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博学鸿儒纂修《明史》(1)-历史学
来源:  作者:赖玉芹  点击:次  时间:2001-07-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三、  重视考证之时代史学特征 

 

  鸿儒欲修成天下公书、一代信史,必须核清事实、秉笔直书。潘耒受到其兄潘力田、业师顾炎武的影响,尤其重视考核史实。他提出对于所利用的史籍、资料要加以考证、辨定是非、核其虚实,参酌众说;对于建文出亡一事所涉及的史料《从亡录》反复申说,一一辨驳可疑之说。许多馆臣都很谨慎,不轻下断言,以疑存疑。毛奇龄在史馆时曾起草四川成都府郫县知县赵嘉炜死事一传,已上交验收,一年后,他发现该传有失实之处,经再三研勘,核实诸书,便上书总裁暂悬其事、以俟再考。  

  针对野史及《实录》的失实,博学鸿儒认真辨析;对明亡原因、大礼议等问题都深入思考和考证。可以说,博学鸿儒修史是在顾炎武、黄宗羲的史学思想指导下的实践,他们注重考证、注重真实、以疑存疑,将自明代中期以来的考据方法用于纂史实践,体现由顾炎武乾嘉史学过渡的特征。  

   

四、《明史》初稿之独特价值 

  

  康熙二十二年左右,十六朝纪传之稿基本完成,次递上呈史馆;史志则脱稿较晚。鸿儒修史主要集中在康熙二十九年之前,尤其是十九年至二十四年之间。鸿儒所纂应为《明史》初稿。鸿儒所完成的初稿,应该说是后来几稿的基础。万事开头难,鸿儒史臣在《明史》材料的全搜集、编纂体例的初步设定、材料的考核等方大量艰苦而富于创新的工作,后来的修改者都是在此基础上增写论赞、论定是非、分传目、删改传文、润色词章的。应该说,鸿儒所纂《明史》初稿在最终的《明史》中的分量不轻。

  鸿儒史官在史学思想上,具有以往封建史所固有的纲常伦理道德规,讲究编史的道法,看重大义,这使他们有公正平实的史观;在思想感情上,他们和遗民史走得很近,具有一定的史学经世的意识,对于可能影射明清易代的诸多问题具有敢于揭示历史真实的良知。从史观点立场、思想感情上来说,鸿儒史臣是清初遗民史与正统《明史》纂修官之间的过渡,《明史》初稿也就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鸿儒史臣也有很多无奈,笔柄最终控权不在他们手中。除开文字狱的阴霾对清初史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外,康熙帝通过对封建史学思想的用和改造,形成清朝的史学公论,淡化人们的故国之思。清初遗民史臣的那种经世史学思想逐步消失,从鸿儒史臣的原稿与后来的《明史》稿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窥见其中的变化。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