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云:
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正其志,箕子以之。
显然,《彖传》作者解释《明夷卦》已失去了本卦质扑的“返本归根”的思想。但《彖传》作者在释文中举出文王和箕子两人遭受大难的例子当是有所本的,说明《周易》作者收集的《明夷》卦爻辞中是包括“文王明夷”和“箕子明夷”两个故事在内的,其所反映的乃是文王和箕子两人一生中最凶险或最悲惨的遭遇。且从本卦卦辞“利艰贞”一语来看,最终都能逢凶化吉,还归本位。
文王明夷的故事
第一爻: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此爻应是文王赴殷都被囚前所作。
如《彖》所说,“文王明夷”的故事所反映的乃是文王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凶险的遭遇,而文王平生所遭遇的最凶险的事情莫过于被殷纣囚于羑里了。据《史记》载,周文王阴行善政,诸侯贤士多归之,崇侯虎谮文王于纣,殷纣王乃诏文王并囚之于羡里,此应即爻辞“有攸往,主人有言”之谓了[10]。大约文王接到殷纣诏文后,卜了一卦,遇“明夷之谦”。内卦由离变艮,为“火<离为火)焚山(艮为山)山败”之象(见左昭五年《传》),凶险之甚。但卦象“明夷于飞,垂其翼“一是”象日之动”,君子可行;二是当“日出(生)”之位,可绝处逢生,又
为“归位”之象;故文王决定入虎口朝见纣王。“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应是卦象要求的,谓君子只有饿着肚子走路,三日不吃饭,合于“旦日为三”之数(已见上),方可感动神明,逢凶化吉,攸有所归了。
第二爻: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易·艮》:“艮其腓,不拯其随。”王弼注:“随谓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孔疏:“拯,举也。”“其趾不举”即“不走”也:“拯马”应即《繇》诗及金文常见的“走马”(“拯”、“走”照精准双声、蒸侯旁对转)。由于此条爻卦为明夷被射伤左股之象,故云“用拯马壮。”窃以为此爻为文王脱离“羡里之囚”前所卜。据《尚书大传》等书载,殷纣虽接受了周臣的重赂,答应放
文王归国,但谗臣在侧,随时有变卦的可能,故卦象要文王以轻骑走脱虎口为上(壮),可获吉兆。
第三爻: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如上所考,“明夷于南狩”的“明夷”喻王,于本爻当指文王。下文“大首”依《小孟鼎》假“首”为“兽”又假“兽”为“酋”(见《大系考释》)之例应释为“大酋”。爻辞盖谓文王如果南狩的话,可以得到一位大酋长的支持,但不可操之过急。由于此爻属于“文王明夷”之卦,因此亦当与文王被囚羡里一事有关了。
史传文王化行南国,说出毛诗序。一般人认为毛序乃为汉代经师伪作,故不可信。然若以文王无化行南国之事,文王死后,武王伐纣,何以有南方庸、卢、彭、濮、巴、蜀等国参加[11]?若以文王有化行南国之事,为何它书不载?且据《尚书大传》载,文王返国后,“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戎,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那有时间南顾。
后学以为文王确有化行南国之事,但不在归国之后,而应在由羑里的返国途中,即明夷卦爻辞“明夷于南狩”是也。
据《汉书·地理志》载,文王被囚的羡里在汉汤阴县,其西为殷都,而从大行到龙门西河均为殷之封国,其中位居河西梁山的崇,大荔许原的许以及位于今山西芮城县的古魏国还是周国的死敌[12],因此,文王离开羡里后若抄近路西行回国是很困难的,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且一旦纣王醒悟过来,也极易被抓获。而南行绕道回国,虽也担风险,但因出于殷纣与敌国之所料,可取得出奇不意的效果。且越过汝水就进入南国疆域,这些南方国家同周国一样都曾受到殷的挞伐[13],——从《史记·吴世家》记太伯仲雍奔荆蛮及《楚世家》载楚鬻熊“子事文王”[14]等史实来看,殷朝晚期,南国诸邦与周关系较好,因此,文王绕道南国不仅可安全返国,而且可乘此机会与江汉诸邦重修旧好,共同对付殷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断定明夷卦第三爻当是文王脱离获里之囚后所卜。爻辞中“得一大酋”当指楚祖鬻熊,——文王极有可能是在鬻熊的支持下得以交结江汉酋豪,“化行南国”的。此行解除了周国南顾之忧;故文王返国后得以集中精力北伐东征;其后武王伐纣,有南方六国从征焉!
箕子明夷的故事。
第四爻: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闻一多谓:“六二,‘明夷,夷于左股’即毛传所谓‘射左髀(髀股通),达于右月禺,为下杀’者。”“六四,‘人于左腹,获明夷之心’即毛传所谓‘自左腹而射之,达于右脶),为上杀’者。”并说“获犹中也,……‘获明夷之心’又即何休注所谓‘(自左膘射之,达于右髃),中心死疾者矣”[15]。然毛传,何休所言盖为宗庙、宾客、庖厨之事,与明夷卦六二、六四爻辞所言显然不是一回事,——后者当属鸟卜之类[16],但二者之间的认识基础应该是一致的,即“自
左膘(腹)射之,达于右髃(肩)、中心死疾者为上卦,以“射左髀(股),达于右朋(肩)”为下卦。当然,以筮数占吉凶的周易也不同于以鸟等物占卜的杂卦,但二者都是为了释疑的,故可相辅相成也。由此推测,“明夷,夷于左股”及“人于左腹,获明夷之心”都是借用鸟卜之象而言的。
六四,“人于左腹,获明夷之心”虽为上卦,为大吉之象,但所占卜之事却不大妙,这表现在下句“于出门庭”一语中。闻一多说:“于谓为呼,《孟子·万章上》‘号泣于吴天,于父母。’《列女传·有虞二妃传》于作呼”(同上注)。舜不见爱于父母,往耕田,嚎啕大哭,呼苍天,呼父母,此条爻辞作者所卜之事虽得太阳神之心,但却呼号着踊出门庭,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吧?疑与下卦爻辞中“箕子之明夷”有关。 ·
第五爻: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箕子之明夷”原本当为卦名(“贞”指本卦),《周易》作者在编排时把他放在《明夷卦》第五爻。“之”在这里当作动词用,相当“往”,则此爻中的“明夷”当为国名,即指太阳国:“箕子之明夷”即箕子(率族人)往太阳国的意思。《尚书大传》卷三载:
武王胜殷,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
《史记‘匈奴传》:“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出),夕拜月。”可知“朝”厝平旦,与夕相对。《说卦》:“震……为蕃鲜。”注:“鲜,明也。”《易·离》疏:“日为明”:“朝鲜”义即“初升的太阳”,作为国名则指日出的地方,即明夷——太阳之国也(参见第二部分)。其国在今燕山以南,故渤海(包括汉勃海郡)以此,今北京市一带[17]。
儒家崇尚仁政,他们把周武王灭殷这一奴隶主征服战争说得仁慈得不得了。然据《书·武成》披露,牧野大战,周军受到殷民顽强的抵抗,致使“流血漂杵”(《武成》因此被指责为伪书)。又据《逸周书·世俘解》披露,周武王在攻陷纣都朝歌后,并不象孟子所说的那样仁义,而是违背历史惯例,手刃商王纣,其后又派兵遣将,四出烧杀掠夺,攻城略地,“凡憝(灭)国九十有九国”,其中就有箕子封国:《庄子·大宗师》[释文]《尸子》说:“箕子胥馀。”据后学考证,箕子胥馀就是殷周金文常见的“亚其侯 ”。“ ”,经典俱假作“疑”,从“吴”
得声,读若“馀”(同上注)。《尔雅·释诂》:“烈、 、馀也。”《方言》一:“陈郑之间日 ,晋卫之间日烈,秦晋之间日肄,”《尸雅·释诂》:“肄,馀也。”而《国语·鲁语》“烈山氏”,《礼记·祭法》作“厉山氏”。“厉”力口石为“砺,《广雅·释诂》三:“砺,磨也。”是古“馀”“烈”,“厉”、“磨”皆一音之转:箕子胥馀国就是《逸周书·世俘解》所载周武王命陈本所伐磨国。(其后箕子迁国朝鲜,周成王封召公后于燕,夺取朝鲜国部分土地,故燕有“磨室”和“亳”[18]。可见箕子胥馀国是在周大军的进攻下被迫举族北迁的:《尚书大传》所言“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无须置疑,《明夷卦》第四爻应是在周大军的进攻下,箕子为了保族保种决定举族逃亡时所占的一卦。因为要逃离故土,故所占之卦虽得太阳神之心,但举族上下痛心疾首,哭号着涌出门庭[19]。第五卜可能是箕子举族逃出周军包围后所卜,贞问向什么方向,什么地方逃亡。贞问的结果是向明夷——太阳升起的地方逃亡有利,故其后建国名曰朝鲜。
第六爻: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不”,西周铜器大丰鼎、小盂鼎等铭文及《诗·清届》多假为“丕”。《说文》:“丕,大也。”“丕明”就是“大明”,亦即“明”;“丕明、晦”就是《天问》所云“由明及晦”者,都是指日——“明夷”而言的,故下文云:“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也(日登于天为“明”,日入于地为“晦”)。于人事则意味着文王和箕子都脱离了虎口,并经历了千难万险,犹日之丽天,最后都返归了
本位:建立了周王朝和朝鲜国。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后学初窥易门,故只选择了学者们乐道的《明夷》一卦,并不自量力,试图借用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力求把《周易》放在《周易》产生的那个时代里,以探求明夷卦爻辞的真谛。不妥之处,务请专家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