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典型的人物,小說中的諸葛亮忠貞、睿智,還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魯迅稱之為:「多智而近妖。」但是,史實裡的諸葛亮,少了神怪的色彩,卻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從「歷史」到「小說」到「戲劇」,時代不同,諸葛亮亦有不同的形象發展,
魏晉時期的諸葛亮是一個「名士」,如陳壽《三國志》載:「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到了宋代,平話中的諸葛亮已有神化色彩,所以流傳「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故事。元代講史、雜劇中的諸葛亮是一個「達天地之機,神鬼難度之智,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揮劍成河的「道士。」至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則將諸葛亮描寫成一個忠貞的經綸濟世之士。
本文試依時代演進,從最早史料《三國志諸葛亮傳》到魏晉南北朝的野史傳說,唐代市人小說以及明代羅本《三國演義》到明清戲曲劇目,探尋諸葛亮的形象演變史。
關鍵詞:小說、諸葛亮、三國演義
一、前言:從歷史到傳說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個膾炙人口的著名藝術典型人物。早在三國時期,這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去世以後,民間便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故事傳說[1]。
諸葛亮是曠古未有的奇才,發明「木牛流馬」,並著書二十四篇,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又發明「連弩」箭法,一弩可發十矢,皆書成圖本[2]。由正史以至於筆記、野史、詩歌、平話、戲劇,不同時期的文化背景下所呈現的諸葛亮,往往具有當時代的社會顯影。伴隨著三國故事的發展與廣泛流傳,歷史人物諸葛亮的事跡本身是十分理想的藝術形象創作素材,從歷史真實人物走入藝術典型,諸葛亮在歷來三國故事中被當作主要人物來描寫,絕不是偶然。
本文即依時代分演進,從現今所見最早的史料《三國志、諸葛亮傳》,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野史傳說,唐代市人小說中的瑣聞軼事,和現存最完整記載諸葛亮藝術形象的《元至治新刊、三國志平話》,以至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作一對照,以說明諸葛亮形象在流傳過程中的演進與轉變。
二、《三國志》中的能臣賢相
作為歷史人物的諸葛亮,其事跡行宜主要來自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一書中,透過筆端摹寫歷史事實,極力塑造諸葛亮是一個了不起的能臣賢相,具有極高的政治才華,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個「相才」與「忠臣」。
(一)管仲、樂毅之流的相才
首先,《三國志》以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諸葛亮傳〉云:
「亮躬耕隴畝,好為粱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3]
身居草盧之中,卻對天下大勢瞭若指掌。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以「隆中對」,表現一個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超越常人的遠見。他指導劉備,「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以「聯吳伐魏」的策略,輔佐漢室。尤其是赤壁一戰,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陳壽極度讚譽諸葛亮之才識與風範,稱許他是相國之才。正如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後的評曰: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也。」
以「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突顯諸葛亮的能臣賢相之才。
(二)得遇其主的忠臣
諸葛亮作為一個不流於俗的政治人才,自不等同於一般俗客的毛遂自薦。對於三顧茅盧一事,儘管《魏略》有另一種說法,以為:
「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4]
「亮北行見備」一事若屬實,則臥龍岡上君臣相感的浪漫情節便大大削減了藝術的張力,而諸葛亮的聲名亦將隨之減弱。陳壽在《諸葛亮傳》中記載:
「由是先主遂謁亮,凡三往,乃見。」
這段文字既突顯諸葛亮的聲望遠播揚名,更兼顧諸葛亮南征前上書: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盧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5]。
作為史書的一部《三國志》,在諸葛故事的取捨中,以現存可靠的文集〈出師表〉為考,兼顧史實的合理發展,採取「先主謁亮」的歷史情節,使得歷史人物的諸葛亮,成就一段君臣相惜的佳話,也感動了千百世所有懷才不遇的世人,自屈原之後,「得遇其主」的遭遇,感動、安慰了中國千千萬萬有志之士,連司馬微都不禁嘆道:「臥龍得其主!」。
(三)應變將略非所長
忠於史實,不流於荒誕不經,是《三國志》與後世三國故事最大的不同。儘管後世對諸葛亮有許許多多的傳說,儘管陳壽一再把諸葛亮比作大政治家管仲、蕭何,但是觀諸史實,諸葛亮從六出祈山,到病逝五丈原,終究不能完成興復大業,與平話中「武侯顯靈」的情節比起來,陳壽指出: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與!」[6]
這一段話,是比較持平的公論,還原了諸葛亮作為一個蜀國丞相的真實,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真實苦痛的人物,反而因此更長遠而深刻地留在歷史的記憶之中。
三、魏晉南北朝野史傳說中的諸葛亮
魏晉南北朝時期,諸葛亮去世不久,由於距史未遠,這個時期的諸葛亮傳說,沒有完全擺脫歷史的真實,卻又受到野史傳說的影響,於是諸葛亮既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擁有灑脫自如、指揮若定的名士風範;卻也帶也奇譎、神異的神秘色彩。主要表現在東晉裴啟的《語林》、王隱的《蜀記》、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之中。
(一)名士風範
1、東晉裴啟《語林》
「諸葛武侯與司馬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著)葛巾,持白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嘆曰:可謂名士。」[7]
2、王隱《蜀記》
「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拒亮,……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8]
3、習鑿齒《漢晉春秋》
「……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裴啟用白描的手法,深刻刻畫諸葛亮臨陣,雍容瀟灑、神韻自如的瀟灑風度,素輿、葛巾,持白毛扇的情態,正是後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形象的雛形:《三國演義》三十八回: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9]
(二)名將
《北齊書》卷三十二:
「梁將陸法和在白帝城,謂人曰:諸葛孔明可謂名將,吾自見之。」
諸葛亮在六朝時期已由一個「名士」變成為「名將」,儘管陳壽稱諸葛亮「應變將略非所長」,後世仍逐步誇大了諸葛亮的本領,到了唐代,甚至變成「善然謀策」之智將[10]。
(三)神秘、奇譎的色彩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張皇鬼神、稱道靈異」的時代,這個時期由於志怪小說的流傳,諸葛亮故事傳說的創作,也多少受到影響。
1、東晉王隱《蜀記》,記載一則諸葛亮識破曹操刺客的故事
「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須臾,客如廁…亮徐嘆曰:觀客色動而神懼,視低而杵數,奸形外露,邪心內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牆而走。[11]」
《蜀記》所載雖然不盡可信,但是這樣的傳說附諸在諸葛亮身上亦可知當時人對神怪鬼奇之事的愛好。
2、劉義慶《世說新語》
「諸葛亮在魏濱,設誘譎萬方,……(魏營)有一老夫毅然仗黃鉞,當軍門立,軍不得出。諸葛亮云:此必辛佐治也。」[12]
在南朝劉義慶筆下,諸葛亮成為一個能「設譎萬方」且善於猜想的神奇人物。
3、《太平御覽》[13]
諸葛亮定黔中,從青石祠過,拔刀刺山沒刃,不拔而去,行者莫測。
拔刀刺山而刀沒,這豈是常人所能為,箇中的神異色彩,簡直似神蹟顯現。從國相諸葛亮到黔中刺山,諸葛故事不斷被加以誇大與神化,增添其神秘色彩。
4、干寶《晉紀》
諸葛亮于漢中積石為壘,方可數百步,四郭,又聚石為八行,相去三丈許,謂之八陣圖,於今儼然,常有鼓甲之聲,天陰彌響。
「八陣圖」本是中國兵法陣式之一,相傳黃帝作八陣法以破蚩尤,古之名將知此法者,唯有姜太公、孫子、韓信、諸葛亮而已,所謂「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陣,《三國志》中描述這段事蹟時,只說「及軍退,宣王案刑期營壨處所,曰:天下奇才也。」[14]這樣的「奇才」到了魏晉小說家手中,被賦以怪異傳說,空無兵甲的八陣石中,竟然可以聽到鳴鼓之聲,兵法長才諸葛亮成為張皇鬼神的神奇人物。
5、東晉孫盛《晉陽秋》
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於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15]
以隕星墜落形容諸葛之死,隕星還「三投再還」,這種刻意將諸葛亮神化的傳說,不僅反映南北朝時代「張皇鬼神」的特色,亦使得諸葛亮從一個歷史真實人物,變成一個幻化的神祇。
可以說,魏晉南北朝時期,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仍然被稱頌,他仍然具有《三國志》中從政憂勤的忠心形象,但是與此同時,諸葛亮也被賦予神秘怪異的色彩,表現出歷史人物諸葛亮所未曾有的特質,並由此開始了歷史人物向藝術形象的演進。
四、唐代瑣聞記載的諸葛亮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引述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非胡,或笑鄧艾吃」,以為「似當時已有說三國故事者」。以「說故事」形式出現的唐人小說,或稱「市人小說」,屬於「雜戲」類[16],已經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為民間普遍傳誦。繼魯迅之後,近代大陸學者陳翔華在論述唐代三國故事時,也提到當時說三分的民間技藝「不僅在四院內外表演,而且寺院裡的和尚也說唱世俗的民間故事」[17],所以現存唐代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可以在佛教著述裡發現一則唐代「江東杭州華麗寺沙門大覺」所撰的《四分律鈔批》[18],其中卷二十六引述了一段「死諸葛亮怖生仲達」的故事,說明「劉氏重孔明」而極具神道色彩。姑且稱之為神道化的智將。[19]以下茲引《四分律鈔批》卷二十六原文如下:
注云:「似劉氏重孔明者」,劉備也。意三國時也,謂魏主曹丕都業,今相州是也,昔號魏都;吳主孫權都江寧,昔號吳都;劉備都蜀,昔號蜀都;世號三都,鼎足而治。蜀有智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為王所重。劉備每言曰:「寡人得孔明,如魚得水。」後乃劉備伐魏,孔明領兵入魏,魏國與蜀戰,諸葛亮于時為大將軍,善然謀策,魏家惟懼孔明,不敢前進。孔明因致病垂死,語諸人曰:「主弱將強,為彼所難,若知我死,必建(遭)彼我(伐)。吾死已後,可將一袋土,置我腳下,取鏡照我面。」言已氣絕。後依此計,乃將孔明置於營內,于幕圍之,劉家夜中領兵還退歸蜀。彼魏國有善卜者,意轉判云::「此人未死。」何以知之?蹋土照鏡,故知未死,遂不敢交戰。劉備退兵還蜀,一月餘日,魏人方知,尋往看之,唯見死人,軍兵盡散。故得免難者,孔明之策也。時人言曰:「死諸葛佈生仲達」。
從《四分律鈔批》內容所載,很明顯可以看出民間藝人為求聳動而加油添醋之跡。試從文中歸納分析所得如下:
1、首先,史實劉備死於諸葛亮之前,「白帝城託孤」情深意重,所以諸葛亮六出祈山,盡忠報效;可是《四分律鈔批》在諸葛亮死後,劉備還能「退兵還蜀」,有違史實。
2、文中稱「蜀有智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諸葛亮為蜀國丞相,本是一位「良相」,雖然在建興六年時,受封為「右將軍」但仍兼「行丞相事」[20],陳壽評曰:「應變將略非所長也」,是「管、蕭之亞匹」,重在強調其為「相才」,但是到了唐代,大覺所記的孔明形象卻已轉型為「智將」。
3、《鈔批》中引孔明遺言:「吾死已後,可將一袋土。置我腳下,取鏡照我面。」以此瞞過司馬懿,其中所引的「死諸葛怖生仲達」一事,早在魏晉習鑿齒《漢晉春秋》早有記載[21],但是兩相對照之下,由「走仲達」到「佈仲達」,可以發現:這則傳說裡的諸葛亮形象,顯然更強調傳奇與神道宗教色彩,著意強調生死,也許與大覺是沙門的身份有關;又或者這種用踏土照鏡仿效活人的方法,是受到當時民間道術信仰所影響;可以說,諸葛故事在民間長久的流傳,很自然地被賦予濃烈的民間色彩。不顧歷史真實而只據故事需要來編造情節,本是民間故事常用的手法,許多歷史真相因之而變形,卻也因此而更廣泛流傳,諸葛亮便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由歷史真實逐漸走入民間戲劇與大眾心中。
五、元代《三國志平話》中的諸葛亮
宋元時期,關於諸葛亮故事的創作更加繁盛,主要表現形式是講史和雜劇。在講史話本方面,以《元至治新刊、三國志平話》為最完整,平話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性格粗豪,具有神話般本領的軍師,而這個軍師形象,更集合了「人、神仙、道士」色彩於一身。
(一)軍師典型
如前所言,歷史的諸葛亮在蜀漢建國以前,先後擔任劉備的「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以後擔任「丞相」直至病卒五丈原[22]。但是在《三國志平話》當中的諸葛亮始終是一個「軍師」,從三顧茅蘆後,「玄德遂諸葛為軍師」(卷中),到白帝城託孤時,「帝又言:阿斗年幼,…如不中立,軍師自為之。」(卷下),在對諸葛亮的稱呼上,《三國志平話》口徑一致,從先主到蜀國君臣,都是稱「軍師」。如:
姜維出探,見魏延來言:軍師有事,我管軍師印信。(卷下)
在平話中,「軍師」為諸葛亮貼身的身份。不僅如此,《三國志平話》中的這個「軍師」,與南畝躬耕時的臥龍諸葛亮,也有著極大的性格差異。
(二)粗豪的性格
《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是一個躬耕南畝,閒散之人:
亮躬耕南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自比於管仲、樂毅。[23]
這樣一個單純的名士風範,在《三國志平話》中卻變成一個粗豪果敢、帶點急躁的血性男子,這是平話不同於其他諸葛亮形象的一個特點。最著名的一幕,當推赤壁一戰前諸葛亮聯吳抗敵之時:
唬得諸葛大驚,倘若(東吳)不起軍,夏口主公(劉備)休矣!言盡,結袍挽衣,提劍就階,殺了(曹操)來使。[24]
這樣粗暴而不計後果的舉動,發生在深思熟慮的諸葛亮身上,使人有些錯愕,「結袍挽衣」、「提劍殺人」的魯莽行為,恐怕是平話為了譁眾取寵,增加效果而誇大的情節。然而妙的是,這種粗獷的性格表現不只一次。例如「七擒孟獲」時:
軍師與蠻軍對陣,軍師出喝三聲,南陣上蠻王下馬。無五日,對陣,蠻王令人打出虎豹來,諸葛喝一聲,絕倒(蠻軍)千人。
一聲吆喝,可以將蠻王震下馬來,更可以令蠻軍千人絕倒,恐怕是古今絕響。至此,完全不見了歷史上那個溫文儒雅的諸葛書生,諸葛亮已成為熱血奔騰的血性男子,帶點粗蠻、魯莽,與胡魯的張飛動輒吆喝的形象,不相上下。
也許,民間愛的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怒、哀、樂的民間諸葛亮,《三國志》裡的諸葛亮太沈穩、太高高在上,他總是冷眼觀世,透徹一切,這樣冰清的人物,可望不可即。所以,《三國志平話》將他拉下舞台,與民眾一起言笑,提刀斬曹使,在戰場上大聲吆喝,不同的是,他還有撒豆成兵、呼風喚雨的本領。
(三)呼風喚雨的本領
基於歷來人們對於諸葛智謀才能的嚮往與誇大,不斷賦予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超人本領,而終於將他歸為神仙道士之流。《三國志平話》所描寫的軍師諸葛亮,是一個具有神話般本領「似人、似神、似仙」的人物。《三國志平話》這樣介紹諸葛亮:
「諸葛本是一個神仙,自小學業,時至中年,無書不覽,達天地之機,神鬼難度之志,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揮劍成河。司馬仲達曾道:來不可裘,坐不可守,困不可圍,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卷下)
這樣一個集合人、神、仙於一身的人物,當然有著不同於常人的非凡本領,平話透過想像,誇飾了諸葛亮的才華,不但可以「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而且還可以作法祭風、撫琴變水溫,甚至死後還令神人給司馬懿送信。首先,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
披著黃衣,披頭跣足,左手提劍,叩牙作法。(卷中)[25]
一派道士作法的行頭,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描寫孔明「七星壇祭風」情節,恐怕由此得到靈感。而後,在揮軍南征渡瀘水時:
江泛溪熱,不能進。武侯撫琴,其江水自冷。
撫琴使江水變冷,不僅靈異,諸葛亮還可以使六月飛天降雪,據平話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