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恐惧修省与观象进德——《周易·大象》成书之时代与思想特色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大象》自成体系,各卦之义例与思维方式,皆取其两象重出、且由上至下之象,以释卦名,并引出君子观象进德、或反省修政之所当为。如蒙:山下出泉。讼:天与水违行。师:地下有水。剥:山附于地。小畜:风行天上。蛊:山下有风。观:风行地上。等等。论说两重卦的次序,皆由上而下。此与《彖》相反。注意这点,才能贴切地解释象辞。

《大象》的义例,是一以贯之的,如:

小畜:风行天上。古代称诗为风诗,采诗为采风。风引申有风教、吹风之意。喻风教大行而引出“懿文德”。

蛊:山下有风、风教,引出“振民育德。”观:风行地上,引出“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讼:以天与水违行说讼,又由讼引出“作事谋始”以“防讼”。

师:地中有水,由地而讲容民畜众。

临:泽上有地,地为众、为民,故“容保民无疆”。

剥:山附于地,直喻以“厚下安宅。”

比:有比附亲比之象,引出“建万国,亲诸侯”。

同人:天与火,同人。因天与火为同类,义为同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引出“以类族辨物”。

否:与泰相反,意味君臣上下处于阻隔不通之境,故“君子以险德避难,不可荣以禄。”意思是,节俭自处,不应求取荣誉利禄。

“天行,健。”是说两个天,由上天到下天,或由左到右,不停地运转。健即乾,而乾即斡之意。君子观此象而自强不息。径直解“天行”为“天道”或“天道运行不息”,是不贴切的。

“地势,坤。”两个地,由高至低相联为地势。地势高下为顺。坤即顺之意,如川流之顺下。君子见此象而厚德载物、容民畜众。将“地势坤”解为“地势是顺着天”的,忽略“地势”在这里的特殊意义,是不贴切的。

坎:习坎。习为鸟之飞,重复之意。习坎即两个坎前后相继。由“习坎”而引出“常德行,习教事”。常为常常、不断地保持德行,如水流之不断。习为复习温习之意。

离:继明,两明前后相继。两明指日月。由此而引出“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继明指两明,如“克明峻德”及“明于庶政,察于人伦”。前者指个人的修德,后者指政治的修明。

艮:兼山,两山相重,由高至低。有如上山或下山,目光须集中于足趾,不能离开此位置,否则即会摔跌。君子见此象而思不出其位。

兑:丽泽。丽、附丽之意。意谓两泽相连,水相互交流。君子见此象而朋友之间交流讲习,相互得益(泽)。

震:洊雷。洊、重复之意。两雷相重。君子见此象而恐惧修省。

巽:随风,两风前后相随。由此而引出申命行事。

故乾坤之“自强不息”、“容民畜众”,并不从《彖辞》而来,是由其义例而引出的。高亨、李镜池的看法应该反过来才对。

晋,坤下离上。《大象》:“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以明释离,在《大象》是一贯的。《彖传》以进释晋,以离为丽,但又说:“顺而丽乎大明”,且在前面插上一句“明出地上”,义例不一致,系抄《大象》。

坎,《大象》以水为象而观德,是春秋时人的思想。“习教事”扣紧《习坎》之习。《彖传》以重险释坎,然又说“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也应该是综合了《大象》的。

明夷,离下坤上。《大象》:“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以离为明,以坤为地,为众,是《大象》一以贯之的说法,《彖辞》以“明入地中”“晦其明也”释“利难贞”,应是抄《大象》。

刘大钧指出,《大象》早于《彖》,如《鼎·彖》说:“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是引述《大象》“木上有火”加以发挥。《剥·彖传》“顺而止之,观象也。”所观者即《大象》之山附于地之象。地为顺而山为止,故《彖》如此说。《巽·大象》:“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彖传》:“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此亦是《彖传》观《大象》而生论,等等,认为皆是《彖》抄《大象》[4]。这是可以成立的。

《大象》之观象进德、修德的思想,表现出从信仰、迷信到理性的过渡,生动地反映出理性因素在神道之束缚中挣扎挣脱而向前发展的历程。一方面作为“天垂象,见吉凶”思想之信奉者,《大象》尚在殷周传统的神学思想的笼罩之下,迷信天象,认为天象与人事有神秘之联系。但同时它又发展出了新的方面:其“象”包括着天垂象见吉凶之象以外的种种象。包括着“导引”之象,“意兴”之象。因其为《易》所写,观象时只在意念思想中出现,君子以此督促与引导自己进德修德,完全与占卦无关,从而把《易》作为哲理、伦理、道德教化的教科书的作用突现了出来。没有这一成果的出现,《易》将永远是占卜的工具。有了这一成果,沿着它的发展方向,继而产生了《彖传》《文言》《系辞》,终于使《易》成为一哲理、道德、伦理、人生智慧的总汇,完成了从占卜、迷信、信仰到人文思想的转变。

 

参考文献:

 [1]李镜池周易探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2371.

 2]戴连璋易传之形成及其思想[M]台北:文津出版社,122.

 3]陈鼓应,赵建伟周易注释与研究[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

 4]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620-21.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