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唐代的耳环——兼论天王戴耳环问题(1)-历史学
来源:  作者:黄正建  点击:次  时间:2001-07-2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但是四大天王像不同,似乎其中的少数族或外国即“胡味”更浓一些。由于毗沙门天王的资料较多,我们就以他作为四大天王的代表[37]来谈。按毗沙门天王像在印度佛教艺术中是否戴耳环,不是很清楚,但在经由中亚传入我国的途中,就戴有耳环了。前面说过,唐代史籍中记载“穿耳垂环”的主要是南方的外国人,其实中亚人很多也“穿耳垂环”。我们看塔吉克斯坦出土的七世纪的供养人像,男女均戴耳环[38]。于阗人也戴耳环。敦煌莫高窟五代98窟东壁南侧于阗国王供养像[39]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毗沙门天王的故乡据说就在于阗[40],因此当地人让毗沙门天王戴上耳环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起码在西北地区,例如我们在敦煌壁画中看到的毗沙门天王像,均戴耳环。比如敦煌莫高窟中唐第154窟南壁西侧天王像,有题记为“毗沙门天王”,像戴耳环(图三)[41];晚唐12窟前室西壁北侧托塔天王像戴耳环(图四)[42];五代100窟窟顶西北多闻天(即毗沙门天王的意译)像,也戴耳环(图五)[43]。特别是后者,除多闻天王外,其他三个天王都戴耳环。四大天王戴耳环,一直持续到后代。现在我们在寺院中看到的四大天王像基本都是“胡形”,而且都戴耳环了。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唐人确乎将“耳环”视为外国器物,将戴耳环者视为“胡人”。中国味道浓的神一般不戴耳环,而像四大天王那样戴着耳环的,一定是威力更奇异、“胡味”更重的神了[44]。这样看来,天王戴耳环与否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在第一节中得出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版。
[2]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版。
[3]此处所谓“汉族”指唐代史料所称“华夷”中的华人,下同。
[4]《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版。
[5]宋罗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下同。
[6]宋丁度修定,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吴陆机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刘熙《释名》卷四云:“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参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4年版。
[9]《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卷一,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1999年版。
[10]北宋吕希哲在《吕氏杂记》卷上说:“近世儒者……有戒妇人不穿耳者”(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见即使在妇人戴耳环较多的宋代,有些儒者也反对穿耳。但同样尊儒,为何宋代戴耳环的较多呢?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或许与辽、西夏人戴耳环(且男女都戴)习俗的影响有关?
[11]此处所谓“一般唐人”主要指唐代的汉族。下同。
[12]后蜀欧阳炯《南乡子》,参《全唐五代词》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3]参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2年新1版。
[14]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版。
[15]《四库全书总目》语。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年版。
[16]《唐代四大类书》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2003年版。
[1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四。
[18]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卷七一八。而且所引《释名》,特意将“穿耳施珠曰珰”一句删掉,值得注意。
[19]《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封二。
[2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双塔区唐墓》,《文物》1997年第11期。
[21]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南关唐墓》,《文物》2001年第7期。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市杏园村唐墓的发掘》,《考古》1997年第12期。
[23]雷子干:《湖南郴州市竹叶冲唐墓》,《考古》2000年第5期。
[24]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唐墓的清理》,《考古》2004年第5期。
[25]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
[26]《张司业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3年。
[27]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年版。
[28]《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29]均收入其论文集《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中华书局,2002年12月。
[30]李凇说:“戎装四天王与二天王成为中国佛教艺术中两种最主要的天王形式”,参其论文集127页。
[31]李凇书127页。
[32]《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三,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1987年8月,图149。
[33]《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四,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1987年3月,图42、47。
[34]《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八《四川、重庆》,《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委会,重庆出版社,2000年8月,图37。
[35]同上,图56、57。
[36]有一例外是龙门石窟奉先寺北壁的托塔天王像,戴有耳坠(《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二,龙门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文物出版社,1992年12月,图128)。但因此天王“托塔”,可能和下面要提到的毗沙门天王有关,即受到了毗沙门天王造像的影响,因此与一般的二尊一组的天王像稍有区别。但这尚需继续探讨。
[37]关于毗纱门天王像的研究,可参看北进一《毗沙門天像の變遷》,载田边胜美、前田耕作编《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15《中央アジア》,小学馆,1999年3月。
[38]田边胜美、前田耕作编《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15《中央アジア》,图223。
[39]《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1987年9月,图13。
[40]《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中华书局,1985年版。
[41]《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图99。
[42]《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图162。
[43]《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图27。
[44]四大天王的面部刻画似乎“胡味”更浓一些。甚至这时“耳环”可能也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