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唐初史馆(1)-历史学
来源:  作者:朱清如  点击:次  时间:2001-07-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自古以来,中国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著述,以冀达到“惩恶劝善,贻鉴将来”的目的。历代王朝都设置史官修史,至唐初更发展到建立正式的史馆修史度。本文拟就唐初设馆修史的必然性、必要性、史馆特点、史馆修史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一论述。 

             

  史官、史馆沿革及正式确立 

 

    中国是世界上重视历史最早的国。“盖史之建官,其来尚也。昔轩辕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1](P304)“唐虞三代, 《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2](P1325)周朝有太、小、内、外、左、右史等史官且司职已有分工。春战国时期各国有史官已成史界共识。秦有太史令(如胡母敬),“汉兴之时,武帝置太史公”[1](P305),司马谈、迁父子曾司其职。 政府设立修史机构则始于东汉,东汉的兰、东观既是国文献档案馆,又是“当时著述之所也”[1](P310)。经东汉明、安、桓、灵四帝, 四次集大量人力、物力编修国史《东观汉记》,开创政府组织史官,成立机构修史的先例,对后世史馆建置有深远的影响。但这只是史馆的滥觞,非专职机构,参与修史的人员多是临时召集,由它官兼任而非专职。魏晋始设著作郎、佐著作郎。北魏史臣“杂取他官,不恒厥职”,于“秘书置著作局”,后“别置修史局”[1](P315), 并由大臣监修国史(如纂)。北齐改修史局为史阁(又称史馆),“史阁史馆之名,自此有也”[3] (P183)。隋沿袭之,以修北朝诸史。唐沿隋,史馆度渐臻完善。“武德初,因隋旧,隶秘书省著作局。贞观三年闰十二月,移史馆于门下省北,宰相监修,自是著作局始罢此职”[4](P1089),修撰国史。同年,“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4](P1091)。至此,史官度正式确立。史馆取代著作局的修史之职,隶属门下、中书省,地处国政治权力中心。宰相监修成为定,“史官注记,多取禀监修”[5](P591)。史馆中设有修撰、直馆、典书、 掌固等职,分工明确。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度,这绝非偶然。一方,它是封建专度的加强在史学领域的体现。唐太宗这位在中外历史上文治武功赫然的封建名君,深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他曾说:“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6](P6657)唐取代隋,政治上再度统一,要求思想文化方有对应措施,以树立大一统的历史观点。而私人修史已无法应、无法满足这种形势的需要。所以,设馆修史成为太宗治理天下的必然要求。另一方,唐初史馆度正式确立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私修历史,多奉行“直书”传统书法,因而易触犯统治者禁忌,有的甚至以“直笔见诛”[7] (P199)。私修历史,资料不如官方丰富,人力不如官修,一人不能尽通诸门学,因而著述速度与官修不可比。私人著述的不利因素表明私修已不能应统治者的需要,不利于史学的发展。所以在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诏令:“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8] (P38)隋文帝的诏令很明确,官方就是要垄断修史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唐承隋,正式设立史馆,修前代史和当代史。这是史学发展的必要,是唐政府对修史机构的进一步完善与确立。 

             

  唐初史馆特点 

 

    唐初史馆与以前的史馆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前提到过,东汉兰、东观是中国古代史馆建置的滥觞,但当时兰、东观主要还是中央文献档案馆,非专门修史机构;撰修国史人员如班固、刘珍、边韶、马日磾等多是他官,临时兼掌史事,事成之后即解散。史馆是北齐统治者在北魏修史局的基础上设置的,其组织与编相对固定,主要由监修大臣、著作部、著作佐郎、校书郎等组成。史官的品级、俸禄比较低,如著作郎(从第五品)岁禄一百二十匹(三十匹为一秩),校书郎(九品)岁禄二十八匹(七匹为一秩)。所以,有些史官不得不接受贿赂以求温饱。他们多无视史实,任情褒贬,以至于《魏书》刚修好就被“群起而攻”,称之为“秽史”。 

    唐初史馆情形就大不一样。太宗将史馆移至“禁中”,在政治权力中心整理古籍,修前代史和当代史。宰相监修,成为定。史馆中,除史官外,还配备修史辅助人员。在史料收集方定《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规定报送方法、时限,诸部门不得拖延,有关条款近20项[ 4](P10891090)。史馆环境优美,“馆宇华丽,酒馔丰厚,得厕其流者,实一时之美事”[1](P318)。 参与修史的史官多为国重臣,如房玄龄、令孤德棻、魏征、褚遂良、长孙无忌等,这显然提高史学在政治上、社会上的地位。尤其是唐太宗亲自参与《晋书》的修撰,这在“二十四史”修撰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唐初史官享有很高的物质待遇,一部书成,朝廷另有优厚的物质赏赐,还加官晋爵。如魏征受诏总加撰定“五代史”,书成之日,除“赐物二千段”外,还“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9](P2550)。唐政府不仅对修史官奖赏晋爵,其后人也常受惠。如太宗、高宗《实录》百“添成”,“是日,封敬宗子选为新城县男,德棻子进为彭阳县公”[4](P1093)。唐初统治者大力抬高史馆地位,尽力为史馆的工作提供便利,因而史馆工作效率较高。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