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梁启超的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1)-历史学
来源:  作者:朱慧颖  点击:次  时间:2001-07-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这些教学思想,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筹建和教学实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梁启超参与制定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章程》规定:“研究之法,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教授於专从本人请业之学员,应订定时间,常与接谈,考询成绩,指示方法及应读书籍”等等。还要求教授、特别讲师常作演讲,学生必须到场听受[20],其制度实为中国传统书院制与英国大学制度之结合。

在研究院的招生考核制度上,梁启超也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改革意见。1925年4月21日,他致函王国维,提出“专门科学之题……太普通固不足以觇绩学,太专门又拟故为责难”的疑虑,并提议令考生递交“旧作”,即已有的学术成果,以观其研究能力[21]。23日又赴清华,和王国维商讨研究院的招生试题[22]。王国维将试题寄给他后,他于29日覆函给王国维,认为研究院应招收“能知治学方法而其理解力足以运之”的“善学之人”。他建议“凡应考人得有准考证者,即指定一两种书令其细读,考时即就所指定之书出题。例如史学指定《史通》、《文史通义》(或《史记》、《汉书》、《左传》皆可),考时即在书中多发问难,则其人读书能否得间最易检验,似较泛滥无归者为有效。[23]”这种方法既注重了理解力,又不偏废记忆力;既避免了考察范围太宽泛,考生难以把握的弊病,又能检视考生的思考能力和学术根底,有效地保证了研究院的生源质量。

在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商定的清华学校“研究院选考科目表” 中,规定专修“中国史”、“中国上古史”、“史学研究法”等历史专业的考生必须考经学、小学、中国史、中国哲学史和世界史[24],反映出梁启超等人对历史学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由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学研究主体即“国学”,大部分属历史学范畴,故其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一种历史教学方法。实践表明,这些方法确实行之有效,研究院前后四届共70多名毕业生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的文史专家,不能不说与这种现代历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密切相关。

作为中国历史教学现代化的探索者,梁启超还对新型历史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的见解。他很早就开始关注历史教科书问题,认为“历史者,普通学中之最要者也。无论欲治何学,苟不通历史,则触处窒碍,怅怅然不解其云何,故有志学问者,当发箧之始,必须择一佳本历史而熟读之。[25]”因此,他特地介绍了一些日本人所著的历史教科书,并比较了它们的优劣。

梁启超最重视的还是本国历史的教学。在他看来,“国民教育之精神,莫急于本国历史”[26],“本国人于本国历史,则所以养成国民精神,发扬其爱国心者”[27]。历史教学的责任如此重大,但是国史教科书却没有佳本传世。有见于此,他于1922年提出《中学国史教本改造案并目录》,表明自己对国史教科书编写的设想。首先,他批评“现代教科书全属政治史性质,其实政治史不能赅历史之全部”,且政治史也只是“专注重朝代兴亡及战争,并政治趋势之变迁亦不能说明。[28]”学生们读了之后,不过增长了保守性或其他恶德。其次,他认为旧的国史教科书对社会及文化事项的叙述“太简略,且不联贯”,学生们接受了所谓“国史教育”之后,对于祖国的历史仍然一片模糊,对祖国也就无从爱起。

为了矫正这些弊病,重新唤起学生对于国史的兴趣,梁启超提出改造国史旧教本的两条主要方针:第一,以文化史代政治史;第二,以纵断史代横断史。即加强国史教科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据此,他把中国全史纵断为年代、地理、民族、政治、社会及经济、文化等六部,又在随后的国史教本目录里把六大部分细分为192课,拟在三年内教授完毕。在这份目录中,“年代”所占篇幅不及全部的二十分之一,“地理”占百分之十五。“民族”一部详叙中华民族的形成及扩大,异族的侵入及同化,“政治”部分专记政制变迁中的大事。至于社会及经济和文化两部,梁启超给予它们占全书一半的篇幅。在这份目录中,民族关系、宗法制度、奴婢制度、土地制度、礼制、人口问题、工商业、财政、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都成为历史教学的内容。这是对政治史占独尊地位的旧史传统的有力冲击。

还在1901—l902年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时,梁启超就猛烈抨击传统史学“难读”、“难别择”、“无感触”[29]。直到他晚年任教南开大学(1921年),还感叹“彼旧史者,一方面因范围太滥,卷帙浩繁,使一般学子望洋而叹;一方面又因范围太狭,事实阙略,不能予吾侪以圆满的印象[30]。接着,他列举了许多中国史必须涵摄的“重要项目”,这些项目后来几乎都出现在这份目录里。由此可知,《中学国史教本改造案并目录》是他长期批判中国旧史学的产物,也是他建设新史学的可贵实践。

注释:

[1][2]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53、61页,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一版。下同。

[3][11]梁启超:《我对于女子高等教育希望特别注意的几种学科》,《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第4页。

[4][5]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42、46页。

[6][7]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29页。

[8][9]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39、43页。

[10]《女学堂试办略章》,转引自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第79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10月第一版。

[12]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37页。

[13][14]梁启超:《上南皮张尚书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l06页。

[15][29]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1、3页。

[16]梁启超:《致陈三立、熊希龄书》,见《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6页。

[17]梁启超:《时务学堂札记残卷序》,见《梁启超年谱长编》第83页。

[18]梁启超:《莅北京大学欢迎会演说词》,《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 39页。

[19]梁启超:《自由讲座制之教育》,《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六,第36-37页。

[20][22][24]《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葛兆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第274、275、276页。

[21][23]《学术集林》卷三,王元化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第2、4页。

[25][26][27]梁启超:《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90、101、99页。

[28]梁启超:《中学国史教本改造案并目录》,《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第26页。

[3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十三,第4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