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初入中国,予即略有接触,但不深究,年四十七,偶与在苏州时之旧同学马精武君会晤,马君劝予读马列主义之书,余乃读之稍多。
于此主义,深为服膺,盖予夙抱大同之愿,然于其可致之道,及其致之之途,未有明确见解,至此乃如获指针也。[(16)]这段话表明大同理想对于他思想的转变有着极大的基础作用,类似的思想经历在共产主义运动初期的知识分子党员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大同理想的发展经历,对于了解共产主义运动在什么样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逐渐成长为一颗大树的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经世致用的治学主张。常州学派的产生是对当时脱离经世致用的治学风气的反动。我们知道,乾嘉时代,汉学如日中天,“家家许郑”,治学崇尚考据。虽然考据有其积极意义,但整个学术界都致力于此,以为舍此以外别无学问的想法就不正常了。章学诚(1738-1801)曾经针对这种情况批评道:“近日学者风气,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桑蚕食叶而不能抽丝。”[(17)]为了救弊纠偏,他主张讲求经传之微言大义,“就经传而作训故,虽伏郑大儒不能无强求失实之弊,以人事有意为攻取也。……离经传而说大义,虽诸子百家未尝无精微神妙之解,以天机无意而自呈也。”[(18)]此说和常州学派治学主张若合符节。于此可见,乾隆晚期学术界已有人认识到考证的不足和缺限,而主张以新的学风代替旧的学风。
常州学派的首创者庄存与阐发公羊学派“微言大义”,重在经世致用。他在其所著《周官记》里说:“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并指出齐民务农与否有三利三不利,要求清政府加强农业建设。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之间矛盾不断深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的时候提出,自然有其经世致用的意图的。刘逢禄、宋翔凤诸人逐步将公羊学和历史实际结合得更密切些而又有所发展,为以后谈改制议变法诸人提供改革方案,[(19)]而龚自珍、魏源则以经术作政论,倡论时政之得失,力主变革。
龚自珍目睹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阶级腐朽内幕,大胆地指陈时弊,撰写四篇《明良论》,力倡变法自强,反映了中国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夕,社会危机的深重。针对当时鸦片之害,提出“食者宜缳首诛”[(20)]的严禁论,他还认识到严禁鸦片将会导致外国的武装入侵,提醒林则徐讲求火器的制作与使用,以武力作后盾。此论得到林则徐的高度评价,称其“责难陈义之高,非谋识宏远者不能言,而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21)]针对沙俄侵略我国西北边疆的野心,龚自珍建议设置行省以加强管理。[(22)]所有这些都是他经世致用思想的表现。
魏源治学亦以通经致用为主旨,力图将学问施之于政事,对于当时“士大夫不讨掌故,道听途说,其究至于贻误国家”[(23)]的状况非常担忧,代贺长龄辑成《皇朝经世文编》,以期有补于世。鸦片战争之后,魏源著成《圣武记》历述清初武功,以期重振清王朝的声威,书中提出“以彼长技,御彼长技”[(24)]的主张,提倡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对于此后中国的维新运动及日本的维新运动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5)]。不仅如此,魏源还关心盐政,写下《筹盐篇》;关心漕运,写下《道光丙戍海运记》等文,以实际行动关心现实,解决现实危机。这些建议后为主管人员采纳,均收到显著效果。康有为的经世致用主张更是家喻户晓,这里就不专门论述了。
4.疑古惑经思想。疑古思想在中国产生甚早,《孟子·告子》篇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可见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经对文献的可信性产生了怀疑。唐代刘知几著《史通》,对于《尚书》、《春秋》等皆有怀疑,指出六经所言不真,不可全信。“鲁史之有《春秋》也,外为贤者,内为本国,事靡洪纤,动皆隐讳。斯乃周公之格言。然何必《春秋》,在于六经,亦皆如此。”[(26)]到清代,考证学发达,阎若璩继承前人思想,著《古文尚书疏证》,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昔日众人奉为神明的经典竟是伪书!这对于思想界震撼之大可想而知。及至章学诚,又在理论上提出“六经皆史”--皆三代之历史,将经学的地位降到与史相等,从而为此后的疑古惑经思想扫除了障碍。他们的这些主张开了常州学派疑古惑经的先河。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全部否定《左传》,认为其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并具体地指出左氏书法不当之处:“(颖)考叔于庄公,君臣也,不可云‘施及’,亦不可云‘尔类’,不辞甚矣。凡引‘君子’之云多出后附益”,又批评《左传》的“凡例”云:“凡例以称人而执为执有罪,固不可通矣。”[(27)]从而完全否定《左传》的真实性。
龚自珍继承章学诚“六经皆史”的主张,言“六经者,固史之宗子也。”[(28)]延伸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之绪余,疑《左传》为刘歆伪造,“于《左氏春秋》审为刘歆窜益,显然有迹者,因撰《左氏决疣》一卷”。[(29)]又疑《周官》为刘歆所造,则曰:“《周官》晚出,刘歆始立。刘向、班固灼知其出于晚周先秦之士掇拾旧章所为,附之于《礼》,等之于《明堂》、《阴阳》而已。后世称为经,是为述刘歆非述孔子”,[(30)]“《周官》之称经,王莽所加”。[(31)]。对于其它经书,龚自珍亦有所疑,在《古史钩深论三》里说欲写定群经,可见其对群经皆有所疑。
魏源对《诗经》、《尚书》皆有所疑。著《书古微》、《诗古微》二书,均收入阮元主编之《皇清经解续编》之内。在《书古微序》中作者说明是书之作目的在于对《尚书》进行“补亡”、“正讹”[(32)]等工作。这表明在他看来《尚书》中有佚失,有错误,需要他来“补亡”“正讹”。他自述《诗古微》的写作目的为:
所以发挥齐鲁韩三家《诗》之微言大谊,补苴其罅漏,张皇其幽渺,以豁除《毛诗》美、刺、正、变之滞例,而揭周公、孔子制礼正乐之用心于来世也。[(33)]即使对于他深信的今文经,亦觉得其中有罅漏,需要他来补苴!更不用说他不相信的古文经了。
康有为继承常州学派先贤疑古惑经的思想,并加以发展,著《新学伪经考》,认为凡西汉末年刘歆所力争立为博士之经皆为新莽之学,为刘歆所伪造,甚至于《史记》、《楚辞》中也有刘歆羼入的数十条内容;出土之钟鼎彝器,皆为刘歆私铸埋藏于地下以欺后人。又著《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作六经,托古以改制,“尧舜者,孔子托也,其人有无不可知;即有,亦至寻常;经典中尧舜之盛德大业,皆孔子理想上所构成也。”这样一来,“数千年来共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根本发生疑问,引起学者怀疑批评的态度。”[(34)]应该指出的是,常州学派的这种疑古惑经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走向了极端。他们全面否定古代典籍的可靠性,在历史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后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有着直接的诱因。
常州学派的疑古惑经思想影响到顾颉刚的《古史辩》运动。顾颉刚曾标点过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时常称赞此书。[(35)]对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论点,也表赞同,认为“刘歆既经造了假古董来开新文化,为要使它流行,便不得不插入些时代的需要,作鼓动有势力者护法的方术”,从而助莽篡汉,“作为国师”。[(36)]《孔子改制考》一书对他的影响更大,自从读了此书第一篇之后,“经过了五六年的酝酿,到这时,始有推翻古史明了的意识和清楚的计划。”又称“我的推翻古史的动机,固是受了《孔子改制考》的明白指出上古茫昧无稽的启发。”[(37)]顾颉刚“层累地造成古史说”实际上和康有为的诸子争相伪造更古老的史事来压服他人,时代愈后,所造的古史愈早;时代愈后,所造的人物形象愈加放大之说若相仿佛。故而我们说常州学派的疑古惑经思想影响了《古史辨》运动的发展。
四、几句结语
常州学派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封建社会朝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落时出现的关心国计民生、讲求经世致用、主张救亡图存的学派。它复兴于常州,其后此派不尽为常州人,但因为他们皆服膺于庄存与、刘逢禄,治学主张亦大致相同,故以常州学派称之。常州学派的历史观介于进化论与循环论之间;他们继承公羊学的历史变易思想,针对时弊,力倡改革,慨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关心现实,讲求经世致用;他们的疑古惑经思想影响到此后的《古史辨》运动。常州学派所信奉的大同理想,对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影响了吕思勉、吴玉章等人的思想。但是,大同理想在本质上说是不科学的,它并不等于共产主义,对此我们另有专文论述。总之,常州学派的学术思想有其进步性,值得我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与继承。
参考文献:
(1)《汉书·艺文志》。
(2)《万历实录》卷三六一。
(3)这句话在《春秋公羊传》里共出现三次,分见隐公元年,恒公二年三月,哀公十四年春。
(4)何休《公羊解诂》,隐公元年,“公子益师卒”下。
(5)(10)刘逢禄:《春秋经传何氏释例》,《王鲁例第十一》;《通三统例第二》。
(6)《魏源集·默觚下》,《治篇九》。
(7)(8)(12)《魏源集·默觚下》,《冶篇五》;《治篇三》
(9)康有为:《礼运注》。
(11)《龚自珍全集·壬癸之际胎观第五》。
(13)以上引文均见康有为:《大同书·去产界公生业》。
(14)《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802页。
(15)《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104-105页。
(16)此文载《常州文史资料》,第五辑。
(17)《章学诚遗书》,卷九,《与汪龙庄书》。
(18)同上书,卷十三,《吴澄野太守历代诗钞商语》。
(19)参见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载《清史论丛》第一辑。
(20)《龚自珍全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21)林氏之《复札》,见上文后之附录。
(22)《龚自珍全集、西域置行省议》。
(23)(24)魏源《圣武记》卷十一;卷十四。
(25)参见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册,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有关内容。
(26)刘知几《史通·疑古》。
(27)以上引文见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
(28)《龚自珍全集·古史钩沉论二》。
(29)张祖廉《定庵先生年谱外纪》。
(30)《龚自珍全集·六经正名》。
(31)《龚自珍全集·六经正名答问一》。
(32)《魏源集·书古微序》。
(33)《魏源集·诗古微序》。
(34)以上引文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之“二十三”。
(35)参见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第八章有关内容。
(36)顾颉刚主编《古史辨》,第五册,《自序》。
(37)同上,第一册,《自序》。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突去犬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