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基督教神学与人学
来源:哲学网首发  作者:安希孟  点击:次  时间:2009-02-03 16:09于哲学网发表

 
    德尔斐阿波罗圣庙有一句深邃的格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但是,它却隐含着“永恒者”的存在。认识你自己,指的是认识你是人,而不是神圣的存在。这意味着人要自重,切勿自以为神。在《荷马史诗》中,诸神被叫做“不朽者”(immortals)。与此同时,人是有死的生物。
人的本义是“土”。《旧约》也认为亚当(即男人)是用泥捏的(《红楼梦》也认为男人是泥捏的,女人是水做的)。在上帝面前,人承认自己不具备神性。人的地位卑贱低微。人具有尘世性。在中世纪,“人性”一词所指的并非人比自然伟大,而是人的卑微。人有犯错误的可能。人同上帝相比,转瞬即逝,昙花一现。
《诗篇》说:“人是什么,你却顾念他!”人发现,“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上帝在宗教中对人提出的。人必须以全部生命来作答。人并没有主动提出这个问题,而是在苦难中体会到这个问题。他们体会到自己受到挑战,却不能作出应战。 
    《新约》中的真正的“新”因素,《新约》中使人文主义感到厌恶的因素,就是在被订十字架的耶稣身上,既看到真正的上帝,也看到真正的人。然而,怎么能在耶稣身上看到人性(humanness)呢? 
    耶稣关于善和美的理念同希腊哲学关于人的善和美的理念截然不同。从耶稣传教一开始直至其死,人们来到他跟前时,是完全呈现病态与错误——从发烧到瞎眼、从魔鬼缠身到麻疯病、从叛逆(treason)到迷信。诞生在马槽、出身卑微的耶稣,自己也是这些穷人中的一员。他并不传播和实践关于善良与公义的人的“理想”,而是把即将到来的上帝之国的“福音”带给穷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乃是“人”的一般。耶稣却特别注重无权者、穷人、弱者。他同罪人与税吏同席共桌。他治愈病人,驱除魔鬼,称穷人、忧伤者、哭泣者与饥饿的人为“蒙福之人”。“天国是他们的!”穷人来到他身边。他们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人,一无所有。他们无钱治病。他们是被压迫的奴隶,被剥削的无产者。事实上,他们是地上被人诅咒的人。在他们中间,不可能爆发革命。耶稣被叫作“人子”,是因为他认为,他在这些人中间,同他们结为一体。
人子是谁?他是置身于罪人中的人,因而他原谅他们的罪。人子(son of man)是这样的人,他把自己等同于下等人,从而把他们叫做“人”。因为他也把自己看做穷人、忍饥挨饿的人、犯人。因此,耶稣称他们为“我兄弟中最小的。”(太25.40)。在耶稣的行动中,上帝同不信神者的团契,历历可见。
耶稣的这些说法显然同那时的政治统治者难以适应。也许耶稣过于理想主义,但基督教不正是“天国”理想派吗?我们所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人学。一旦基督教蜕化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一旦神甫牧师出入侯门相府参与帝国国务活动,那受害的就不仅仅是社会,更是基督教自身。
耶稣被他的同胞、民族、国家和门徒拒绝,甚至被上帝亲自拒绝。耶稣死于十字架,然后被称为“我们的神”。这个神学观点极有意义。基督教断不可被称颂为“爱国主义”与自我封闭的运动。 
    在被钉十字架的耶稣身上,人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历史进程中的自己。他们放弃幻想,在他的钉痕中看到自己的钉痕,在他的孤独寂寞中看到自己的孤独寂寞。他们在耶稣身上看到上帝的人性。这种爱使他们免去羞愧、焦虑和自责。
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并不属于某个民族、种族、国家和阶级。作为流浪者、遭驱逐者和被贬辱的人们的兄弟,他从根本上理解人类社会。文化、语言、财产的差别不再是重要的。在人类苦难中,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希腊人还是野蛮人,主人还是奴隶,男人还是女人,都成为一体。正象我们难以说出一个骷髅是来自富人还是穷人,是来自信神的还是不信神的,同样,在人类的不幸(它表现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上,上帝的爱正是被给予人类苦难的,人类苦难体现在十字架上)中,这些差异也消失了。人不再彼此为敌,不再划分为不同阵营。 
    对被钉十字架的耶稣的记念,不仅对官方教会本身,而且对社会(它确立偶像和禁忌,以便使自己安然无恙),都是危险的纪念,因为从这一纪念中,一次又一次地产生了解放性的破除偶像运动(iconoclasm,即对传统观念和人为造神运动的破坏)。它反对华丽而虔敬的形象(人就这样欺骗自己和别人)。
十字架因而就成了基督教与世界宗教的根本区别。十字架把信仰同迷信区别开了。十字架反对关于人的形象的意识形态和人文主义。十字架是信与不信的试金石。基督教的人学是被钉十字架者的人学。正是由于同“人子”的关系,人类才看到自己的真理,并第一次成为真正的人。在历史的的基督教中,的确常常有人把基督教文化归结为“关于人的形象”。然而,正是非基督徒的马克思和尼采提醒基督徒认识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即看到人的凄惨。 
    我始终认为,基督教是对现实的批判。基督教应当是地上的火,而不是浇灭火的水。它不应当粉饰世间的邪恶,而应当成为批判的武器。
莫尔特曼有言:“上帝是对人的批判”(God is the criticism of man)。此言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上帝是人间事务的标准。人自身不能成为人自身的尺度,因为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度量这把尺子自身长短。一杆秤不能称出自己的重量。以人为标准,那是人的傲慢。只能用“上帝”克服人的冷漠与傲慢。人若好大喜功,自封为神,则贻害无穷。 
    在罗马帝国频频迫害基督教的时候,出现了一批甘愿殉道的护教士和教父。基督教神学得到发展。在纳粹统治与迫害下,一些神学家也拒绝与法西斯合流,留下了他们的神学思考成果。今日不少解放神学家在丛林里浴血奋战。在他们的神学中,带有弥漫的硝烟。神学必须力图反映时代,与人民共患难,才有力量,才可不朽。 
    基督教代表了西方的一种思维模式和世界观。基督教同中国原有宗教和文化的融合贯通,不仅仅在于协调和顺应,更在于批判和推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宗教家们将与人民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也不会丧失其“身份”。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