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当代非洲政局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1)-历史学
来源:  作者:张 浩  点击:次  时间:2001-07-2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多党民主化”浪潮冲击下,“非洲社会主义”遇到严重挫折。在此之前,曾有24个国家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实际上是非洲的民族社会主义,它有四大派别,即阿拉伯社会主义、村社社会主义、非洲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刚果劳动党是非洲第一个宣布奉行“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党,1969年12月成立时自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但1990年7月该党中央委员会的公报宣布,它“不再按马列主义的要求领导国家建设”,实行“党政分离”,实行多党制等等。贝宁和埃塞俄比亚都是70年代中期开始自称实行“科学社会主义”,但执政的贝宁人民革命党在国内外压力下,1989年下半年就宣布“放弃”马列主义作为本国的“指导思想”,1990年4月宣布解散。1991年3月克雷库在总统选举中被击败下台,贝宁的社会主义随之宣告结束。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1991年5月被迫辞职,反对派武装攻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他领导的工人党宣告瓦解,所实行的社会主义也就随之而告终。卡翁达是赞比亚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倡导者,他及其领导的“联合民族独立党”在1991年10月总统和议会选举中败北失权,从而使所谓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失去了影响。塞加内尔、突尼斯、毛里求斯曾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它们为西方大国所容忍,因此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继续存在。

返回本页页首

  南非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是90年代初非洲民主化中最成功的一例,它是南非人民长期反种族主义斗争的结果。1990年2月,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宣布解除对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泛非主义者大会、南非共产党等33个政治组织的禁令,释放南非著名黑人领袖曼德拉,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之后,除宪法外,南非政府还陆续废除了所有的有关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和法令。1991年底,南非政府和非国大等19个政党团体举行了首次“民主南非大会”,发表了《意向宣言》,宣布要为建立一个统一、民主、不分种族的新南非而共同努力。1992年,多党制宪谈判一度陷入僵局。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双方都做了较大的让步,1993年7月2日谈判取得重大突破,决定在1994年4月27日举行南非历史上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即一人一票选举),标志着黑人通过过渡委员会第一次得到了政治权力,开始了多种族、多党派管理国家的新局面。1994年3月15日,多党过渡行政委员会批准新南非国旗,新国旗由几何图形的红、白、蓝、黑、绿、黄6种颜色组成,体现了种族和解精神。4月底,在南非大选中,非国大获得胜利,非国大领袖曼德拉当选为新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新南非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整个非洲的发展。

  世纪之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为非洲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随着冷战的终结,美、苏在非洲的竞争减弱了,非洲国家在对外政策和意识形态上的对抗逐渐消失。非洲国家通过合作,联合自主解决内部矛盾和冲突的作用越来越大,给非洲的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希望。

  解决内部冲突,实现和平与稳定已成为非洲国家的当务之急。非洲国家吸取冷战时期美、苏利用他们的内部矛盾从中渔利的痛苦教训,决心依靠自身力量,联合自主地解决内部冲突。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要求非洲统一组织和其他非洲国家地区性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参与解决非洲国家的内部冲突。从1990年至1994年,非统组织、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等组织,在解决索马里、卢旺达、布隆迪、利比里亚、莫桑比克、安哥拉、莱索托等国家的内部冲突,促使其和解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非统组织也积极参与解决非洲国家的内部冲突。1993年2月中旬,非统组织部长理事会第57届会议就非洲地区冲突与局势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其中包括建立一支泛非维和部队的计划。同年6月,在开罗举行的非统组织第29届首脑会议上,又通过了《关于建立防止、处理和解决非洲冲突的机制的宣言》。非洲国家越来越强调内部团结,力争在国际事务中以一个声音说话,1999年第35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通过的《阿尔及尔宣言》就强调这一点。与此同时,非洲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速,90年代后期,非洲经济共同体、西非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区域组织都积极开展新的活动,有了新的进展。

  90年代初的民主化浪潮所带来的剧烈动荡也导致了非洲政治家们的反思。非洲需要民主,但不要进口的西方民主模式;非洲需要法制,保障人权,但不允许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不顾其主权。90年代以来,不少非洲国家在探索“一党主政,多党参与”及“无党政治”等政治模式,在经济改革方面也在探索非洲式的道路。如南非新任总统姆贝基提出的“非洲复兴思想”,乌干达的穆塞维尼提出的“经济现代化计划”,加纳的罗林斯提出的“新积极主义”政策,都反映了非洲许多国家领导人要通过振兴经济来解决非洲政治稳定的问题。

  目前,非洲的政局发展除上述有利因素外,还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首先,非洲的部族、种族、宗教及地区矛盾依然存在。实行多党制后,各国纷纷成立了许多新的政党,它们大多是以部族、种族、地区和宗教利益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因此使非洲国家的固有矛盾又重新尖锐起来。非洲的部族就曾是摈弃多党制,改行一党制的重要原因。现在又对政治民主化进程起制约作用,使政党政治向部族政治转化⑦。同部族矛盾和纠纷一样,边界争端仍然经常成为非洲地区冲突的导因,1998年5月爆发的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冲突就是这样。宗教冲突也是引起非洲政局动荡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90年代以来在北非和西非异常活跃,常导致动荡。宗教功能在非洲有正效应和负效应的两重性,这是一个处理起来难度很大的问题。

  其次,军队干预政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90年代以来,许多非洲国家都建立了文官政府。但是,新政府如果不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或因管理不当导致国家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社会出现动乱时,军队仍有可能再度干预政治。在利比里亚和塞拉里昂就是如此。

  再次,非洲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政局稳定的重要因素。西方国家曾把非洲国家经济不断恶化归罪于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和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的结果,因而,在80年代迫使非洲许多国家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药方”实行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实际上这种“药方”并没有使非洲经济复苏,反而使非洲失去了发展机会,阻碍了非洲经济发展。造成非洲经济困难的因素很多,除政治体制上的缺陷和经济政策失误等原因外,殖民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极其落后的遗产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正如已故黑人非洲史学家罗德尼所强调指出的“殖民主义是使非洲成为不发达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给非洲带来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停滞倒退”。他认为,非洲国家虽已获得独立,但它们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还受殖民主义统治遗留下来的恶果的影响,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西方的投资,围绕西方“世界市场”的需要转动⑧。单一经济结构和畸形的外贸结构也能导致政治问题,影响政局稳定。例如1998年8月刚果(金)发生叛乱,这里是“中非宝库”,经济利益导致9国11方介入该地区的冲突,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追根到底还是殖民主义遗留的祸根。

  总之,二战后非洲政局的发展经历了十分曲折复杂的过程,但挫折教育了人民,历史的经验教训会成为宝贵的财富,非洲国家的政治演变并未结束,还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21世纪非洲的发展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但是,是有希望的。

 

注 释:

  ①《恩克鲁玛自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3页。

  ②美国把美国黑人后裔建立并统治的利比里亚看作它在非洲唯一的属地,但从19世纪起让其形式上独立。

  ③参见粱成根:《美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2页。

  ④⑤⑥联合国新闻处编:《联合国手册》(第八版),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483页。

  ⑦参见张宏明:《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5-83页。

  ⑧参见《殖民统治是非洲不发达的重要原因——黑人非洲史学家w·罗德尼及其著作评析》。载《西亚非洲》1991年第4期,第70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