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历史三问(1)-历史学
来源:  作者:王小迅  点击:次  时间:2001-07-2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一 在历史开始的地方,人是价值者,还是存在者?
 
  价值者是指人不仅存在着,而且有内在的价值规定。人因自身的价值规定而对生活预设了价值前提,提出了价值要求,尽管他对自己拥有何种价值,以及如何实现其价值很可能是无意识的。存在者是指人仅仅单纯地存在着,并无内在的价值规定。存在者除了对当下生存状况做出直接反应之外,不对生活预设任何价值前提,不对生活提出任何价值要求。人如果是价值者,他就是内涵价值的种子,孕育着未来全部可能实现的价值。人如果是存在者,他就是盛价值的空盒子,接受任何随便扔进来的价值。
 
  人是一棵内涵价值的种子,孕育着未来的全部可实现的价值,而不是盛价值的空盒子,不断被历史和时代赋予新的内容。当然,古人有古人的价值,今人有今人的价值,后人有后人的价值。但这是价值实现问题,如同一样的种子撒在不同的土地上,在不同的营养、水分和气候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样。经济社会条件只能决定人的价值能否实现,不能决定人的价值是否存在;只是价值能否实现的根据,不是价值是否存在的根据。人不可能实现在人那里根本不存在的价值。人只有存在自由、解放的天然需要才会去追求自由、解放,如果人像穴居蚂蚁一样,天然遵从一种等级制度,自由、解放对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人如果是存在者,就不会对自己的存在状况做出任何价值选择,只会随着外力的大小,一会儿摆向这边,一会儿摆向那边。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是不定向的,看不出任何能够显示出发展进步的轨迹。可事实并非如此。人不仅有能力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做出意义评价,而且有意愿做出接受与否的价值选择,这种选择甚至指向自己的未来命运。人是价值者而非存在者。正因为如此,历史是有明确方向的,可以看出明确的发展进步的轨迹。
 
  人是价值者,动物也是价值者。因为同是价值者,所以人和动物对日常生活都有着丰富多彩的需求。一个只对当下生存状况做出直接反应的存在者,不要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存在,就是在动物世界中也不存在,因为这样一个存在者连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都无法满足。
 
  当然,人并不是一般的价值者,这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是价值悬置着的极为特殊的价值者。正因为人是极为特殊的价值者,才有了人的实践行为同动物的一般行为的本质区别。一般行为在于适应环境,实践在于改造环境,而改造环境的目的在于创造出新价值。人为什么要创造新价值?为的是将悬置的价值真正落到实处。人的历史就是将悬置的价值落到实处的实践过程。
 
  人是价值者不仅体现在价值为人的内在规定上,而且体现在其实践性上。人以他的价值要求着生活,实践则以其力量改造着生活。人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践来改造环境,而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环境?对此,实践本身是无法作出回答的。实践本身不是一种有根据的存在,不能为自己提供存在的根据。实践发生的根据同历史发生的根据是同一的,都起因于人的价值悬置。历史开始的地方也是实践开始的地方。反之亦然。实践不是价值者的根据,相反,价值者是实践的根据。历史是价值者(实践者)的历史,不是存在者(单纯反应者)的历史。
 
  把人设想为一个首先要求生存下去的价值者,有利于建立单一因素(物的因素)决定的历史动态模式,因为这样一来,人作为价值者的存在便不会再起决定作用(主导和支配作用)了。要知道,一个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价值者与价值空无的存在者,实际上已经相差无几了。
 
  问题是,在历史开始的地方,人如果只是一个无特别价值要求的存在者,那么人的历史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发生了,这样的历史也是没有任何特别意义的。同样,历史的实践课题也不可能产生出来。无特别价值要求,意味着人充其量面临的只是一个适应环境而不是改造环境的问题。既然只是适应环境而不是改造环境,那么改造环境的实践课题又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呢?由实践推动的历史又如何显现出发展、进步的特征呢?在开始的地方没有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在历史过程的某个地方无中生有地产生出来呢?!
 
  二 支配历史过程的是生活的逻辑,还是生存的逻辑?
 
  “生活的逻辑”是指人的行为从属于对整个生活状况的规划和安排。“生存的逻辑”是指人的行为是对当下存在状况的直接反映。生活的逻辑和生存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生存下去”仅仅意味着能够活着,而“生活着”才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进化谱系中稍具进展的物种那里,完全出于生存需要的行为,在其全部活动中不一定处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一只兔子被猎人射伤后,它最初的本能反应是尽快逃离现场。经过最初的慌乱后,这只兔子有可能改变路线折返了回来,在离猎人不远处经过。它之所以甘愿冒这样的风险,目的也许仅仅是为了回到它的窝里查看小兔子的情况。可见,在支配一只兔子的行为中,有一个整体安排的意识在里头。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
 
  人不是生活在某一孤立的事件中,人的行为也不是对某一孤立事件的直接反映,人的价值也不是处在零敲碎打的实现过程中。人一开始就生活在族群中,他的生活一开始就被编织在整体安排中。在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被纳入到对生活的整体安排中。尽管生产活动极其重要,但其在整体生活中的地位是同种族繁衍、社会整合、精神归宿、国家建设以及周边环境安全等任务相提并论的。生产活动是历史活动之一,是整个历史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可以单独孤立出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在动物界里同样存在着对生活的整体安排。但这种安排的最大特点是以往价值的重复,不会产生出新价值。与动物界截然不同的是,人类对生活的整体安排是以新价值的创造为主要特征的。这种以新价值的创造为特征的整体安排,就是为人类社会特有的家园建设。
 
  家园建设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历史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描述。如历史是工具改进和生产发展史,是生活变迁史,是政治制度构建史,是阶级斗争史,是战争史,等等。这是从大的方面描述的历史。从小的方面,还可以认为历史是人性展现史(如情爱史、阴谋史等),是文化风俗史,是吏治史,是监狱史,等等。如果把整个历史比作一处巨大的工地,走进这个工地,近景观察所看到的不是乱糟糟、脏兮兮的情景,就是缺门少窗等残缺不全的现场;如果稍微超脱一些,采取远景和整体观察的角度,这个工地平地起高楼的新气象便一目了然了。家园建设重在建设,重在新价值的提供。人类史就是家园建设史,后者体现人类史尤其是人类文明史的整体的、长远的和根本的性质。
 
  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园建设史,在价值上都是自足的,是总体把握历史的合适单位。民族国家就不是这种合适单位,因为它在价值上不自足。文明之所以能够做到价值自足,是因为家园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人的价值和尊严问题,在这个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之前,信仰体系的建立是一种替代性的解决方式,而这个体系是在一个文明的内部完成的。有一个文明便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信仰体系。至于民族国家,除非能够分有它所依附的某一文明的信仰体系,否则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长期以来,在历史领域流行的是单一因素决定论,其中特别被看重的是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物的因素。人们没有看到,历史的发生仅仅与人的价值悬置有关。历史就是将人的悬置的价值落到实处的实践过程。动物也有日常生活,但没有历史,所以人的日常生活并不一定构成历史,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这样那样的因素也不一定构成历史,除非这些因素与解决人的价值悬置的问题有关。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