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关于当代史编纂体裁的思考(1)-历史学
来源:  作者:冼少华  点击:次  时间:2001-07-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史书的体裁是史学著作的组织结构形式,是史学工作者再现历史发展过程,向读者展现研究成果的具体手段。当代史研究作为与现实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史学研究领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积极开展对当代史编纂体裁的探索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广泛需求,是当代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强当代史学科建设,提高当代史编研水平,完成历史赋予当代史研究的神圣使命的迫切需要。笔者不避浅陋,对当代史编纂体裁作粗浅的总结与思考,希冀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80年代以来,当代史(共和国史)研究蓬勃兴起,在当代史编纂实践中,出现了多种裁体,本世纪最流行的章节体、融合各种体裁的综合体、由章节体改造而成的总论分论体等,成为当代史编纂的主要形式。 

    章节体作为近、现代史书的主要体裁,至今仍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仍是全记述社会历史貌的史著的主要形式,在当代史领域也不例外。目前已出版世的全反映共和国历史进程的著作,如张伟瑄、刘五一、肖星主编的《共和国风云四十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李茂盛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出版),陈明显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王幼樵、肖效钦主编的《当代中国史》(首都师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张启华、周鸿、尹凤英、陈东林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出版),邓力群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序,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均用章节体。章节体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由西方传入我国,它在结构上年轻事纬,以时间为序,以历史事件设章立节,综反映历史的发展进程,结构灵活,叙事完整,既易于描绘历史的纵轨迹,又易于体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是历史学再现历史本来貌,揭示历史的本质联、探寻历史发展规律的较为理的结构形式,因而有的学者称章节体为仿原结构型体裁(注:何世芬:《中国现代史研究法纲要》,吉林大学出版社,第1718页。)。章节体为历史学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提供比较科学的途径,标志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飞跃和历史学科学的转变。但章节体也存在它本身难以弥补的缺陷,由于它的线型结构和章节篇幅的限,无法容纳大量丰富的史料,故而史学界有学者评价它“有骨无肉”(注:罗尔纲:《我对综体史书体裁的探索》,《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随着历史学考察历史视野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内容专业技化的日益提高,这种体裁的不足也日渐突出。尽管如此,从总体上说,章节体在目前当代史编纂中仍居于主导地位。 

    近年来,在当代史编纂实践中,出现了一种源于章节体又明显有别于章节体的新体裁——总论分论体。该体因《当代中国》丛书的编辑出版而形成,继而在四川、广西、河南等省区当代历史丛书及全国性的有关部门、行业当代史丛书的编写中得到广泛使用,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影响,成为当代史编纂使用最广泛、成果最多的体裁。这种体裁在结构上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总论和分论。总论按时间顺序,综合叙述某地区、某部门、某行业自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发展史,从总体上反映所描绘对象的历史面貌,是典型的章节体。分论按某一地区内主要部门、行业构成及行政区域或某一部门行业内的机构设置、业务类别分门别类予以记述。分论是内容的主体。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分论注重“横断”考察,各章节(门类)横向排列,节下各目按时间顺序记述各项事业发展之始末,呈现出树状结构特点。通过横排竖写,清晰地展现出某一地方、某一部门、某一行业内部结构与专业分工,展示其地方特色或部门行业特色。 

    总论分论体是为了适应当代史内容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复杂的特点而产生的。实践证明,对于内部结构复杂、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部门、行业的发展史,章节体往往难以包容。这些部门、行业由于专业技术特点,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其内部的每个业务部门,都有各自相对固定的职能和工作对象,既各自遵循其本身的专业技术规律相对独立地发展,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一定时期内,它们作为某一部门、行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本部门、本行业发展的全貌。不按其内部结构及专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叙述清楚每类业务的发展,就无从反映整个部门、行业发展的全貌。欠缺任何一个主要专业门类的叙述,都有损于整个部门、行业的完整性。总论分论体既能描绘整个部门、行业的发展大势,又能分门别类叙述每个专业门类的发展,充分展示其部门、行业的专业特色。同时,这种体裁为当代地方史、部门(行业)史编研工作的广泛开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地方史、部门(行业)史研究是当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刚刚起步,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地方志工作者、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当前地方史和部门(行业)史编研又往往具有政治任务性质,对史料全面深入的分析受到主客观诸方因素的制约,即便是专业史学工作者,也存在一个熟悉部门(行业)史较强的专业性内容的问题,也需要有一个过程,总论分论体易于操作、易于大规模推广的特点正好适应了当代地方史、部门(行业)史编研形势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大量的当代地方史、部门(行业)史著作问世,与这种体裁的出现和推广不无关系。 

    但总论分论体的缺陷也显而易见。作为内容主体的分论,设章立节的主要依据是部门、行业内部机构设置和业务分工,而当前我国各部门内部机构的设置一般是对口设立,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对应,大体相同;各个行业内部分工,从全国性的到地方性的,亦多有相同之处。这样,采用总论分论体的地方史和部门(行业)史,结构就易产生雷同,而且使用范围越广,雷同概率就越高,易使读者产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感觉。如果作者对史料综合分析不够,章节设置刻板,则极易使著作变成资料汇编。总而言之,总论分论体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还有待当代史编纂实践的不断检验。 

    与上述著述性当代史书不同,近年在多卷本大型史料性史书的编纂实践中,出现了融合多种体裁的综合体。如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通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历程》、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鉴》等,均采用综合体。尽管它们的内部结构有别,但特点是相同的,都借鉴、融合了传统的编年、纪传、纪事本末、典制等体裁和近现代的章节体,从而成为多种体裁合一的综合体,既继承了纪传体分门别类、包容广泛,典制体详述各种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编年体突出历史内容的时间联系,纪事本末体完整记述历史事件始末等长处,又容纳了章节体描绘历史发展全貌,总括历史发展大势,充分体现作者的历史认识等优点。各种体裁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形成了该体裁对当代史内容的巨大包容性,充分反映了当代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社会诸方面丰富的内容及重要历史人物主要活动。这种综合体由于容量大,涵盖面广,使用于史料性史书,更易于发挥它的优势,但在著述性史书中不一定适用。 

    除上述几种社会影响较广泛的体裁外,当代史编纂还有其他多种体裁。如徐达深主编的多卷本大型史料性史书《共和国史记》所采用的编年体以及当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年谱等。另外,共和国成立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所撰写的集回忆、研究于一体的著作,由于作者特殊的地位,亲身的经历及其独特的观察角度,加上在史料选择和结构安排上灵活,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形成当代史编纂的一种形式。如薄一波所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即属此类。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