派往苏联学习,赵世炎等成为第一批由法转苏的留学生。此后,从1923年3月至1924年9月,在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协助下,在巴黎的中共旅欧支部成员先后有三批赴东方大学学习,包括邓小平、傅钟等。到1927年上半年,到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共人员前后达百人以上。
由于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发展非常迅速,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共两党对干部的需求量激增,这样东方大学中国班及国内由苏联援建的黄埔军官学校所培养的干部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苏联政府决定再单独创办一所培养国共两党干部学校,1925年这所大学创办,俄文名称为“孙逸仙大学”,也即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创办,成为中国共产党留学生群体的重要来源。
国共合作破裂后,随着国民党籍学生分批回国,国民党中央发布命令,宣布撤销中山大学,命令称:莫斯科孙逸仙大学,原系孙文大学所改名,假本党总理之名,吸收本党同志及吾国青年,并于本党主义及政策妄加诋毁,是借本党之名行反叛本党之实,应速通电国内外,将该校名目取消,同时通令全国,不得再送学生前往。1928年4月,共产国际遵照斯大林关于“国民党反共,我们要给共产党培养干部”的指示,将孙逸仙大学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② 而此时,原来的东方大学中国班也并入了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只接受中国共产党人入校学习。
从1925年到1930年,中山大学培养了约1000多名毕业生,见表3。
表3 第三代:第一次国共合作至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留学状况(1924~1930) 姓名 出国归国时间 国别 入党时间 出国学习状况
剪伯赞 1924~1925 美国 1937 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
叶 挺 1924~1925 苏联 1924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关向应 1924~1925 苏联 1925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张 浩 1924~1925 苏联 1922 莫斯科东方大学
(林育南) 1933~1935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
王稼祥 1925~1930 苏联 1926 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
秦邦宪 1925~1930 苏联 1925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王 明 1925~1929 苏联 1925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俞秀松 1925~1935 苏联 1925 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朱 瑞 1925~1935 苏联 1925 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
左 权 1925~1930 苏联 1925 莫斯科中山大学、优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乌兰夫 1925~1929 苏联 1925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师 哲 1925~1940 苏联 1926 乌克兰基辅导官学校、莫斯科工程兵学校学习
罗世文 1925~1928 苏联 1925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孙冶方 1925~1930 苏联 1924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张琴秋 1925~1930 苏联 1924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杨尚昆 1916~1931 苏联 1926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陈 赓 1926~1927 苏联 1922 在苏联红军部队中学习
伍修权 1925~1931 苏联 1930 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
张如心 1926~1929 苏联 1931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吴亮平 1925~1929 苏联 1927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陈昌浩 1927~1930 苏联 1930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陈伯达 1927~1930 苏联 1927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1928
艾思奇 日本 1935 福冈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兼自修
1930~1931
甘泗淇 1927~1930 苏联 1926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侯外庐 1927~1930 法国 1928 巴黎大学学习
刘伯承 1927~1930 苏联 1926 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优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凯 丰 1927~1930 苏联 1930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郭化若 1927~1929 苏联 1925 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
赵一曼 1927~1928 苏联 1926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姓名 出国归国时间 国别 入党时间 出国学习状况
叶剑英 1928~1931 苏联 1927 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
李葆华 1928~1931 日本 1928 东亚预备学校、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7~1928 日本 早稻田大学
廖承志 1928
1928~1932 德国 柏林亨德第二大学
帅孟奇 1928~1930 苏联 1926 东方大学、中山大学
沈雁冰 1928~1930 日本 1921 在日本自修,从事写作
艾 青 1929~1930 法国 1945 在法国勤工俭学
1929~1931 日本 东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
何干之 1934
1935~1936 日本 参加革命文艺活动
何恩敬 1916~1926 日本 1932 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
1926~1926 法国 法国学习音乐
沙可夫 1926
1927~1931 苏联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沈志远 1926~1931 苏联 1925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张友渔 1930~1931 日本 1927 东京日本大学社会学部学习
钱 瑛 1929~1931 苏联 1927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第四代:土地革命战争中期至全国革命胜利时期留学生群体(1931~1949)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