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传世早期经典中,“帝”亦称“天”,如《尚书·洪范》云:
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泪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异洪范九畴,彝伦攸叙,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殷墟卜辞中“天邑商”又作“大邑商”,“大乙”亦作“天乙”,《说文解字》卷一上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广雅·释诂》一云:“天,大也。”师组卜辞中有:
《合》20975:庚辰[卜],王,弗疾朕天。
壬午卜,扶,奏火日南,雨。
已丑卜,舞羊,于庚雨,今夕允雨。
已丑卜,舞庚,从雨,允雨。
疾、害同义。“朕天”即“朕身”。《吕氏春秋·论人》云:
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
人的身躯天生而成,故亦称“天”,《庄子·大宗师》云:“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成注:“天者,自然之谓也。”《庄子·知北游》云: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身如神,《白虎通·五行》云:“申者,身也。”《释名·释天》云:“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备成也。”《释名·释形体》云:“身,伸也,可屈伸也。”神与申同,《风俗通义·怪神》云:“传曰:神者,申也。”《论衡·论死》云:“神者,申也,伸复无已,终而复始。”
身无害则全其天,《吕氏春秋·本生》云: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全生、全德是圣人。圣人亦称为帝,《吕氏春秋·先已》云:“五帝先道而后德。”高诱注云:“五帝,黄帝、高阳、高辛、尧、舜。”《尚书·吕刑》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孔传云:“皇帝,帝尧也。”又,《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引《坤灵图》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故后世天子、国君称“帝”,《礼记·缁衣》云:“上帝板板。”郑玄注:“上帝,喻君也。”《独断》上云:“皇帝,至尊之称。”
七
殷墟卜辞中有关“帝”的记载极为丰富。历组卜辞中有:
《屯》723:来岁帝其降永,在祖乙宗,十月卜。帝不降永。
《尚书·高宗肜日》云:“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天”即上引卜辞中的“帝”,《春秋繁露·顺命》云:“天者,万物之祖也”。
历组卜辞中有:
《合》32176:甲子,贞大邑受未。
不受禾。
甲子,贞大邑又入,在永。
《合》33129:甲子,贞大邑又入,在永。
“又入”指收获,《广雅·释诂》三:“入,得也。”《尚书·召诰》云:“今天其令哲、令吉凶、令历年。”“令历年”与“降永”同义,《尚书·皋陶谟》云:“慎厥身修,思永。”
武丁时代的宾组卜辞中有:
《合》14209:丙辰卜,壳,贞帝唯其冬兹邑。
贞帝弗冬兹邑。
贞帝唯其冬兹邑。
贞帝弗冬兹邑。
冬、终古同,《释名·释天》云:“冬,终也,物终成也。”终、永义通,《周易、坤》用六云:“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古人常永终并称,周原甲骨刻辞中有:“思即于永终。”《尚书·金滕》云:“唯永终是图。”《诗经·振鹭》云:“以永终誉。”《论语·尧曰》云:“天禄永终。”卜辞云“帝唯其冬兹邑,”如同《尚书·盘庚》所云“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师组卜辞中有:
《合》21073:庚午卜,唯越称,呼帝降食,不系。
“越”指岁,《释名·释天》云:“岁,越也,越故限也。”“称”、悦同义,《释名·释天》云:“称,说也,物得备足皆喜悦也。”
“食”、生同义,《释名·释饮食》云:“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老子·道经》第二十章:“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王弼注:“食者,生之本。”古人认为“食”为上天所赐,《尚书·西伯戡黎》云:“故天弃我,不有康食。”“食”源自“精”,《庄子·人间世》云:“鼓筮播精,足以食十人。”《管子·内业》云: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精、纯同义,《周易·乾·文言》云:“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尚书·多方》云:
惟天不异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
宾组卜辞中有:
《合》94:壬寅卜,宾,贞若兹不雨,帝唯兹邑龙,不若,二月。
王占曰:帝唯兹邑龙,不若。
“龙”,读为动。龙从童声,童从重声。西周晚期《毛公鼎》铭文云:“上下若否与四方死,毋童余一人以在位。”
宾组卜辞中又有:
《合》17337:帝降推,八月。
贞我……降推。
王占曰:其降,唯勿大推。
《合》14171:贞今帝唯降推。
贞帝不唯降推。
“推”,读为扤,《周礼·司尊彝》云:“裸用虎彝,蜼彝。”郑司农注:“蜼,读为虺。”《说文》云:“扤,动也。”《诗经·正月》云:“天之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