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波兰战后东西边界的划分(1)-历史学
来源:  作者:杨叶春  点击:次  时间:2001-07-2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波兰战后东西边界的划定,直接关联苏波边界和波德边界的变动,而且涉及整个东欧历史的重组,战后的波兰虽然赢得民族独立,但并未走出被束缚的阴影。波兰人奋力抗争,在新的领土上重新谱写自己的历史。冷战氛围和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注定战后波兰社会的复杂性。所以,边界的划分折射战后波兰人热诚的向往、现实的无奈和命运的苦难。

一、波兰疆界的历史变迁

波兰地处欧洲的中心,位于德意志和俄罗斯之间。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注定它疆界变迁的频繁。10世纪中期,梅什科大公在奥得河和维斯瓦河间开创波兰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彼雅斯特王朝。奥得河和乌日茨—尼斯河是古老王朝的西部边界。建国伊始,波兰就面临德意志人向东扩张的危险。1235年,勃兰登堡蚕食波兰西部的卢布什地区。1283年,日尔曼骑士团占领东普鲁士和波罗的海沿岸。德意志人的扩张威胁着波兰和立陶宛的安全。1385年,两国实现王朝联合,创建波兰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雅盖洛王朝。王朝的东部疆域囊括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一部分俄罗斯。这就是波兰东西“历史边界”的由来。

1772年、1793年和1795年,沙俄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波兰在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1918年11月,波兰恢复独立。但是,它的东西边界均未确定。尤其是,西部土地仍处于德军的控制之下。因此,波兰的东西边界成为巴黎和会讨论问题的中心之一。

波兰代表在和会上要求将西部的波兹南、上西里西亚、东波莫瑞、瓦尔米亚和马祖尔地区归还波兰。这虽得到法国的支持,但遭到英美的反对。因为两国主张欧洲的势力均衡,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因而凡尔赛和约规定波德的边界:波兹南和东波莫瑞归还波兰,上西里西亚、瓦尔米亚和马祖尔地区由公民投票解决。1920年,公民投票的结果是:“在瓦尔米亚有5个乡、在马祖尔有3个乡划人波兰版图。”[1]1921年10月,国际联盟裁决:“占上西里西亚30%领土和46%人口的东部划归波兰,占上西里西亚70%领土和54%人口的西部划归德国。”[2]波兰西部边界大体确定。它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大国的态度。因而留下浓重的人为的痕迹。波德边界长达1912公里,且犬牙交错,错综复杂,非常不利波兰的国防安全。

相比西部边界,波兰东部边界的划定更为复杂。1919年,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自顾不暇。波兰国家元首毕苏茨基主张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西方的态度来解决东部的边界。他提出恢复东部的“历史边界”,发动对苏俄的战争。12月8日,西方大国在巴黎和会上根据民族自决的原则,确定波兰东部的临时边界线:北起苏瓦乌基,经比亚威斯托克地区东部,沿布格河南下经布列斯特到涅米罗夫。正节节胜利的波兰拒绝接受。1920年,红军开始反攻,逼近首都华沙。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致电苏俄政府,建议波苏停战,红军从临时边界线后撤50公里。这条边界线从此称为寇松线。但未料到,8月15日,红军在华沙近郊拉杰敏的决战中遭到重创,被迫后撤。波兰重新控制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许多地方。1921年3月18日,苏波签订里加和约,确定沿季斯纳河—多克希齐—斯卢奇河—科列茨—兹勃卢奇一线为波兰同苏维埃俄国和苏维埃乌克兰的边界。根据里加和约,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并入波兰版图,波苏边界从寇松线大大东移。

苏联和德国对建立在他们失败、屈辱上的波兰东西边界一直耿耿于怀。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协定。两国商定:在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化的情况下,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将成为苏德利益范围的边界。这条线以德苏外长的名字而命名,称里宾特洛南—莫洛托夫线。9月1日,德国从西部入侵波兰。17日,苏联从东部入侵波兰。28日,苏德签订边界友好条约,共同瓜分波兰。波兰再次在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

  二、波兰人对战后东西边界的构画

波兰沦陷后,流亡政府在伦敦成立。1939年12月18日,流亡政府颁布施政纲领:“从敌人占领下解放波兰共和国的领土,是波兰拥有直接、辽阔的出海口和能保证持久安全的国界,是政府的首要任务。”[3]当时,波兰面临的是东西两个敌人:苏联和德国。在东部领土问题上,波兰人不承认苏联对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占领,要求战后恢复对这两个地区的主权。在西部问题上,波兰人存在奥得河为界与奥得—西尼斯河为界的争论。

1942年10月7日,波兰流亡政府的部长会议通过《关于战后波兰边界的方案》。第一条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把格但斯克、东普鲁士和上西里西亚并入波兰,改变西部边界,使波兰获得直接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4]第四条又指出:“无限制的领土要求(指以西尼斯河为界)有损波兰的国际形象。在英国人的眼中,波兰是贪得无厌的。而且,过多的领土要求,有可能导致这样的策划:以西部的获得来交换东部的剥夺。”[5]民族党、流亡政府的成员,提出恢复西部的“历史边界”,即以奥得—西尼斯河为战后的波德边界。因为西部领土的扩展,不仅补偿波兰在战争中巨大的损失,而且,使波德边界从1912公里削减到460公里,有助于波兰的西部安全。同样,1942年12月,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将军在致美国政府的备忘录中提出把奥得—尼斯河作为波兰的军事保卫线。尽管在西部领土问题上波兰人存在分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战后西部的扩展是对战时波兰巨大损失的赔偿和战后国家安全的需要,而不是后来西方大国所倡导对东部领土损失的赔偿。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这是波兰与苏联的关系由敌人向盟友的转变,它直接影响波苏边界的确定。1941年7月4日,波苏双方进行正式恢复外交的谈判,谈判中争论的焦点是领土问题。波方要求恢复1921年里加和约所规定的波苏边界。苏方主张按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波苏边界。但是,双方对废除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取得一致意见。“苏联政府认为1939年签订的关于变更波兰领土的苏德条约业已失效”[6]。波苏边界的划分问题留待战后解决。

波苏边界无法确定是有其历史渊源的。16世纪是波兰人最为骄傲的黄金时代,辽阔的东部领土和利沃夫、维尔诺等文化名城是民族自豪的历史见证。这对屡遭蹂躏和瓜分的波兰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无论是毕苏茨基还是西科尔斯基,都不愿丢失东部的领土。西科尔斯基在波苏谈判中声明:“我一旦同意接受一个被削弱的波兰(意指东部领土的丧失),我将永远无法返回我的祖国。”[7]雅盖洛王朝的波兰东部边界是波兰人的骄傲,但在俄国人眼中却是耻辱。当时波兰的强盛是建立在俄罗斯人的软弱之上的。俄罗斯大地屡遭波兰贵族的劫掠,甚至首都莫斯科一度为波兰人所占领。自莫斯科公国以来,俄罗斯人一直奉行向西扩张的传统政策。他们把占领波兰东部的领土视为俄罗斯安全的保证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1939年9月,苏联重新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可以说是俄罗斯人历史使命的终结。所以,波兰东部的领土不仅涉及两国的具体利益,而且关系到两国五百年历史积淀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二战激发两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两国政府不愿以领土的妥协来伤害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因此,波苏边界的谈判始终是不欢而散。问题一次次地被搁置。

l943年4月21日,苏联内务部屠杀波兰军官的卡廷事件被德国人公诸于世。流亡政府要求国际红十字会实行公正调查。苏联人不仅拒绝这一要求,而且以流亡政府与法西斯德国沆瀣一气为借口,宣布断绝同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至此,斯大林认识到同流亡政府在东部领土的问题上达成妥协的希望已破灭,他转而支持在苏联境内的波兰左派组织。6月9日,波兰爱国者联盟在莫斯科召开大会。大会的纲领宣称:“我们东部边界必须是波兰同东部邻国之间的桥梁,而不是障碍。”[8]同时,它要求将东普鲁士、西里西亚、格但斯克归还波兰,作为让给苏联东部诸省的补偿。波兰国内的工人党在11月1日颁布的《我们为什么而奋斗》的纲领中也提出:“西部的领土和波罗的海沿岸应归还波兰,德国用武力侵占的并日尔曼化的波兰领土必须归还波兰,在东部应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的自由选择的权利。”[9]

虽然,波兰各政党对战后东西边界的划定存在分歧,但是,在实质上,东西边界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苏、美、英三大国确定的。

三、波兰东部边界的确定

英美两国对波兰东部边界的立场取决于他们对波苏两国的不同态度。英国人认为,为保卫波兰的安全,它参与了几乎耗尽它所有资源的漫长的对德战争。波兰沦陷后,英国接纳并资助波兰的流亡政府和军队。因此,在国际事务中,英国以波兰的保护人自居。但是,英国一向奉行传统的欧洲势力均衡政策。它把波兰问题置于苏德关系之中而对待。1943年,苏联红军接连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在东方战线上,苏联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因此,相比波苏边界问题,英国人更重视对德战争中的英苏合作。在德黑兰会议中,丘吉尔告诉斯大林,英国承诺重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波兰。但是英国从未承诺波兰的任何具体边界。在波苏的具体边界问题上,他认为苏联西部边界的绝对安全是个决定性因素。因而,他愿看到波兰向西移动[10]。丘吉尔用三根火材棒向左靠拢的动作,来暗示苏联、波兰、德国领土的向西移动。这就是著名的“德黑兰公式”。它形象地说明英国政府赞成用德国东部的土地来赔偿波兰东部土地的损失。

美国总统罗斯福同样认为,维护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美苏合作的意义甚于波苏边界问题。他一边抱怨波兰是近五百年来欧洲祸乱的根源,一边坦率地告诉斯大林:“他个人同意斯大林元帅的意见,认为有必要恢复一个波兰国家,也希望看到东部边界向西移,西部边界甚至移到奥得河。”[11]不过,由于罗斯福不愿失去在1944年总统大选中700万美籍波兰人的选票,因此,它不能参与关于这一问题的任何决定,并且不能公开参加任何有关安排。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