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文化的传承——孔子与中国文人(1)-历史学
来源:  作者:未知  点击:次  时间:2001-08-0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的中国文人,血液里更多地融入了对于大丈夫这一理想人格典范的追求,衍生出千千万万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于是有了屈原以死殉国的壮举,“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伏清白以死直兮”,他坚守着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崇高品格,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于是有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必死决心……这些为仁义献身的鲜活事例都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于是我们的民族有了对汉奸、逃兵这些不能在仁义和苟且偷生之间选择死亡的人的鄙视,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留有对高尚死法的崇敬。
  
  四、自强不息的治学精神
  
  自强不息是孔子贡献给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宝贵精神财富,由这种精神转化而来的意志力让历代文人在绝境中仍不忘勤奋自勉。孔子的一生是自强不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博览群书,周游列国时也不忘用马车装满笨重的竹简,晚年退而论书策,著有《春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向何人,他都在不断的学习,从而不断的“修身”,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都是孔子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提出的。历代的文人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以圣贤为目标,修身养性,不论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坚持不懈。
  屈原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以后,把修养美德当成了自己唯一的事情,“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坚持一直以来的理想,即要修养美德,树立美名。这也是对孔子“修身”思想最好的诠释。柳宗元年少时就“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子集”,后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朱熹曾有“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气功”,这种自强不息的学者境界也成为历代治学和修身的理想状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而这也得益于孔子思想中的严肃的治学精神。中国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种对于勤奋刻苦的敬意,反之流连于享受则会让人产生负罪感,这种优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得益于孔子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
  [2]唐迅,任大刚.与孔孟对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
  [3]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儒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2.
  [4]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5]黄新亚.中国文化史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8.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