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的是地理环境与西藏古代文明的关系。阐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对西藏文明的影响,首先应当从两方面入手,即展示西藏古代文明的两大系统--象雄-本教文明和雅隆-吐蕃文明及其载体--象雄(阿里)和雅隆(山南)的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分析雅隆-吐蕃文明兴盛与象雄-本教文明衰落的原因;最终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在西藏文明发展演变历程中的作用。西藏的古代文明是由象雄-本教文明、雅隆-吐蕃文明和藏传佛教文明构成的。这三大文明系统一脉相承,构成了西藏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西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固然是由藏族社会历史和中国社会历史背景,中亚、西亚、南亚和中原文明的交汇融合,以及历代中央王朝的治藏方略等人文环境造成的,同时也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对西藏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地理环境,当属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可谓藏族的母亲河,她似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拦腰切开,形成著名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造成独特的“水气通道”,为高山阻隔、地理环境封闭的西藏高原打开了一扇南大门,沟通了青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进西藏,不仅滋润了干旱的西藏高原,而且还像一股永不枯竭的乳汁,抚养了藏民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雅隆-吐蕃文明。
在西藏文明发展的第二阶段,即雅隆-吐蕃文明兴起和古老的象雄-本教文明衰落的过程中,“雅鲁藏布大峡谷”和“水气通道”这一两位一体的地理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而在以往出版的有关象雄-本教文明和雅隆-吐蕃文明的论著中,在论述象雄文明的衰亡和雅隆文明的兴盛的原因时,对地理因素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西藏文明的渊源--象雄-本教文明
象雄文明的载体--象雄的地理环境。透过所谓“象雄之谜”,我们可以勾勒出象雄文明的大致轮廓。一般认为,象雄文明的地理范围掩有几乎整个青藏高原和西亚、南亚的一部分地区,而以今西藏阿里地区为中心。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北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接西藏那曲和日喀则地区,南与尼泊尔、印度接壤,西邻克什米尔地区,属西藏高原西部高海拔地区,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海拔约4400米。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约占西藏总面积的1/3,总人口约5.8万人,平均0.16人/公里,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阿里地区现辖日土、噶尔、扎达、普兰、革吉、改则、措勤7县。
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相比,地理环境的变迁是非常缓慢的。当代阿里的地理环境折射出古代象雄的地理环境的某些特点。阿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境内平行展布着喜马拉雅、冈底斯、喀喇昆仑三条北西-南东走向的巨大山脉,形成西藏高原由西北向东南渐次递降的最高一级“台阶”。全区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冈底斯山脉成为南北两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北部包括日土、噶尔、革吉、改则、措勤等县,主要地貌是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和宽谷湖盆的组合体,是藏北高原的一部分,属高原寒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在摄氏10度以下,年降水(雪)量75-180毫米,植被极为稀少,为藏西北荒漠及藏北高原草原区。北部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为纯牧业区,基本无农业分布。南部包括札达、普兰两县,地貌类型属喜马拉雅北坡与冈底斯山系之间的小型河谷平原和盆地,多数河谷和盆地海拔在4000米以下,河流切割较深,地形复杂。南部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在摄氏10度以上,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植被较稀疏。能种植小麦、青稞、豌豆等喜凉作物,部分地区能种植温带果木蔬菜并有小片森林分布,为半农半牧区,也是阿里的主要农业分布区。
阿里是西藏高原河流较多的地区,而且是我国和亚洲一些著名河流的发源地。南部河流主要有狮泉河、噶尔藏布、象泉河、孔雀河等,属外流水系;北部河流为内流水系。境内有湖泊100多个,多属构造湖,60%为盐湖。(1)
藏汉文古籍对象雄的地理环境都有记载。藏文史籍对象雄的地理环境的记载。藏文史籍《五部遗教》将象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象雄,包括:1、窝角,2、芒玛,3、聂玛,4、杂摩,在吐蕃与突厥边界上;下象雄,包括:1、古格,2、角拉,3、吉藏,4、亚藏,在吐蕃与苏毗边界上。象雄东部以玛旁雍措湖与藏地为界。(2)据藏文史籍《玛法木错湖历史》记载,古代象雄曾分为十八部,与象雄王室同时,在象雄众多的部落还出现过十八个有名的国王。在最后一个象雄王李米加(Ligmirkya)被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吞并之前,象雄一直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传说其都城是“穹隆银城”。据《王统世系明鉴》记载,上部阿里三围,形如池沼,为野兽之洲;下部朵康六岗,形如田畴,为禽鸟之洲;中部卫藏四茹,形如沟渠,为猛兽之洲。
汉文史籍对象雄的记载。《册府元龟》载:“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于里,胜兵八九万。”(3)《通典》记载:“其人辫发毡裘,畜牧为业,地多风雪,冰厚丈余。所出物产颇同番(吐蕃)。俗无文字,但刻木结绳而已。刑法严峻。其酋豪死,抉去其脑,实以珠玉;剖其五脏,易以黄金,假造金鼻银齿,以人为殉,卜以吉辰,藏诸岩穴,他人莫知其所。多杀牛字(母)牛羊马以充祭祀,葬毕服除。”象雄国王姓姜葛,由四大臣分掌国事。(4)《释迦方志》:“国北大雪山有苏伐剌拿瞿口旦罗国,言金氏也。出上黄金。东西地长,即东女国,非印度摄,又即名大羊同国,东接土蕃,西接三波河,北接于阗。”(5)
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在吐蕃帝国建立之前,象雄是一个大国(或宁可称为部落联盟),但当吐蕃帝国开始向外扩张时,他便注定地屈服了。象雄与印度喜马拉雅接界,很可能控制了拉达克,向西伸延到巴尔提斯坦及和阗,并且把势力扩展到羌塘高原。总之,包括了西藏的西部、北部和东部。当他受到吐蕃新兴力量的统治时,他们的南部笼统地被印度称为苏伐尔呼米、萨日热甲,而主要是称为秦那(Cina)。”并说:“西藏西部和西南部的上象雄、下象雄,即是其本部,而在西藏以北和东北部,是一个新征服的地区。”(6)
象雄王国在它最强盛的时期,其实力不仅几乎控制了整个西藏以及青海的大部、四川的一部分,而且还控制着克什米尔、旁遮普、巴尔提斯坦等地的部分地区。象雄国(或部落联盟)十八王时期所控制的范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青海省东部、四川省西部,南接尼泊尔和印度。古代的象雄是“蕃”地的政治和宗教中心。一般认为,象雄分为内、中、外三部:内象雄包括现在的阿里、拉达克等地;中象雄在卫藏一带;外象雄在多康等地。
总之,从上述藏汉文史籍记载可以看出,象雄地理环境的特点为: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处于西亚、南亚和中原的交汇地带;地域辽阔,以狮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三大河谷地带为聚落的中心,聚落平均海拔为3000-4000米;气候寒冷、干旱,属高原寒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以畜牧业为主。
象雄文明的内涵。据考古研究成果,阿里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阿里高原的日土、革吉等县境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标志着远古人类早在距今1-2万年以前已经在阿里生活和劳动。(7)这表明,以阿里地区为中心的象雄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西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象雄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据本教经籍《强玛》载,吐蕃赞普聂墀在位时,从象雄传入了十二“因派箴言”:1、神圣的箴言,保护的学问;2、恰的箴言,兴旺的学问;3、献祭,驱除魔鬼的学问;4、视觉世界的辛,召唤死者灵魂的学问;5、迁居的需要,洁净的学问;6、态度的箴言,消除的学问;7、医疗诊断,造福的学问;8、占星术的计算方法,命运的学问;9、九种仪式,咒文的学问;10、获得了高飞学问的鹿;12、九滴的占卜,预见的学问;12、神奇的箴言,云游的学问。(8)上述记载难免带有宗教色彩,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象雄文明内涵丰富,并且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象雄文明主要由本教、象雄语言、象雄医学和历算等方面构成。
象雄是藏族的原始宗教本教的发源地。本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它是在藏族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吸收萨满教和西亚原始宗教的一些成分形成的。8世纪以后,本教受到佛教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经典和神祗的系统宗教。本教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笃本;伽本;觉本。笃本和伽本被称为黑本,是原始本教;觉本被称为白本,是系统化了的本教为本教的主流。本教主要崇拜天、地、水、火、雪山、湖泊等自然景观。重贵右巫是本教的重要特征。本教的经典有五宝库:基础宝库;高上宝库;纯洁宝库;总宝库;行宝库。本教《大藏经》则是本教经典的集大成者。其代表经典为《十万龙经》,分为黑、白、花三部分。因此,雍仲本教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象雄文明的传播过程。据本教史书记载,象雄本教传入吐蕃,是在聂墀赞普时期,止贡赞普曾消灭本教,布德贡甲又复兴本教。
象雄医学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敦煌出土的《藏医针灸法残卷》的最后一段写道:“以上械治文书连王库中也没有,是集一切疗法之大成,加之吸收了象雄深奥的疗法写成。”(9)据本教文献记载,辛饶米沃的八个儿子中,栖布赤西被认为是医学的始祖。藏医学的产生受到象雄医学的影响。在藏医药中,“橄榄”和“苦参”等药名至今仍然保留着象雄的语汇。并且,藏医针灸的灸法和主治内容,同汉地中医的针灸有所不同,而其中的许多原理和操作手段同象雄的医学却有着直接的关系。(10)
象雄的占、卦、禳等理论,在米旁朗杰嘉措的《象雄吉头》(Zhangzhungjuthig,见《米旁全集》德格版)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象雄艺术较为发达,自成一体。岩画,在日土、革吉、改则都有发现,岩画点的海拔高度达4300-4800米,均位于现今的荒漠地带。岩画的技法传统,可分为3种形式:雕刻绘制在崖面、崖荫;雕刻在天然石块较平整光洁的一面;用红色矿物质颜料绘涂于崖面、崖荫。(11)
象雄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1、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的渊源,构成西藏古代文明发展的第一阶段;2、本教文明是象雄文明的核心,象雄文明的特色是本教文明;3、象雄文明本质上是牧业文明。
象雄文明形成的原因。地处高峻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地理环境干旱、封闭的象雄,为什么会成为西藏文明的渊源?
第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象雄处于中亚、南亚、中原的交叉地带,成为这三大地理区域联系的枢纽,受到这三大区域的强烈影响;第二、西亚、南亚和中原文明的交汇点。象雄处于西亚文明、南亚文明和中原文明交流的中心区域,在象雄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吸收和借鉴了这三大文明当中的一些成分,尤其是丝绸之路畅通时,象雄成为联系这三大文明的纽带之一,三大文明是象雄文明的源头活水,成为象雄文明兴衰存亡的重要因素;第三、民族迁徙的走廊。在古代,象雄成为中亚和南亚等地区民族迁徙的必经之地,“西戎”或“西羌”受中原王朝开疆拓土活动的影响也向西迁徙,到达象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为象雄文明的兴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总之,象雄文明的形成取决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它是在具备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前提下,经过藏族先民的实践和创造,在民族迁徙的进程中,在吸收和借鉴西亚、南亚和中原三大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象雄文明对雅隆文明的影响。象雄文明与雅隆文明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它对后起的雅隆-吐蕃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辉煌灿烂的吐蕃文明即是在象雄文明与雅隆文明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象雄同雅隆很早就有往来,早在聂赤赞普登上王位之前,雍仲本教就已经为雅隆部落所接受。据说,辅佐聂赤赞普登位的十二贤人就是象雄来的雍仲本教传教徒。崛起于山南琼结的雅隆部落在其势力扩展到后藏时,已与象雄接壤。由于雅隆文化晚于象雄文化,其发展水平显然低于象雄文化,因而在青藏高原的中部和就形成以本教文化为核心的象雄文明由西向东辐射的态势,象雄语汇、医学、历算等相继传入卫藏,据本教经典《强玛》记载,聂墀赞普在位时,传入了十二“因派箴言”。(12)而对雅隆文明影响最大的,即是象雄文明的核心--本教,在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之前,本教在近600年中一直是藏民族的精神支柱,主宰着藏民族的心灵。在聂墀赞普和止贡赞普时期,本教文化两次从象雄传入雅隆,对吐蕃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吐蕃文明核心的藏传佛教,即是在与本教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