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祐三年(1036),时任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对权倾一时的宰相吕夷简再一次发起攻势,进献政治论文四篇,从理论的多角度上对“清静无为”政治和保守官僚集团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从根本上否定了弥漫朝廷数十年的无所作为的苟安局面。同时,他再次驳斥了黄老之道主张的无名无欲思想,高唱儒家名教说,提倡献身社会的思想作风。
天圣年间(1023~1032),刘太后听政,事多徇情。晏殊于五年正月、范仲淹于七年十一月、曹修古等于九年十一月,均因抗章忤太后意旨被贬外任。论者谓奋发于庆历之时的直言之风,实胚胎于此时(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五)。太后死后的明道二年(1033)四月,范仲淹任右司谏。这年年底,皇后郭氏因无子被废,范仲淹,孔道辅等十人伏阁谏诤,并斥吕夷筒辅佐无方,有损君德。此事引起朝论哗然,结果范仲淹又被贬责。
吕中《大事记》云:“谏官伏阁,乃祖宗美意也,而夷筒实沮之。此夷简入相之初,而国论为之一变也。”也正如吕祖谦所论:“至范仲淹空一时所谓贤者而争之,天下议论相因而起。”(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范氏虽迭遭贬斥,而名望益高。从此舆论大起,政治气氛趋于活跃而一改旧观,一时群臣纷纷上言,要求延引忠直敢言之士,在政治上改弦易辙。
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宋仁宗亟欲摆脱困境,不得不启用新锐之士,使朝政有了新的气象。庆历三年(1043)三月,吕夷简罢相,守旧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在此前后,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新派人物纷纷被进用。石介作《庆历圣德颂》诗,欢呼一时的盛况。蔡襄等人上疏,历数吕夷简误国的罪行。欧阳修作《朋党论》,公开为“君子党”正名。此时,持循默态度的官僚已难以立住脚跟了。
宋仁宗统治中期的政治风尚与宋初以来的情况相比较,变化是非常明显而重大的。北宋前期庙堂安靖,形象庄重。而后矛盾暴露,静极而动。议论蜂起,朝野动荡,侈谈理想,倾言改革,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在这种剧变中,我们不应忽视如下两个因素对于推动政风之变所起的积极作用:一是制科考试的复置,二是谏臣地位的提高。
制科是用以“待非常之才”的特殊之选,宋人谓之大科。宋初以来,时置时罢,应者殊少。景德二年(1005)七月,诏复置“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六科。四年闰五月,宋真宗强调说:“比设此科,欲求才识。若但考文义,则积学者方能中选。”因此要求“策问宜用经义,参之时务”(《长编》卷六五)。天圣七年(1029)二月又诏复置,于是增损旧名,为“有官者”设置了六科,为“未仕者”设了三科。由于贡举考试内容在庆历前基本袭唐之旧,而制科考试受诗赋和经义注疏的束缚较少,注重针对现实问题的策论,故一些土人特别看重此科。《邵氏闻见录》卷九载:“富韩公(弼)初游场屋,穆修伯长谓之曰:‘进土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范仲淹天圣五年《上执政书》中曾说唐代“常设制科,所得大才将相非一”,建议予以施行。天圣八年他上《议制举书》力言:“斯文丕变,在此一举。”建议“命试之际,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引导士人“翕然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佐之器”,以达到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目的。张方平以进士中茂才异等科,后又中贤良方正科,对制科的作用深有体会。他说:“自设六科以来,士之翘俊者,皆争论国政之长短。二公(王曾、吕夷简)既罢,则轻锐之士稍稍得进,渐为奇论以撼朝廷,朝廷往往为之动摇。庙堂之浅深既可得而知,而好名喜事之人盛矣。”(苏辙《龙川别志》卷上)张方平在政治和思想学术上的观点立场比较保守,故而不满新风溢于言表。制科之设,导致士人了解国情政事,指陈得失。这在旧派官僚看来,不免形成下重而上轻,自然感到世道时风在变坏了。
谏臣地位日重,也是宋仁宗以来朝政中的一个重要变化。章如愚《山堂考索》续集卷三六谓:“天禧之广谏员,明道之置谏院,所以重其职也。”据《长编》载: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宰相任命张沔、韩渎二人为台官,有人指出:“台官必由中旨,乃祖宗法也。”仁宗也说:“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遂出二人,“仍诏台官有缺,非中丞、知杂保荐者,毋得除授”(卷一一三)。宝元二年(1039)十二月,鉴于中丞孔道辅举其姻亲王素为台官,仁宗下令:自今御史缺员,“朕自择官令举人”(卷一二五)。又庆历四年(1044)八月,诏“自今除台谏官,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卷一五一)。仁宗之意,显然在于以台谏的纠弹来牵掣辅臣的权势,这样便使台谏官的作用大大重要起来。正如苏轼所言:“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东坡先生全集》卷二五《上神宗皇帝书》)又王夫之论云:“自仁宗之为此制也,宰相与台谏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王夫之《宋论》卷四)庆历三年三月,王素、欧阳修、余靖被仁宗任为谏官,为改革派大壮声色。张方平曾述谏官势力的增长说:“其始也,范讽、孔道辅、范仲淹三人,以才能为之称首。其后许公(吕夷简)免相,晏元献(殊)为政,富郑公(弼)自西都留守入参知政事,深疾许公,乞多置谏官,以广主听。上方向之,而晏公深为之助,乃用欧阳修、余靖、蔡襄、孙沔等并为谏官。谏官之势,自此日横。”(苏辙《龙川别志》卷上)事实上,台谏之职已成为仁宗中期推动政治改革,抨斥保守势力的一个阵地。
宋仁宗即位以来政风及政坛的变化,给庆历新政的出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作好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大批具有新型思想的革新派人物被推到了政治舞台的前列,演出了宋代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