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四库全书》本《明史》发覆(1)-历史学
来源:  作者:乔治忠 杨艳秋  点击:次  时间:2001-07-1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明史列传》考证中的辨误定讹尤为引人注意,这类例子非常之多,错误一经考证,便在列传中进行更正。其中有的是年代、人名、地名的订讹,有则是史实错误的勘正。如正统十四年投敌宦官喜宁之死,原本《明史》中记载:“初,也先多所要挟,皆以喜宁为谋主,(于)谦密令大同镇将擒宁戮之。”[42]这里说于谦是擒杀喜宁的谋划者,而据考证,获喜宁实际上是出自英宗的主意,所以正文中就作了更正,叙述为:“初,额森(即也先)多所要挟,皆以喜宁为谋主,上皇乃绐宁志边,密敕擒之。”[43]再如《明史·熊廷弼传》中载有他纳贿一事:“廷弼令汪文言贿内廷四万金祈缓,既而背之,魏忠贤大恨。”[44]经过考证此事乃属虚无,便更正为:“中书汪文言哀廷弼冤,奔走公卿间为营救,忠贤闻之大恨。”[45]澄清事实,改正谬误,这是《明史》改修取得的一大成果,也是“四库”本《明史》质量优于原刊本的证明之一。
  《四库全书》本《明史列传》中,尚有许多原先的讹误之处已在正文中改正,却不再附于卷末考证,这大多是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用语的错误,但也有一些史实记载的更正,如卷314麓川传》中一开始就是百数十字的大段史料改正,[46]而卷末并无考证。
    《明史列传》中赞语的修改亦不在卷末附有考证,这种修改约有十余处。和本纪中赞语的修改一样,列传中赞语的修改也反映出了清代官方对明代史事评断的变化。如经过改修的《诸王转赞》中历数了明代丰藩之祸和明末诸王“据名城,拥厚资,束手就戮,所在皆是”的事实,发出了“其能资捍御者,谁耶?维屏维翰之谓,何吁,亦可鉴也。”[47]这与原赞语中批评明中叶以后对藩王“防闲过峻,法制日增”,以致最后失去太祖众建屏藩之初计的立意已截然不同。[48]在理论上彻底否定了分封藩王之制。卷197有关席书、霍韬的赞语经过修改后,转变了原来认为他们“在官颇有建树,浃与宗明,能自敛戢,时论为优”的看法,认为他们难逃议大礼,使兴献王入庙称宗之责,“虽尝有建树,功不掩罪。”[49]这些赞语的修改对研究清代官方的明史观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

                     三《明史考证捃逸》和《四库全书》本《明史》
    
    《明史考证捃逸》为清光绪年间官僚王颂蔚所撰。王颂蔚,字  卿,长州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户部主事,官至军机处行走。叶昌炽为他写的墓志铭称他“精力绝人,博闻强记,”[50]是一位考据学家。
    王颂蔚在光绪十三年入值枢院,见到了史馆改修《明史列传》的“进呈本”、“稿本”、“正本”、“初刊样本”四种卷本,由于他未见“四库”本《明史》,不知其后已附有考证,“恐其湮晦”,便嘱托张大诰将“进呈本”黄签上所记的考正内容一一抄录,自己取“稿本”、“正本”参观互证,在光绪二十年(1894)辑成《明史考证捃逸》一书。
    《明史考证捃逸》四十二卷,约二十余万字,依据《明史列传》的顺序,依次记录了各卷的考证内容,卷首列有《明史》改译的元时人名、地名和各卷纂辑热姓名。
    由于未见《四库全书》本《明史》,王颂蔚抄自“进呈本”的《明史考证捃逸》的史料价值不大,将“四库”本《明史考证》与“捃逸”(以下简称“捃逸”)相对照,可知《四库全书》本《明史》删去了一些无关宏旨的内容。一些《捃逸》中有,但《四库全书》本中未见的较重要的纠误考辩大多在正文中已经改正,所以卷末不再附考证。例如,卷116《秦王  传》中载简诚王泳所著有《经进小鸣集》,《捃逸》中据朱彝尊《明诗综》改为《宾竹小鸣集》,[51]《四库全书》本《明史》该卷末未附考证,但正文中已更为《宾竹小鸣集》;[52]卷132《周德兴传》“决荆山御山  以溉田”一语,“荆山”一词误,应为“荆州”,“四库存”本《明史》于正文中已改为“荆州”,便不在卷末附其考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看来,《捃》一书的纂辑并不象王颂蔚所言,是作了一件拯救文献的工作。我们还可发现,“四库”本《明史》在字音修改上也比《捃逸》更进一步,如《明史》卷124《扩廓帖木尔传》,《捃逸》未改其名,而“四库”本改为“库库特穆尔传”;《明史》中,凡蒙古族首领也先都已在“四库”本中改为“额森”,《捃逸》中却未能全部改正,这也是《捃逸》不如《明史考证》的地方。当然,我们不能据此完全否认《捃逸》的价值。
    相对“四库”本《明史考证》来讲,《捃逸》中没有什么发明之处,但其中间或还有作者的见解,这些见解由“颂蔚按”注明,《捃逸》中卷一《扩廓帖木儿传》、卷七《朱能传》、《金幼孜传》;卷十四《何乔新传》、卷十五《安磐传》、卷十八《张达传》、《唐枢传》;卷二十三《刘一传》、卷二十九《史可法传》、卷四十《安南传》九处都注有“颂蔚按”,这些大都是对《明史》中的考证再作体些补充。例如卷七《朱能传》将“进攻济南,次
铧山”的“铧”改为“华”,其下即注:“颂蔚按,《陈亨传》,‘与平安战铧山’,‘铧’亦当改‘华’”;卷十五《安磐传》将锦衣百户“张仅”的”仅”改为“瑾”,其下亦注:“颂蔚按,《孙交传》亦作瑾”,王颂蔚的按语中亦有较为精详的考证,如景泰年间广西土司黄  建议易储一事,《明史列传》中载:“(侍郎揭稽)尝荐黄竤,且代草‘易储疏’” [53],该卷末未附考证,但王颂蔚却有不同的看法:“颂蔚按,《江渊传》云:‘初,黄  之奏易储也,或疑江渊主之,邱睿曰:此易辩也,广西纸与京师纸异,索奏视之,果广西纸,其诬乃白。’其语与此异,据此,则代草疏者非揭稽也。”[54]纠正了《明史列传》的错误。再如卷七《金幼孜传》中对“绳愆纠谬”印章提出的异议,又指出了《明史考证》的错误,这些,皆属王颂蔚个人的研究成果。
    “四库”本《明史“也有一些偶然失误,可以通过对读《捃逸》而发现。如原本《明史·廖庄传》中有“于谦、王文以谋立外藩,诛死”的记载,[55]“四库”本《明史》考证中证实谋立外藩之事并存在。但原文的更改为:“于谦、王文以谋立外藩,徐有贞、石亨等诬陷,诛死。”,[56]免不了有谋立外藩之罪,两相矛盾之处一望即见。而翻阅《捃逸》,则知当时的修改确实去掉了“谋立外藩”四字,改为“于谦、王文以徐有贞诬陷死”,“四库”本《明史》中的错误显然是由于抄写错误所致。
    犹值得重视的是《捃逸》中保留了一些重要错误勘正的按语,和大部分修改传赞的按语,这些按语是四库馆臣向清高宗的汇报,却不再收载于“四库”本《明史考证》。从这些按语中,我们能够看到做出一些具体修订的原因和这次列传改修遵循的宗旨。如《明史》卷314《麓川传》起首的大段修改,其卷末没有考证,看起来让人费解,而参见《捃逸》,就能很明确地看出,依据《大清一统志》、《元史》、《经世大典》、《明一统志》、《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麓川、平缅在元代属于金齿宣抚司,原本《明史》将麓川归属于缅甸来加以叙述,自然是一大错误,不能不做出改正。[57]再如《捃逸》中保留的卷197席书等传按语:“按席书等附和璁、萼,不考孝宗,遂至兴献入庙,渎礼乱伦,莫此为甚,虽少有建白,亦不足以掩罪,原赞未协。”[58]从中不仅可看出修改的原因,而且,也能看出改修传赞时所遵循的强烈的名教观念。这类例子尚可举出很多,这正是《捃逸》的价值所在。
    另外,据王颂蔚入值书院时见到的“进呈本”蓝面册,卷115《后妃传》也应有考证,但作为定本的“四库”本《明史》却不知何故将其删去,正文中也不更正讹误。《捃逸》中保留了这卷考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后妃传》从地名、史事到赞语都有考证和修改,这是值得的研究的问题。似乎是“四库”本《明史》在垂成之时,迫于期限,誊录仓促,造成不少新的疏漏。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四库全书》本《明史》是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最终成果。乾隆四年《明史》刊行后,官方纂修《明史》的活动并没有就此终止,时隔三十余年,又起而重新修订。无论是原先的告成刊印,还是后来的发现舛误而修改,其主体皆是清廷,决策者亦清高宗一人,因此,没有理由只承认前所刊印而无视后所修改。对比原刊本《明史》,《四库全书》本将一部分内容重写,其余大部分内容亦经查考,改正舛误,总体学术水平优于原本,经“钦定”写入《四库全书》,应视为清朝官修《明史》的最后定本。
第二,《四库全书》本《明史》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原刊本《明史》本身存有不少缺欠与舛误,如上文所述,在其初刊之际,杨椿即有所指摘;其次,乾隆中开始的纂辑《四库全书》工作,是对文献的大规模总结和清理,私家之书被审查,本朝官修之书亦经再检讨,《明史》的修订遂难以避免;再次,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清官方的历史观点、文化视角均有所改变,考据之学已蔚成风气,清高宗本人亦具备了教浓厚的学术上的追求,《明史》的重新修订更成为必然。
第三,附于《四库全书》本《明史》各篇列传之后的考证,以及《明史考证捃逸》的资料,均是清官方修订《明史》过程中的学术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明史》或研究明代历史所不应忽略的。其中,载于《四库全书》本《明史》的内容,是清朝官修《明史》的内容,是清朝官修《明史》最后定本的组成部分。
然而,因原本《明史》刊行较早,乾隆四年书成后,不仅官方印量大, 还允许私人广为刊刻。相反,《四库全书》本《明史》则未能得以刊印,而且收藏甚秘,人们不易得见,所以行世的仍是乾隆四年刊本。直至1972年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印行,仍未对《四库全书》本《明史》加以应有的重视,这不免令人遗憾。现在,补弊救偏,重新审视《四库全书》本《明史》,将之于现行《明史》相校订,以形成更好的版本,是史学工作者应当进行的工作。 


 
[1]由于《四库全书》分藏于清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等七阁,故《四库全书》也有人称为“阁本”。本文为文义明确,凡有简称,称为“四库本”。
[2]《清高宗实录》卷九,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壬辰
[3]《清高宗实录》卷九八,乾隆四年八月辛巳。
[4] 《梦邻堂文钞》卷二,《上〈明纪纲目〉馆总裁书》。
[5] 《清高宗实录》卷九八二,乾隆四十年五月辛酉。
[6] 《清高宗实录》卷九八三,乾隆四十年五月甲子。
[7] 《清高宗实录》卷一零三二,乾隆四十年六月甲寅。
[8]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史》提要称其为“乾隆五十四年正月恭校上”。
[9] 如黄云眉先生《明史编纂考略》中所论。(《金陵学报》1931年1 卷2期)。
[10]见王颂蔚《明史考证捃逸》卷首,(1916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李晋华《明史纂修考》第109—116页,(北京哈佛燕京学社)。
[11] 黄云眉《明史纂修略》。
[12] 同注6。
[13] 《明史》卷十《英宗本纪》,册1,138页。中华书局1979年标点本。以下版本同。
[14]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十,《英宗本纪》。《四库全书》第297册,14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版本同。
[15] 《明史》卷十一,《景帝本纪》。册1,145页。
[16]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十一,《景帝本纪》。《四库存全书》第297册,145页。
[17] 《明史》卷六,《建文本纪》。册1,160页。
[18] 皆见《明史》卷四,《建文本纪》。册1,161页。
[19] 皆见《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四,《建文本纪》。《四库全书》第297册,97页。
[20] 《明史》卷五,《成祖本纪》。册1,75页。
[21]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五,《成祖本纪》。《四库全书》第297册,106页。
[22] 《明史》卷五,《成祖本纪》。册1,72页。
[23]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五,《成祖本纪》。《四库全书》第297册,104页。
[24] 见《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太祖本纪》。《四库全书》第297册,76页。
[25] 见《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十三,《宪宗本纪一》。《四库全书》第297册,153页。
[26] 见《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十四,《宪宗本纪二》。《四库全书》第297册,159页。
[27] 见《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十六,《武宗本纪》。《四库全书》第297册,177页。
[28] 见《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二十,《神宗本纪一》。《四库全书》第297册,203页。
[29] 分别见《四库全书》本《明史》十四,《宪宗本纪二》。《四库全书》第297册,女60,161,162,163页。
[30]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十五,《孝宗纪赞》。《四库全书》第297册,172页。 
[31] 见《明史》卷十九,《穆宗纪赞》。册2,258页;《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十九,《穆宗纪赞》。《四库全书》第297册,202页。
[32] 见《明史》卷十八,《世宗纪赞》。册1,250页;《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十八,《世宗纪赞》。《四库全书》第297册,198页。
[33] 见《明史》卷十二,《英宗纪赞》。册1,160页。
[34]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十二,《英宗纪赞》。《四库全书》第297册,152页。
[35] 《明史》卷十四,《宪宗纪赞》。册1,181页。
[36]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十四《宪宗纪赞》。《四库全书》第297册,163—164页。
[37] 《明史》卷十六《武宗纪赞》。册1,213页;《四库全书》本《明史》卷十六,《武宗纪赞》。《四库全书》第297册,180页。
[38] 据王颂蔚《明史考证捃逸》序。
[39]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二OO《刘天和传》。《四库全书》第300册,293页,“考证”在300页。
[40]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一二九,《傅友德传》。《四库全书》第299册,201页,“考证”在209。
[41] 《 库全书》本《明史》卷一三三,“赞语”。《四库全书》第299册,259页,“考证”在216页。
[42] 《明史》卷一七O,《于谦传》。册,4547页。
[43]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一七O,《于谦传》。《四库全书》第299册,690页,“考证”在695页。
[44] 《明史》卷二五九,《熊廷弼传》。册22,6703页。
[45]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二五九,《熊廷弼传》。《四库全书》第301册,391页,“考虑6”在405页。
[46] 见《明史》卷三一四,《麓川传》。册27,8111页;《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三一四《麓川传》。《四库全书》第302册,504页。
[47]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一一八,《诸王传赞》。《四库全书》第299册,101页。
[48] 见《明史》卷一一八,《诸王传赞》。册12,3659页。
[49] 见《明史》卷一九七“赞语”。册17,5223页;《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一九七,“赞语”。《四库全书》第300册,246页。
[50] 《明史考证捃逸》卷末,叶昌炽《清授资政大夫三品衔军机章京户部湖广司郎中王君墓志铭》。
[51] 《明史考证捃逸》卷一,《秦王传》。
[52]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一七七《诸王传》。《四库全书》第299册,239页。
[53]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一八三,《何乔新传》。《四库全书》册300,2页。
[54] 《明史考证捃逸》卷十四《何乔新传》。
[55] 《明史》卷一六二,《廖庄传》。册14,4415页。
[56] 《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一六二,《廖庄传》。《四库全书》第299册,606页。
[57] 《明史考证捃逸》卷三八,《麓川传》。
[58] 《明史考证捃逸》卷十六,“席书等赞”。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