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战争与大国崛起的历史和理论考察(1)-历史学
来源:  作者:莫 翔  点击:次  时间:2001-08-1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三、大国崛起伴随战争的原因
  
  (一)立足于国家单元层面的分析
  第一,西方大国崛起的方式。为什么近代西方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战争呢?这实际上是与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方式紧密相关的。 近代大国的崛起,不管是西班牙,还是英国;不论是德国,还是美国,都有很多共同点。
  一是西方式的崛起都是以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基本表现形态,而这种扩张和掠夺也是成就西方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这一点对于早期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尤为明显。正是凭借着殖民扩张和掠夺,才成就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纪的经济繁荣和霸权。对非洲和美洲的黄金和白银的疯狂掠夺使得这两个国家在短时间成为了欧洲强国。二是重视商业扩张和市场争夺。西方式的崛起伴随着商业的大规模扩张,为了给日益庞大的商品找到销售市场,争夺霸权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拥有霸权的国家,其产品不仅拥有优势的市场地位,而且拥有优势的价格地位。正是看到这一点,后来的霸权国家荷兰极力发展商业贸易,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也随之成为欧洲的商品和货币的中心中心。荷兰人对追求商业利润的执著使得政府以商业扩张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荷兰也因此成为“世界性商场”。为了争夺商业利润,荷兰与葡萄牙、西班牙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与荷兰一样,英国的崛亦伴随着商业扩张和市场争夺,英国政府尤为重视对外贸易。为了追求独一无二的商业霸权,荷兰与西班牙,英国与荷兰都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战争。战争以商业领先者的胜利告终,同时又极大地巩固了这种商业优势,使之成为不折不扣的商业霸权。荷兰和英国正是利用这种商业霸权,获取了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高的利润。美国追求霸权的历史也是一部商业利润的追逐史。几乎从独立的那一天起,美国便投入到发展对外贸易的热潮中,尤其是对东亚的贸易中。三是对于海洋霸权的追逐。这是500年来所有成为霸权国家的一个必经之道。可以说,每一个成为近代霸权的国家,无一例外都与一支强大的海军相联系。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扩张利益,西班牙在16世纪末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1571年西班牙舰队在勒潘多海战中打败土耳其舰队,赢得“无敌舰队”的称号。1588年该舰队与英国舰队发生大战,无敌舰队几乎全被歼灭,西班牙从此以后丧失了海上霸权。1649年,英国发生革命,资产阶级问鼎政权。革命后的英国,十分注重海军力量,成立了专业性的海军委员会,建设了一支装备精良的专业化海军。通过这支海军,英国在1652—1654 年与荷兰人发生战争,迫使荷兰人承认了《航海条例》。1665—1667年及1672—1674英国海军两次与荷兰海军开战,最后,最终击溃荷兰的海上力量,荷兰的海上霸权地位随之消失。此后,英国与法国的海军展开较量。1756— 1763年,通过英国与法国7年的战争,法国的海上力量被英国击溃。1805年法国和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海面上进行决战,最后英国海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海战结束了英法长达一个世纪的对海洋控制权的争夺,标志着英国彻底战胜法国,确立了对海洋的世界性控制权。 19世纪末,走向革新的日本大力发展海军,分别于1894和1905年通过甲午海战和对马海战击败中国的北洋水师与俄国太平洋舰队,开始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德国也不示弱,1898年,德国议会通过了海军法,要求大力发展德 国的海军,德国的海上力量急剧扩张,直追英国。美国霸权的兴起也是以海上霸权的扩张为基础的 。到一战结束,美国已经建成一支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的海军。到1939年,美国力量已与英国不相上下。这支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击败希特勒海军舰队和日本的海军力量的主力。二战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和美国霸权最重要的依靠。
  第二,崛起国家的挑战国意识。在西方国家崛起的模式中,崛起国家往往以挑战国的身份出现,这种挑战国的身份又往往是崛起国家所具有对外扩张意识和对现状的不满情绪所使然。
  一是崛起国家的政界普遍都具有长期的扩张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知识界也盛为流行。我们以德国在19世纪末的崛起和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为例进行分析。德国在其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带有扩张色彩的民族主义就已萌发。黑格尔在其1 830年—1831年发表的《历史哲学》中就提出,日耳曼世界是世界历史的归宿,是精神的“老年时代”,是一种完满的成熟和力量。其言外之意就是,唯有日耳曼民族才能胜任领导人类前进的责任。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将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呼吁大力拓展德国的民族经济,认为只有运用国家力量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到了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议会发表演说时讲:“关于时局的许多重大问题,并不是靠演说与大多数的议案就决定了,惟有用铁血政策方能解决。”德皇威廉二世也极为好战,在其在位的几十年中一直致力于扩张。1897威廉二世在对侵越中国的海军作题为“竖起德意志帝国之鹰盾牌”的讲演时讲到:“只有在帝国权力的庇护下,德意志商业才有安全感,才能稳固地发展和繁荣起来。”这明显地昭示了德国的扩张主义。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也极力宣扬强权政治理念。其在1896年的一次讲演中说道:“我们需要更多的国外地盘,我们需要通过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经济机会,……。保证我国大众在国内生计持久并且有可能不断改善提高的惟一途径就是扩大德国的势力范围,对此我国大众应该开始有清醒的认识。”正是上述诸如此类绵延已久的扩张主义思想成为了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意识形态根源。而对于美国而言,其扩张主义思想200年来一直不断流行和发展着,并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几乎从立国之日起,美国就把自己当作“自由的灯塔”、“民主的象征”,坚信自己的“天定命运”就是改造整个世界。19世纪末,伴随着美国的力量跨出北美大陆走向太平洋之际,像马汉的以世界霸权为目标的扩张主义思想——“海权论”也应运而生。进入20世纪,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塔夫托的“金元外交”政策、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等都对美国霸权的基本战略作了勾勒。美国霸权思想可谓影响深远。时至今日,霸权主义仍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主调。克林顿在1994年提出“新干预主义”、小布什提出的以“先发制人”为核心理念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都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的体现。二是崛起国家一般都是“不满现状的国家”。由于对于自己在既有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所占有利益的分配感到不满,崛起国家一般也会对现存的国际秩序心存不满。“不满现状的大国”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它们都在较短的时间(20—30年)内发展为全球性或区域性大国,其力量发展直追或仅次于原来的霸权国家。但是,它们又很难取代原来的霸权国家在既有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以及在打破既有霸权秩序的前提下重建新的国际秩序。不过,对既有国际秩序现状的不满会驱使它们竭力挑战和改变现状。二是由于既有霸权国家担心后起大国对其地位的取而代之,因此会通过组织联盟体系或军事集团的方式对后者进行遏制和围堵,限制其发展。从而使“不满现状的大国”更加不满。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对抗,导致世界大战或冷战。三是后起的大国虽然力量上升很快,但是其综合实力与既有霸权国家仍存有较大差距。为了对抗霸权国家,后起的大国急剧扩充军力,并在本国周边构筑安全带。这种军备竞赛造成了世界范围局势的紧张,并且在一些战略要地和内乱不断小国内部引发局部冲突,成为世界大战或冷战的前奏。四是后起的大国往往具有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如德国的帝制和纳粹独裁体制、日本的天皇制和军部体制等。
  (二)立足于国际体系层面的分析(一种新现实主义的视角)
  从新现实主义的结构分析路径出发,新兴大国的崛起既是体系结构变革的产物,同时它又必然导致现存体系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引发持久的权力转移,其间必然伴随着大国冲突和战争。其分析路径如下:
  第一,大国兴起乃体系变革产物。根据新现实主义者的观点,在国际体系内部,成员国间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方面,始终存在发展不平衡的趋势,这种实力增长的差异将会导致成员国间权力的重新分配,从而最终促使国际体系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大国兴起之所以成为可能,其根源就在于体系内各国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使然。就此意义而言,大国兴起应归于体系的变革所致。
  第二,大国兴起破坏既有体系的稳定性。所谓国际政治的变革,是指某一特定国际体系之结构性变化。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 认为,“一个国际体系中国家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影响着组成能够取胜的联盟或形成权力抗衡的难易程度。这些结构因素决定了该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动荡, 从而促进或抑制国际政治的变革。”在一个由一个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当出现了第二个或第三个大国时,这种状况将会对既有体系构成较大的影响,因为第二个或第三个大国的出现意味着体系结构的改变:第二个大国的出现使单极体系变成了两极体系;第三个大国的出现使两极体系变成了三极体系。而任何体系结构的变化都意味着现存体系的崩溃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因为,新兴大国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体系中的相对力量构造和对比,而且将不可避免地挑战既有大国的权威和利益,随之体系的失衡随亦成为必然。
  第三,大国兴起招致霸权国的遏制。伴随着相对权力的增加和对既有国际秩序的不满,新兴大国改变和调整既有体系规则、势力范围划分的企图随之萌生。作为回应,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往往通过调整其政策以努力维持体系的平衡,以应对兴起国家的挑战。由于国际社会中没有统一的超越国家之上的机构和权威来提供安全此等“公共物品”,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自助原则成了各国的必然选择,各国一方面努力扩大自己的权利,另一面还要防范其他国家权力的增长。当一国之力量不足以制衡其他国家权力的增长时,就会联合其它国家共同采取遏制战略。
  第四,挑战世界主导权必然导致霸权战争。基于权力一直都是国际政治永恒主题这一客观事实,权力理所当然是任何一国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加以追逐之目标。就此而言,大国兴起本身即意味着争取更大的国际权力,这也使得大国的兴起都必然带有零和性质,更何况“大国??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霸权, 即体系中唯一的大国”。 由于享有世界主导权将意味着享有国比其他国家更能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 所以在国际社会中,没有一个霸权国家愿意将主导权自愿拱手相让他国,甚至不愿意与其他大国共享主导权。同一缘由又使所有的新兴大国都期望获得这种主导权。享有世界主导权的国家不愿意放弃主导权的意志和崛起大国强烈追求和分享主导权的愿望,决定了后者对前者的挑战具有不可避免性。斗争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的必然结果只能是战争。诚如吉尔平所言:“霸权战争”是解决国际体系结构与权力再分配之间不平衡的最主要手段,也是现存国际体系中大国相对地位转变的最终测定。它解决了由哪个国家来主宰这一体系以及由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占统治地位的问题,从而也决定了今后时代的精神气质。
  应该说,无论是从单元路径还是从结构路径出发,绝大多数现实主义者都持以下观点:正在崛起的国家大都有奉行利己主义和扩张主义对外政策的倾向。同时,任何新兴大国的崛起都将招致国际体系的震荡不安。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日]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
  [7]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8]彭澎.和平崛起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9] [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 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英]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思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1]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2.
  [12][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3][美]阿拉斯泰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中国接触— —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4]阎学通.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5]E. H. Carr .Twenty Years Crisis , 1919 - 1939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
  [16]Ernest May .Imperial Democracy : The Emergence of America as a Great Power[M].New York : Harcourt , Brace and World , 1961 .
  [17]F. H. Hinsley .Power and the Pursuit of Peace [M].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63 .
  [18]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M].Norton &Company , Inc. 2001 .
  [19]Inis L. Claude .Sword into Plowshares : The Problem and 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4th ed. , New York : Random House , 1971 .
  [20]Joseph S. Nye , 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M].New York : Basic Books Publishers , 1990 ; Soft Power :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 : Public Affairs , 2004 .
  [21]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Reading ,Mass. : Addison - Wesley Pub. Co. , 1979 .
  [22]Kenneth N. Waltz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Newbery Award Record , Inc. 1979 .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