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东南亚钱币的影响(1)-历史学
来源:  作者:盛观熙  点击:次  时间:2001-07-2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概  述
 
    中国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篇章,是世界钱币文化宝库中的瑰丽遗产,曾经对世界各地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三韩、高句丽、新罗、百济、朝鲜、日本、琉球、爪哇、安南、占城、暹逻、万象(老挝)、缅甸、真腊(今柬埔寨地区)各国产生的影响最大。另外,中国钱币曾经在天竺、印度、波斯、泥婆罗(今尼泊尔)、大秦(东罗马)、苏门答腊、婆罗洲、吕宋(今菲律宾境内)、鲜兰(今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印度群岛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流通使用,曾经扮演过世界货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此外,考古学家曾经在中亚细亚各国,两河流域、波斯湾地区、尼罗河口至索马里、东非沿岸、马达加斯加迄南非各国,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秘鲁、圭亚那、智利、加勒比海区域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地,均发现过中国古代钱币的影踪。
 
     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环、贝四大货币体系,一直到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货币制度(包括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铸造成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逐渐发展到西汉武帝的“五铢”钱;及至唐代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开元通宝”钱,以“通宝”名称取代了以往的“两铢”式货币,这三次重大的货币制度改革,都是与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帝国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秦汉时期,中国的方孔圆钱就开始流出国外,但是,当时的数量较少,影响不大。唐代初期,中国钱币流向境外的数量增大,中国钱币在国际上逐渐被认可,在各国流通使用,这与当时中国的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不但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还拥有丝绸、陶瓷、茶叶等特产,而且还有着准国际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国家。
 
      秦始皇统一制造“半两”钱以后,虽然历代屡有兴衰,钱币也时有改进,但是基本形状大致不变。这种重量划一、大小适中、外型美观、携带方便的圆形方孔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其使用寿命长达2000余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以中国为核心,向周邻各国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各地不断辐射,从而形式了以方孔圆形为主要特征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其特征和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钱币形制 :
 
     中国早期钱币如刀、布、环、贝等的形制,形状独特,各有千秋。从秦代“半两”开始,大体为内方外圆,基本形状不变。东南亚各国钱币的主要形式,除了极少数的几种钱币外(如日本的“天保通宝”、“万年通宝”、“筑前通宝”、“盛岗铜山”等为椭圆型,“仙台通宝”为方型,另外琉球的“琉球通宝”、也为椭圆型外),其余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发行和流通的大部分钱币,基本上都是仿照中国的内方外圆的式样铸造而成的,其渊源可以上溯到秦代先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受中国唐高宗“开元通宝”钱的影响,日本开铸的仿中国方孔圆钱,最早的是在奈良时代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即唐中宗景龙二年)铸造的“和同开珍”钱。这是日本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开铸的著名的“皇朝十二钱”中的第一种,其后50年中依次是“万年通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即公元760年铸)、“神功开宝”(称德女皇太平神护元年、即公元765年铸)、“隆平永宝”(桓武天皇延历十五年铸)、“富寿神宝”(差峨天皇弘仁九年、公元818年铸)、“承和昌宝”(仁明天皇承和二年、即公元835年铸)、“长年大宝”(仁明天皇嘉祥元年、即公元848年铸)、“饶益神宝”(清和天皇贞观元年、即公元859年铸)、“贞观永宝”(清和天皇贞观十二年、即公元870年铸)、“宽平大宝”(宇多天皇宽平三年、即公元890年铸)、“延喜通宝”(醍醐天皇延喜七年、即公元907年铸)、“乾元大宝”(村上天皇天德二年、即公元958年铸)共12种方孔圆钱,日本自天平胜宝五年(公元752年,即唐玄宗天宝十一年),鉴真和尚东渡以来,对于从中国外流到日本的中国古代钱币,日本钱币界通称为“渡来钱”。其后,在江户时代但1636年,“宽永通宝”开始铸造,约在700年间,日本政府未再发布过铸钱令。日本一直仿铸多种唐钱,在其国家里流通使用,充分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对日本钱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日本出土最早的中国钱币是东汉时期四铢半两钱、西汉的五铢钱;最晚的是明代朱元璋制造的“洪武”通宝钱;出土最多的一次中国钱币是日本北海道函馆市三个窖藏中含有94种中国古钱,总数量达37万枚。
 
     朝鲜最早的钱币是在穆宗十五年(公元998年、即宋代咸平元年)铸造的“乾元重宝”背“东国”钱,其材质有铜、铁数种,形制外方内圆。这种钱币完全是仿照唐代高宗的“乾元重宝”钱币的形式。此后,还曾经铸造过“海东通宝”(公元1103年、即萧宗八年铸)、“朝鲜通宝”(公元1423年、即世宗五年铸)等。朝鲜铸钱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常平通宝”钱,该钱始铸于仁祖十一年,即公元1633年,累朝鼓铸,迟至公元1890年才停铸,前后流通时间长达230年之久,称得上是朝鲜历史上的长命钱币。
 
    “常平通宝”钱的版式繁多、种类丰富,除了有小平、折二钱,还有折五、当十、当百等钱,背文有户、工、商、向、宣、兵、备、总、营、武、训、抄、统、守、开、水、原、海、昌、京、黄、平、江、忠、咸、咸北、咸南、尚水、全兵、全左、全右等几十种文字。另外,还有一种“常平通宝”钱,其背文竟然是铸有中国的《千字文》,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等四、五十种文字。此外,还有不同的形制,不同的材质……。日本钱币界研究“常平”钱的版别专家称,已经搜集到的“常平通宝”钱的实物,大约有一千余种左右的品种和版式。
 
      琉球最早的钱币是尚德王于公元1416年铸造的“高世通宝”钱,该钱字体歪斜、铜质粗恶。此后,琉球又仿照中国“永乐通宝”钱的式样,铸造“大世通宝”(公元1453年、即泰久王时铸)、“金圆世宝”(公元1470年)、“中山通宝”等钱。其形制、大小、版式、结构都与中国钱币相似。
 
      越南最早的钱币,是丁朝于太平年间(公元966年),铸造的“大平兴宝”背“丁”字钱(有些钱谱误作为“太平兴宝”)。据《大越史记》记载:“安南丁部领于宋开宝三年建国,改元太平,号曰丁朝。此钱面文太平,纪年,背文‘丁’,纪国号也。”
 
     公元十世纪中叶至十五世纪初,是越南独立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四百多年间,越南先后经历了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以及中国明朝的统治。丁朝“大平兴宝”钱的发行,开创了越南独立铸钱的先河,此后虽然有曲折,但铸钱始终未断,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在越南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并且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对于越南最早制造的这枚“大平兴宝”钱币,中国北宋时期的钱币学家李孝美,在他所撰的《泉谱》里就已经明确论述过,可是,他却错误地将“大平兴宝”读解为“大兴平宝”。“大兴钱,李孝美曰:此钱径八分,重三铢六累,文曰大兴平宝,复有一丁字背文穿上。余按此钱,今世至多,丁字不常其处,或在穿上,或在穿下”。这个钱文读法的错误今天我们应该纠正。
 
     大平兴宝钱的制作比较粗糙,但钱风古朴,其风格与中国的五代时期的钱币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越南长期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但是,作为越南的第一枚钱币的“大平兴宝”钱,则有别于它以前的中国钱币。
 
     泰国与中国的货币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云南的早期贸易都使用天然海贝,其海贝的来源就是从泰国传入云南的。《星槎胜览》一书载:“暹逻国以海贝代钱,每一万个准中统钞二十贯。”而云南地区一直到清朝时期,仍然有不少地区在使用海贝作为货币流通。
 
     泰国最初流通使用的钱币称为“铢”,形状为半椭圆形,中间有穿孔,这是受中国方孔圆钱的影响而成。
 
     缅甸一向是中国人民的亲密邻邦,唐代缅甸称为“骠国”,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派遣使团来中国长安访问,此后,官方与民间的往来和贸易不断。缅甸商人携带大批的披毡、蛮刀、甲胄、麝香等货物,换取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宋代时期,政府曾多次通过广西、云南等地的边境贸易,用中国的铜钱购买缅甸的马匹,作为战马补充部队。而缅甸是出产吉贝之国,国用均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向云南、广西出口,但是在中缅的双边贸易中,被各国认可的则是中国的方孔圆钱。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到位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集体要道,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航海者抵达这里。隋代,中国政府曾经派遣使者到马来半岛的赤土国,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外交、贸易关系。对外贸易除了双方相互以物易物之外,另外也采用中国的铜钱以及金银作为结算货币。
 
     十二世纪中叶,新加坡兴起成为国际贸易的港口城市,各国的商船把该地作为补充淡水、食品的中途停靠站,中国的各类特产除作为互相交换的货物外,中国的铜钱由于携带方便,信誉良好被作为国际通货使用。
 
  马六甲早期使用锡铸造钱币,这种货币俗称“斗锡”。“每块重官称一斤八两或一斤四两,每十块用藤缚为小把,四十块为一大把,通市交易,皆以此斗锡行使。”由于这种货币笨重不堪,使用不便,受中国铜钱的影响,遂改铸成圆形的锡钱。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