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试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1)-历史学
来源:  作者:张耕华  点击:次  时间:2001-07-2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史学思想的根本缺点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性。在思维方式上,他们不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而是用非此即彼的观点来分析历史认识的主客体关系。由原来的以客体为中心,让主体围着客体转的思维方式转换到以主体为中心,让客体围着主体转的思维方式,并完全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历史认识的发生问题。结果,主体变成了专横主观的主义,客体成为一堆任人摆布的材料,“历史事实是没有地位的,解释却是一切”。其次,他们混淆了历史认识的发生与历史认识的本原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或者说是不恰当地把历史认识的发生问题中的主体的地位、作用夸大到历史认识的本原问题上,提升到本体的高度。于是,主体不仅决定客体,而且还吞没了客体。如贝克尔所说: “我们承认有两种历史:一种是一度发生过的实实在在的一系列事件,另一种是我们所肯定的并且保持在记忆中的意识上一系列事件。……但是事件的实在的—系列,在我们看来,只存在于我们所肯定并且保持在记忆中的那意识上的一系列之中。这便是为什么我不得不把历史和历史知识等同起来,为了一切实用的宗旨,对我们和当前一时来说,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当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第260页】。于是,肯定了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保持历史认识的发生和历史认识的本原问题上的一致,“解决”了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的矛盾,但是抛弃和牺牲了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实际上仍未能科学地说明主体性问题。

 

 

客观主义史学对主体性的抑制和对主体效应的否定,从另一方面提示我们应该注意主体性的消极作用和负效应。在历史研究中,因主体认知图式的原因而导致的认识偏离和失实的事例比比皆是。许多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常为证实自己的理论而随意歪曲史事和篡改史料,或者是从历史中选择事实为自己的理论体系辩护,凡不合己用的一概摒弃。    

显然,主体性具有两种效应:一方面由于主体性的存在和发挥,使主体能更完全、更准确地认识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实反映,这是主体性的正效应,或称主体性的积极方面和肯定方面,另一方面由于主体性的存在和发挥不可避免地造成认识与客体的偏离,这是主体性的负效应,或称为主体性的消极方面和否定方面。主体性的两种效应从主体方面来说,是来自于主体认知图式功能的二重性。由于主体认知图式的操作和认知功能的发挥,认识不再是客观历史的临摹复写,而是能动的创造构建;不是消极的等待感知,而是积极的探索和主动的提问。主体认知图式的介入使主体能有选择、有指向地在混乱杂多的历史信息中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自己的对象,并将它们整理成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否则便会沉没于历史信息的汪洋大海而不能自拔。星星点点、若隐若现的历史材制,经过主体认知图式的分析综合,联属成一个个完整的感性形象。不是这样,历史人物就难以活现,历史事件也无法重演。再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最后形成对历史多方面本质属性的统一的具体认识。认知图式的积极功能产生了主体性的正效应。同时,在认知图式的操作中,图式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必然会干预和介入到认识活动中,造成认识的主观性和认识与客体的偏离。认知图式的消极功能产生了主体性的负效应。

主体性的两种效应渗透于整个历史认识活动中,最后又汇集、凝聚并集中体现在认识的成果上。任何一种史学思想,既凝聚着主体性的积极,肯定方面,又凝聚着主体性的消极、否定方面。既不是纯而又纯的客观,也不是纯而又纯的主观。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因此,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某些历史认识活动和历史认识成果都是不正确的,即使是基督教神学史观,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客观性。

正与负、积极肯定与消极否定,如同一条轴线上的对立两极,主体效应就在这条轴线上的两极间移动。当主体能够不断地按照客观历史的图式来重建自己的认知图式,并用不断完善的认知图式去反映客观历史,主体性的积极、肯定方面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高扬,认识的结果就表现出显著的客观性。当主体不是时时按照客观历史的图式来重建自己的认知图式,而是“强物就我”地把历史图式纳入自己的认知图式,来保持和加强原有的认知图式,这是主体性的消极、否定方面的作用,其结果就表现为认识的极端主观性。

历史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认识的真实性,追求认识与客观历史的一‘致和符合。从

主观方面来说,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通过发展、强化、完善主体的认知图式来实现。但是,主体认知图式的发展、强化、完善又不单纯在一个自身封闭的系统内凭空臆想,必须以客观历史为蓝本和规范,通过认识活动中主客体间的信息的交流、转换来实现。这便显示了主体性的相对性和有条件性,反映了客体对主体性的制约性。

 

 

综上所述: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就是历史认识活动巾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它是历史认识主体的特性,是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基本规定。历史认识不是客体对主体的简单给予,而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积极创造。主体性也是历史认识的基本属性,只要有人的历史认识活动存在,就必然带有主体性的属性,不带有主体性的“纯净”的历史认识活动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表面上看,主体性的探讨似乎会否定认识的反映本质,实际上它否定的是机械、照相式的反映,而旨定了历史认识的本质是创造性反映。创造与反映不仅不矛盾、不排斥,相反,它们统一地构成了历史认识的本质。

作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动态势和能动状态,历史认识的主体性贯串于整个历史认识的过程,最后又集中地汇聚到认识的结果中。主体总是按照自己的认识能力,思维形式、内在需要、价值尺度去选择客体和理解客体的。主体性的作用,意味着主体自身性质、状况决定和制约着历史认识活动和历史认识成果的性质和状况。任何一种历史的理论、学说,都不可避免地渗透和凝集了主体的因素和属性,纯而又纯的历史真理是不存在的。主体性的探讨,从表面上看会降低和抛弃对历史认识真理的信念,实际上抛弃的是历史认识真理可以轻易获得的幻想【谢龙主编:《现代哲学观念》,第162页】。

主体性是历史认识论的范畴,是描述主体在历史认识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范畴。主体性的存在并不排斥和否认客体的优先存在。将主体在认识发生中的作用提升到认识本原层次上是错误的。但是,优先存在的历史现象之听以成为我们的认识客体,不只是由于它的客观存在,而在于主体的认识指向,这就显示了主体性的意义。

主体性体现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它又是一个关系性的范畴,主体的主动态势和能动状态都离不开它的承受对象,没有客体就无所谓主体和主体性。因此,主体性不是无条件和无制约性,主体性总是与客体性相对应的,它总是受到来自客体的性质、状况和属性的制约。主体性的探讨,一方面是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肯定和高扬,另一方面是主体对自身能力的限制性的反省和觉醒。忽视了客体性,忽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也会走向片面和引出错误的结论。

此外,从历史认识的本原来说,认识绝对地依赖于外在的对象,历史的客观存在是历史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知道历史是独立于主体外的客观存在,又是认识的结果。认识的结果又是认识的前提,那么如何解释历史认识的起点和终点呢?这是客观主义史学无法解决的矛盾。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史学试图从主体方面来解决这一矛盾。而具体的研究则从阐明“历史事实”概念的内涵入手,一方面肯定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批评吁日信历史事实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这是一种可笑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易根除的谬论”【巴尔格: 《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第144一178页。】。于是,历史事实的范畴在近百年来发生的转变在深度上可与19至20世纪之交自然科学中的物质范畴的命运相比。但是,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史学并没能科学地阐明历史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实证主义史学的矛盾,他们只是调转了起点与终点、前提与结果的秩序。如果我们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就会发现历史认识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主体和客体图式的转换过程,当前一认识的结果变为后一认识的前提时,它已由客体的图式转变主体的图式而介入新的认识活动。因此,它既是认识前提,又是认识结果,既是认识终点,又是认识起点,历史认识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串圆圈”。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