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降雪」、「造風輪」等神話般的故事,正應了蠻王一句話:「諸葛非人也,乃天神也。」這是大眾對諸葛亮殷切的期盼,唯有神人可以改變天地自然,超越自然,雖然,比起「天命」之說,諸葛亮還更具有人為的自覺,所以他可以造風輪。此外。平話寫諸葛亮,不但生前神奇,死後也詭異,在他死後,還差神人送信給司馬懿:
至當夜,狂風過處,見一神人言:軍師令我來送書。司馬(懿)接看,書中之意略云:吾死,漢之天命尚有三十年,若漢亡,魏亦滅,吳次之,爾宗必有一統。若爾執迷妄舉,禍及爾也。司馬看罷,有不從之意。神人大喝。司馬諾諾言曰:願從軍師之令。
比起陳壽《三國志》輕描淡寫略過,元平話中的諸葛亮,在加以神幻與想像的結果,已是一個神化人物[26]。如「設壇祭風」一段,平話寫道:
…羽扇綸巾,身衣道袍,身搖銅鈴,張牙舞爪而來……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玄德草堂初見諸葛時:
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27]
「神仙之概」的想像,恐怕是由歷代諸葛形象穿鑿敷衍而來的吧。
六、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筆下的諸葛亮
相對於宋、元以來的諸葛形象,羅貫中有意識的改動其中荒誕不經的情節,亟力在歷史的真實之中,塑造一個盡善盡美的「經綸濟世之士」,他擁有「忠貞」與「智慧」,是天下之奇才。
首先,小說描寫劉備落魄逃亡,越馬過檀溪,遇名士司馬徽,司馬徽告訴他:
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若孫乾、糜竺之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28]
指出劉備身邊並沒有能安天下的第一流人物。接著,徐庶也向劉備推舉諸葛亮:
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29]
小說甚至通過蜀軍眾將,對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用謀,拜伏稱道:
丞相智、仁、勇三者足備。雖子牙、張良不能及也。[30]
這時候的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前朝的仙道色彩,而成功地展現他的智慧和才能。《三國演義》大力描寫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機智故事,有以下幾回:
第三十九回:「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六回:「用奇謀草船借箭」
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第八十四回:「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七回至第九十回:「燒藤甲七擒孟穫」
第九十二回:「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五回:「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一百二回:「諸葛亮造木牛留馬」
第一百五回:「武侯預伏錦囊計」
這些故事儘管寫的神乎其神,但是,諸葛亮之所以取得勝利,皆是由於預測應變得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並熟讀韜略兵法,而有了合理化的成功。相對於平話中的諸葛亮,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少了許多神怪的色彩,而更充滿人為的睿智。
事實上,羅貫中對歷史材料進行了取捨加工,並進而使情節合理發展,從許多情節,可以發現羅貫中這種擺脫神怪的佈局:
(一)善於利用細作
「細作」本是跑龍套的無名小卒,但是這一個微渺、不見經傳的小角色,卻往往助成大功。透過許多的「細作」、「報馬」、「打細人」、「密報」、「遠哨」的口風與情報,諸葛亮得以深謀規劃,展現其智略。如第八十八回渡瀘水生擒孟獲之時:[31]
孔明早有細作探知此事,於是密傳號令,教各寨將士,整頓軍器。
羅貫中將孔明的機智予以合理的解釋,因為「細作」,所以情報的收集與取得迅速,所以可以掌握先機。這樣的安排,擺脫了宋元以來神怪的過度想像,作為一部歷史小說,比較更好的處理了取材歷史和虛構想像的關係,做到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一。
(二)豐富的學識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得力於他豐富的學識與廣博的生活常識,所以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例如「孔明借箭」一事,他說:
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32]
周瑜卻因此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再如「諸葛亮大破魏兵」之前,也已算準天候:
孔明計算一月秋雨將盡,天尚未晴,自提一軍屯於城固。[33]
大雨連降三十日不止,使得魏軍被困於陳倉,蜀軍得以趁機復出祈山伐魏,諸葛亮成功地掌握天候,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與掌聲。
(三)巧於科技發明
巧於應用科技發明,也是諸葛亮所以「神鬼莫測」的原因。羅本還記載諸葛亮使用「地雷」將蠻軍兀突骨並三萬籐甲兵,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歸寨,謂眾將曰:
吾見盤蛇谷止一條路,兩壁廂皆是光石,並無樹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馬岱將黑油櫃車安排于谷中,車中油櫃內,皆是預先造下的火砲,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節,以引藥線;才一發動,山損石裂。吾又令趙子龍預備草車,安排於谷口。又於山上準備大木亂石,卻令魏延賺兀突骨並籐甲軍入谷,放出魏延,即斷其路,隨後焚之。…眾將拜伏曰:『丞相天機,神鬼莫測也。』」[34]
《三國演義》合理演化諸葛亮「神鬼莫測」之「神機」,另一方面,也強調諸葛亮「人性」的忠愍之心。所以籐甲軍三十萬死於盤蛇谷時,死傷之慘烈,致使孔明垂淚而嘆: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燒得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得頭臉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35]
孔明還有一項偉大的發明「木牛流馬」,應用在葫蘆谷戰役:
孔明回到帳中,喚裨將杜叡、胡忠二人,附耳授以密計。令喚集隨軍匠作一千餘人,入葫蘆谷中,製造「木牛」、「流馬」應用。………眾將看了一遍,皆拜伏曰:丞相真神人也。[36]
根據吳小林的校注:「木牛即四人推拉的前面有轅的木頭車子,流馬即一人推的獨輪車俗稱鐵公車」[37]。羅貫中在小說中卻對此物的描寫,加以神奇的色彩,驅駕木牛流,如風擁而去,使得郭淮大驚曰:「此必神助也。」
以上從許多情節可以看出:羅貫中有意或無意地改寫三國傳說故事中離奇怪誕的成分,超越對史實的拘泥,運用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塑造出一個善謀略的人物,作為「賢相」、「謀臣」典型的諸葛亮,他的過人智慧是和忠貞的品質合而為一,這使得諸葛亮超越歷代軍師,也超越同時代的周瑜。
七、民間傳說中的諸葛亮
現在流傳在民間的諸葛亮傳說,是幾千年來史實、故事和傳說以及想像的結合。關於諸葛亮的傳說,從小即聽聞許多,今就記憶所得,將之摘錄如下:
(一)孔明擇婦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劉玄德三顧茅廬」描述有一老先生,「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踏雪而來;諸葛均道:「此乃家兄岳父黃承彥也。」《三國志》注引《襄陽記》曰:
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醜女。」[38]
傳說此女名「黃正英」
貌甚醜,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韜略遁甲諸書,無所不曉。」[39]
因為長得髮黃色黑,與昂藏軒宇的諸葛亮不相配,所以這門親事招致家人不滿,諸葛亮在嫂嫂的強力堅持下,逼不得已寫下「退婚詞」:
笑你容貌不配我,
他日另酬鸞鳳志。
多諒小生處事難,
口應婚約可改移。
家人見到這則退婚詞,都以為諸葛亮已經放棄了這個女孩,誰知道這是一首「藏尾詩」,隱含「我志難移」的心意,諸葛亮最後還是娶了黃正英,而黃正英的聰明才智不在諸葛亮之下,相傳六出祈山之時,黃正英還發明了一種「銅鼓」,據說在作戰時可以拿來鳴鼓示進,其聲響亮,傳乎千里;平時則倒置可以為炊具,以減少行軍時的裝備,非常適合遠行出征攜帶,是一項別出心裁的發明。
(二)喜餅之祖
《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章節記載周瑜設計詐許孫權之妹,設計劉備到東吳就親。玄德懷疑不敢前往,而孔明卻聞計大笑:「周瑜雖能用計,豈能出諸葛亮之料乎!」於是他將計就計,一面使人往東吳納聘,一面吩咐:
隨行五百軍士,俱披紅掛彩,入南徐買辦物件,傳說玄德入贅東吳。
與《演義》不同的是,民間至今猶然相傳諸葛亮當時還差人製作了許多糕餅,分贈東吳城中諸人,大肆散佈招親的消息,使人人盡知劉備將娶孫權之妹,弄得滿城皆知,致使東吳後悔不得。從此以後,凡是嫁娶的人家,便仿效諸葛亮分贈糕餅的作法,謂之「喜餅」,用以通知親友嫁女的消息,直到現代,這個習俗仍然沿襲至今,成為一種通俗的習俗,所以民間糕餅業者都奉祀孔明,尊為糕餅之祖。[40]
八、結論
(一)從歷史到小說
根據陳壽的記載,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擔任蜀相時:
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41]
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然而,小說中的諸葛亮,卻主要表現在指揮戰爭之上,他知識廣博,天文、地理、氣象無所不通,作戰時,不僅使用各種戰術,或火攻,或水淹,聲東擊西;還應用發明的地雷、火砲、連弩等武器,機動靈活,使他成為一個戰場上的智將。
再者,小說賦予諸葛亮獨特的外貌、個性和風度。他身長八尺,身披鶴氅,羽扇綸巾,面如冠玉,端坐四輪車,瀟灑安閒,飄飄然有神仙之概。舌戰群儒時,旁徵博引,妙語如珠,語驚四座。再再都使讀者看到一個活生生的諸葛亮的音容笑貌。這個形象與歷史上那個夙興夜寐,事必躬親,凡事謹慎小心的諸葛亮相比,顯然更活潑生動,更多一些機智與幽默,他還會奇門遁甲之術,能未卜先知,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種種神怪的特技,使得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批評:「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二)從傳統到反宿命
諸葛亮本來是一個傳統的知識份子,晴耕雨讀,與世無爭,正如《三國志、蜀書》中自述: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一介布衣,何羨卿相?但是,劉備的三顧,改變他的一生,諸葛亮畢竟不是出世,他凡心未了,他也沒有出家,所以即使躬耕南畝,依然關心世事,「隆中對策」是在耕讀之時即已完成,可見,他是伺機而動。選擇劉備固然是被他真誠所感,但蜀中無大將,恐是他成功的原因。以當時曹營中人才濟濟的情形看來,諸葛亮恐怕得毛遂自薦才能得用,但是,知識份子的風骨豈能如此容許他自賤身軀,所以,他潛藏等待。
出仕後的諸葛亮,儘管功業彪柄,積勞成疾之下,卻也難逃死神的魔掌,生死本是自然的規律,但是,諸葛亮卻企圖穰星求壽,這是反宿命的掙脫,小說中的諸葛亮儘管呼風喚雨,能駕馭自然,卻無力喚天,在歷史的命定下,羅貫中塑造了一個禳星的作法人,許多人以為羅貫中是宿命的,我卻以為:在既成歷史的條件下,羅貫中不能改寫歷史,所以透過禳星,正是表達對天命的不服,於是乎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從傳統到反宿命的諸葛亮。
【附錄】:雜劇戲曲中的諸葛故事
一、元雜劇:
1、《錄鬼簿新校注編》馬廉校注世界書局出版,
共列三十種三國故事雜劇,其中演諸葛故事有九種,分別是:
「臥龍岡」王日新撰
「博望燒屯」無名氏撰
「襄陽會」高文秀撰
「諸葛祭風」王仲文撰
「五丈原」王仲文撰
「諸葛平蜀」無名氏撰
「諸葛論功」無名氏撰
「黃鶴樓」無名氏撰
2、《孤本元明雜劇》趙琦美輯明倫出版社
今存十九種三國故事劇目之中,只有四種為諸葛故事,分別是:
「諸葛亮掛印氣張飛」
「諸葛亮石俘陸遜」
「諸葛亮博望燒屯」
「諸葛論功」尚仲賢撰
二、明代雜劇傳奇:
1、《明雜劇考》傅大興著世界書局印行
2、《全明雜劇》陳萬鼎編鼎文書局影印本
明代搬演諸葛故事的劇目有三種,皆無名氏之作,分別是:
「氣伏張飛」
「諸葛亮赤壁鏖兵」
「諸葛亮火燒戰船」
屬於「傳奇」的劇目也有三種,分別是:
「草蘆記」
「錦囊記」
「赤壁記」
三、清代戲曲:
1、《中國戲曲總目彙編》羅錦堂編萬有圖書公司排印版
清代有關三國故事雜劇,續有創作,其中諸葛故事雜劇,有:
「諸葛亮夜祭瀘江」楊潮觀
「大轉輪」徐石麒
「出師表」無名氏撰
「銅雀台」無名氏撰
「八陣圖」無名氏撰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佚名,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中央圖書館,民國六十年。
2.陳壽著,三國志,洪氏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
3.羅貫中著,三國演義,里仁書局出版,民國八十三年。
4.羅貫中著,弘治本三國志演義,新文豐出版社。
5.呂思勉撰,三國史話,開明書店。
6.陳致平撰,三國史話,三民書局。
7.糕夢庵撰,三國人物論集,商務印書館。
8.吳相湘撰,歷史與人物,東大圖書公司。
9.陳秋帆著,諸葛亮,東方出版社。
10.陳翔華著,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0年。
11.一栗著,談唐代的三國故事,文化圖書公司,國七十二年。
12.李辰冬著,三國水滸與西遊,水牛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
13.倪世槐撰,三國人物與故事,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五年。
14.吳士余編,小說形象新論,學林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
15.葉朗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16.馬幼垣著,中國小說史集槁,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六年。
17.西諦著,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18.趙聰撰,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19.魯迅撰,中國小說史略,風雲時代出版,民國七十九年。
20.賈文昭、徐召勛著,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21.周中名著,中國的小說藝術,貫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22.孫楷第撰,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廣雅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23.劉益國,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一九八三年。
二、期刊論文
1.陳偉軍,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的群體結構,泰安師專學報一九九一年第三期。
2.蔡毅,三國演義中的神怪描寫,社會科學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3.張萇,三國演義的藝術特質及研究方法問題,鄭州大學學報一九八九年第四期。
4.段啟明,中國古典戲曲小說人物形象系列美漫議,西南師範學院學報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5.陳長榮,中國謀士論,蘇州大學學報一九八九年第二、三期。
6.陳抱成,元代雜劇中的三國戲,鄭州大學學報一九八二年第二期。
7.周若金、李偉,由類型化典型到典型化類型:三國演義藝術典型創造論,聊城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一年第三期
8.王立言,再論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殷都學刊一九九一年第二期。
9.金城,在對比中塑造人物形象:淺談中國古典小說的對比手法及其藝術美,內蒙古師大學報一九八四年第二期
10.曹音、于朝貴,名士、賢相—道士、神仙—忠臣、賢相:諸葛亮人格的演變和諸葛兩形象的塑造,黑龍江財專學報一九八九年第三期。
11.漆緒邦,典型,還是類型?,北京師院學報一九七九年第三期。
12.熊篤,從三國演義看「忠」的觀念的沿革演變,重慶師院一九九0年第三期。
13.朱偉明,從諸葛亮的形象看羅貫中的審美理想,湖北大學學報一九八八年第三期。
14.王枝忠,諸葛亮:傳統文化心理的產物,寧夏社會科學一九八九年第五期。
15.周寅賓,談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典型塑造,江漢學報一九六二年第十期。
16.張振鈞,論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質,北京大學學報一九八八年第五期。
17.徐韜,論諸葛亮,文壇第二四一期。
18關四平,論三國演義的『多層展現』人物性格表現法,求是學刊一九九一年第四期。
19.趙義山,論《三國志通俗演義》人物形象塑造的審美特徵,四川師範學報一九九0年第四期。
20.黃鈞論,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文學遺產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21.秦彥士,關於諸葛亮形象的爭論問題,四川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一年第六期。
22胡萬川,關於孔明借箭的一點補充,國文天地七卷。
[1] 民間故事中的諸葛亮傳說,將另立章節探討。
[2] 羅貫中《三國演義》一百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3] 引文見陳壽著《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洪氏出版社,頁九一一。
[4] 引自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後注引
[5] 引自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諸葛上書
[6]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評曰」
[7] 見《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兵部三十八麾兵。按《北堂書鈔》卷一百八,《藝文類聚》卷六十七,皆引裴啟此則小說。
[8]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
[9] 見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頁四四六,里仁書局。
[10] 有關「智將」的典型,詳見本文第三章。
[11]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清代章學誠斥王隱為虛說。
[12] 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篇》引文
[13] 見《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兵部引
[14] 《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
[15]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晉陽秋》。
[16] 段成式《酉陽雜葅》續集:「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觀雜戲,有市人小說,呼扁鵲作褊鵲字。」可知當時以市人小說屬於「雜戲」類。
[17] 見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第三章「唐代的故事傳說與詩歌藝術形象」,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零年。見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第三章「唐代的故事傳說與詩歌藝術形象」,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零年。
[18] 《四分律鈔批》一作《四分律行事鈔批》,大覺著,二十八卷。涵芬樓影印本。下文所提到卷二十六資料,錄自《續藏》第一編第六十八套第一冊。
[19] 一般以「智將」稱諸葛亮,如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即是,但我以為應該再加上「神道」兩字,更能突顯這個時代的諸葛亮形象。
[20] 見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洪氏出版社,九二二頁。
[21] 習鑿齒《漢晉春秋》原文: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22] 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記載,試歸納諸葛亮職銜如下:
1、赤壁戰後,「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
2、建安十六年,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3、先主即帝位,「亮以丞相錄尚書事」。
4、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
5、建興六年,「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23] 引文見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
[24] 以下所引平話原文,均見《元至治新刊、全相三國志平話》
[25] 見《三國志平話》卷中。平話寫赤壁之戰前,東吳眾官手中皆寫「火」字,獨諸葛亮手中寫「風」字,並說:「眾官使火字,吾助其風。」周瑜因言:「眾官舉火,他(諸葛亮)獨祭風。」這一個情節,在羅貫中《三國演義》敷衍成「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情節(第四十九回)。由此可見,平話有意識突顯諸葛呼風喚雨的本領。
[26] 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以為:「《三國志平話》對諸葛亮作為「人也、神也」的描寫非常充分,但比較而言,「仙也」寫的不足。元代後期及元明之際雜劇,則大寫他的仙家氣。」見原書第五章注引,一二二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我以為:元代之際對於「神」、「仙」觀念的分類,未必如後世一樣截然二分,陳壽以「神仙」連言可證。
[27] 引文見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28] 引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玄德騎馬過檀溪之後遇水鏡先生,作者乃借水鏡之口稱譽諸葛亮。
[29] 引見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同上
[30] 引見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八回「渡瀘水再縛番王」。
[31] 《三國演義》第八十八回「識詐降三擒孟獲」頁九九五,里仁書局。
[32]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頁五三七,里仁書局。
[33] 《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諸葛亮大破魏兵」頁一一二五,里仁書局
[34]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燒籐甲七擒孟獲」頁一零二三,里仁書局
[35] 同註一。
[36]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回「諸葛亮造木牛流馬」頁一一五九,里仁書局
[37] 見里仁書局版《三國演義校注》吳小林校注本。第一百二回注釋第十條。
[38]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注引《襄陽記》
[39] 見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七十回「諸葛均戰死綿竹」
相傳諸葛亮除了發明『喜餅』之外,還發明了『饅頭』。此事見在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渡瀘水漢相班師』中有詳細說明。因此諸葛亮被稱為糕餅之神。中國『人格神』的信仰,饒富情味。
[41] 引見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