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英陪罪,出任公使
“马嘉理案”发生后清政府决定选派驻英公使,清廷决定派郭嵩焘担此重任,因为他向以懂洋务著称。中国派驻出使大臣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一直以其灿烂辉煌辐射四方,引得“万方来朝”,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之邦的“藩属”,定期要派“贡使”来中国朝拜,决无中国派使“驻外”之说。简言之,对外只有体现宗(中国)藩(外国)关系的“理藩”,而无平等的“外交”一说。所以,郭嵩焘的亲朋好友都认为此行凶多吉少,为他担忧,更为他出洋“有辱名节”深感惋惜。认为中国派使出去“徒重辱国而已,虽有智者无所施为”,郭“以生平之学行,为江海之乘雁,又可惜矣”。“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使,真为可惜。”更多的人甚至认为出洋即是“事鬼”,与汉奸一般。满城风雨,沸沸扬扬,有人编出一副对联骂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当时守旧氛围极浓的湖南士绅更是群情激愤,认为此行大丢湖南人的脸面,要开除他的省籍,甚至扬言要砸郭宅。
应该指出,郭嵩焘作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没有也不可能接受世界现状、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等基本知识的系统训练。他是靠为数不多的材料和虚心考求去认识外部世界的。
任期未满,黯然还乡
即便如此,他曾把出使英途中见闻逐日详记辑为《使西纪程》一书:内容有称赞西洋政教修明,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等话语。他将书寄回中国后,呈总理衙门刊刻,一时引来朝野顽固守旧者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一时间群情汹汹,有人痛斥他对外国“极意夸饰,大率谓其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诚不知是何肺肝,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有人以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有人上奏,认为应将郭嵩焘撤职调回,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清廷未能将他召回,但下令将此书毁版,禁其流传。在当时的条件下,就郭嵩焘所属的那个社会阶层而言,他已经走得太远。这使他难安其位,不断受到攻击,而最为恶毒的攻击便来自他的副手刘锡鸿。在刘的笔下,他的最大罪状有三:披外国人的衣物,向其他国君主国起立致敬,听音乐会时效仿洋人索取节目单。其实刘指责郭嵩焘的罪状都合乎国际礼仪,这反而印证了英国人称他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的赞誉。由于清朝守旧势力过于强大,从朝廷到京师大夫对他一片唾骂指责之声,,他只得在任期未满之时,奏请因病稍差,清廷立即同意并派曾纪泽接任。
就这样,他在一片“勾通洋人”辱骂声中离开了政治舞台。他曾经壮志满怀,期望以此行引进西方治国之道,使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奈铩羽而归。中国首位驻外公使铩而归羽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倘先驱者不为时容,屡遭打击迫害,那么,受害更深、更远的,恰是那个时代、社会自身。
参考书目:
[1]董蔡时.左宗棠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4.
[3]郭嵩焘.郭嵩焘日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