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文化大革命的动机和理论准备(1)-历史学
来源:  作者:萧喜东  点击:次  时间:2001-07-2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总和一些历史中的一些个人结下不解之缘。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总是和孙中山联系在一起。俄国十月革命和列宁不可分割。提到中国文化大革命,就不可能不提到毛泽东。实际上,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关系,要比前面提到的两个关系要更紧密、更直接一些。文革的来源、理论和动机,在很大程度上,要从毛泽东进入六十年代以後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思考来探讨。

  在这个问题上,受中国官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影响的主流文革史学也承认毛泽东在文革事件中的中心地位。这种主流观点认为文革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毛泽东试图以他的“极左”思想、“僵化的社会主义乌托邦”来改造中国;在文革发动前夕,对当时的形势,包括党内出现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有发生政变的危险等等,做出了的错误估计。二,由于个人崇拜盛行,毛泽东听不得批评;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毛泽东的“专断独裁”,使“正确”的党的集体领导无法阻止毛泽东的“乱来”。三,一些“野心家”、“阴谋家”受到了毛泽东的重用,他们出于自己的个人野心参与发动了文革。因此,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野心家利用的一场大动乱、大灾难。”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观:在中国大陆的官方媒介中,和海外反共的舆论中,首次出现观点一致的现象,即同声谴责文革。无论是一些共产党的老干部、知识分子精英,还是海外持坚决反共的人士,在诅咒文革这一点上达到了共识。

  在这个基础之上,一些民间知识分子也对文革的动因作了大量的“深刻”的分析。这些分析多以批判“极权专制”的自由主义语言出现,同时也带着封建文人的潜意识。这些对毛泽东发动文革动机的解释,着重于毛泽东的个人利害关系,如报个人私仇、“清洗功臣”、防止“秘密报告”在中国重演、保持个人名誉等等。

  然而,这些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首先,笼统地把文革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极左”思想,很难说明问题;在文革开始后,两个对立的方面,从中央的两个司令部,到社会上的两大群众派别,都认为并宣称自己是革命的一方,而认为对方是错误、落后乃至反动的一方。从搞形式上的“极左”(也就是所谓的形“左”实右)方面来说,作为“走资派”的刘邓集团和主要由党团积极分子和出身好的人组成的“保守派”可能搞得更多一些。文革斗争,从某种角度讲,已经不是左和右的斗争,而是两种不同的“左”的之间的斗争。第二,用个人崇拜和毛泽东的“专断独裁”也无法说明文革的发生。因为,在文革发生的前夕,也正是毛泽东退居二线、毛泽东的实际权力下降至最低点的时刻。若讲独裁,当时的情况是刘少奇把持中央,彭真、陶铸等人垄断地方,“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第三,文革发生是被野心家利用的说法,也不能完全准确地概括当时的情况。在文革刚开始时,由刘少奇、邓小平派出的工作组,以及地方和基层的党委对运动方向采取了很大的控制,也深深地影响了文革中派别的形成和后来运动发展的走向。他们所起的初始作用,恐怕比后来“野心家”们起的作用要大。另外,只注意精英层面上的因素,而忽略了社会范围内的潜在矛盾和冲突,也不能全面理解文革为什么发生。

  任何真正严肃的对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的探讨,都必然要脱离片面的、修正的、乃至有意歪曲的解释。这里,对文革前夕的国际国内局势、毛泽东对文革的思想理论准备、和文革前夕的一系列先行斗争加以分析,来探讨文革的来源、动机和理论。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文革动机的形成和理论准备主要集中在六十年代,它的来源应结合以下三条线索来探讨:一、中苏决裂和反修防修;二、在四清社教运动中斗争的重点转向党内和干部问题;三、文化官僚“独立王国”的形成。中苏论战造成了国际与国内斗争的交织;毛泽东在“党内资产阶级”的形成,和社会主义的方向等问题上,在思想上作了从反右、大跃进以来的一个重大转变和突破;毛泽东发现了右倾文化文本和文化官僚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了以文化批评为突破点进行文化大革命。

        国际与国内斗争的交织

  毛泽东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构思,从产生到成熟,是在中苏论争从内部转为公开、从枝节转向原则、从利益摩擦转到大是大非上的冲突的这十几年。这十几年中,也是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独立地探索、实验的重大时期。在这十几年中,不仅有同帝国主义首霸硬碰硬的恶战、和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及其残存势力的尖锐斗争,也有和苏联领导集团、继承沙皇衣钵的社会帝国主义霸权的舌战和激烈斗争;在国内,在对经济基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也发生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斗争之火最后烧进了共产党内。总之,这是一个各种斗争都集中交汇的时期,反帝和反修纠缠在一块,反修和防修交织在一起,国际上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在发展建设上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党内的两条路线的斗争汇集成一个整体的斗争。

  中苏两党的论战由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所引发,一开始围绕于斯大林问题和对帝国主义斗争策略问题,但争论的重点很快转移到无产阶级革命是依靠“和平过渡”还是暴力革命、南斯拉夫演变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阶级斗争等重大问题,最后论战上升到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大理论和原则,争论的焦点也集中到苏联社会的性质是正在“和平长入”走向共产主义,还是急剧滑向修正主义的“假共产主义”。中苏两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路线的分歧,很快地也不可避免地联系到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国家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分歧。中共方面很快地指出了问题症结所在,即苏联体制内“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全民党”、“全民国家”的鼓吹者、执行者和受惠者--苏联的特权阶层,这个正在迅速向已经出现在南斯拉夫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蜕变的集团。

  对“赫鲁晓夫假共产主义”的批判,使中国对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的做出了重大的反思。随着和苏联论战的激烈,在人民公社上的争论,有关文化艺术的争论,对来自人民群众对党的官僚主义不满的声音等问题上,国内党内的斗争也尖锐激烈起来。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学自苏联的“一长制”、“一条腿”走路、物质刺激、专家治国等,开始了全面扬弃和批判。由于国际与国内斗争的交织,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文字,和国内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批判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的文字也交织在一起,如第九评中的总结性思想也出现在国内问题的文件中,如《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语、《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等。在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选择这一条或那一条道路,随着和反修问题的衔接,其潜在影响和利害关系也变得更加重大。受国际斗争影响的国内斗争,也反过来具有国际意义。中国能否走出独立于苏联发展道路的、有所创新的社会主义,能否为广大的不发达地区的人民提供经验,为全世界所瞩目。中国在百多年来受西方冲击、模仿西方、借鉴西方之后,第一次具有向外辐射影响的机会。尽管在帝国主义贸易禁运和军事、经济封锁的条件下,当时中国的政治斗争和国际上的政治斗争的脉搏息息相通。

           一个重大转变和突破

  一九五九年,发生了庐山会议上的激烈斗争;不久,毛泽东为了从理论上探索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及总结苏联的经验教训,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学习苏联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写下了四万多字的笔记。一九六○年十一月,在第二次莫斯科会议上,中苏两党为会议最后声明发生严重的冲突。一九六一年十月,苏共召开二十二大,将“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等系统化了的修正主义纲领写进新党章,中苏的彻底分裂已经不可挽回。毛泽东有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在进入六十年代以後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的。

  一些人指责毛泽东建国以来“犯了一个又一个极左错误”,“一次比一次脱离实际”。可以理解,那些无法认同毛泽东在经济上超越和突破苏联经验的尝试的人,更无法认同毛泽东在政治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的诊断。然而,“左祸”论所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毛泽东进入六十年代以後的思想,和毛泽东五十年代的思想相比已经有重大区别;伴随着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发生了从反右、大跃进以来的一个重大转变和突破。可以说毛泽东五十年代还在认识和摸索包括苏联在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六十年代则开始坚决批判当时的苏联体制。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党内存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得到政权,还可能丧失政权”、“文化艺术部门仍被资产阶级统治着”等思想,自然在哲学基础上和他五十年代以及以前的思想相一致,然而,却和反右、大跃进时期的思想有以下三个重大区别。

  第一,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毛泽东关心的领域已经从经济转向文化,从建设转向政权,从增产的统计数字转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正因为如此,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文革运动才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在数量上超英赶美、抢时间、比速度、“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其重点主要是单纯的经济建设领域,尽管其主导思想是“政治挂帅”;相比之下,后者是在大是大非的方向问题上防止走向苏联、南斯拉夫的修正主义道路。

  第二,所注重的对象也从党外转移到党内。在解放初期,毛泽东多次提及被打倒的前剥削阶级的复辟企图,指出他们随时会配合国民党和美帝反攻大陆。这个时期,无产阶级丧失刚刚夺取到的政权的危险主要来自被推翻的反动派和被打倒的前剥削阶级的武力颠覆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五七年的反右斗争就是在这种大气氛下开展的。进入六十年代,这一部分前剥削阶级本身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影响被大大削弱;然而,毛泽东发现他们竟然在共产党内找到了他们利益的代言人:也就是党内那些热衷于引进资本主义、时刻准备和前剥削阶级携手合作的共产党干部。最后,毛泽东认定出现了一个党内的资产阶级,它成为社会主义体制内的异化因素,也就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在文革前的一系列先行运动中如“四清”社教等,运动内容渐渐地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同时,斗争的矛头也渐渐地从对准前剥削阶级,转向新生的剥削阶级,即党内的那些“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最后直指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第三,与五十年代比较而言,毛泽东进入六十年代后对社会主义“和平长入”共产主义的前景是很不乐观的。假如说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中,对社会主义的前景是急进乐观的,那么,在反修斗争中对社会主义的未来道路的预期则充满了凶险的挑战和不确定感。毛泽东在他亲自执笔的中共第九评中,在批判了赫鲁晓夫“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的假共产主义许诺后,写到:“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几十年内是不行的,需要一百年到几百年的时间才能成功。在时间问题上,与其准备短些,宁可准备长些,在工作问题上,与其看的容易些,宁可看的困难些。”(《关于赫鲁晓夫假共产主义的教训》)毛泽东又说:“无产阶级得到政权,还可能丧失政权。”“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可以解决的。”

  众所周知,毛泽东被中外的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指责为乌托邦空想家。然而,研究毛泽东的美国学者梅斯纳(Maurice Meisner)认为,毛泽东思想风格中有很强的“反乌托邦”特色(dystopia)。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六○年以後,毛泽东反复发出有关革命有可能马上会遭到腐蚀和颠覆的梦魇般的预言和警告,如“我们这样社会主义的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中央会出修正主义”、“赫鲁晓夫就在身边”等等。毛泽东对全党发出震聋发聩的警钟:“照此办理,那就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无疑,毛泽东这些危言般的警告,强调历史的不确定感,突破了被庸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中的僵化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和历史决定论,找回了马克思主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历史的革命精神,批判了那种“不经斗争、和平渐进、和平长入共产主义”的修正主义思想。

    阶级与政权:“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