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象》观象修省的主体,是为政者,包括先王、时王、君子。君子亦指掌握着一定权位的贵族,与孔孟所讲的士君子——包括未仕的知识人、普通人士不同。
春秋以前,君子见于《诗经》中的都指贵族,有国有家者。《国语·鲁语》及《左传》:“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即指有身份权位的贵族统治者。《大象》的用法亦是如此。故《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否》:“君子以险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蛊》:“君子以振民育德。”《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贲》:“君子以明庶政。”《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困》:“君子以致命遂志。”《井》:“君子以劳民劝相。”《革》:君子以治历明时。”《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丰》:“君子以折狱致刑。”《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共二十七卦,“君子”都是有权位的统治者。其修德指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如礼治、治历明时,宽以得众;或如何待上使下,以保位固权。文化教育方面的“常德行”,“习教事”,“振民育德”,“居贤德善俗”;军事方面的“容民畜众”,“除戎器,戒不虞”;经济方面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劳民助相”;刑法方面的“议狱缓死,赦过宥罪”;严格等级制度方面的“制数度”,“议德行”,“辨物居方”,“以族类辨物”,“辨上下定民志”,“治历明时”;个人处位之道的以“申命行事”,以“正位凝命”,以“致命遂志”,“遏恶扬善,顺天休命”,以“德避难”,及策略上的应对之道:“以莅众,用晦而明。”“施禄及下,居德则忌。”“思不出其位。”“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皆指有位的统治者、贵族。所谓“位”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位,即指官位、爵位,不是泛指个人的人生处境。“凝命”是慎重郑重履行职责、使命,不指个人的“命”。
除上二十七卦,其它,主体指先王的有七卦,王(后)二卦,上、大人各一卦。这十一卦,当然更完全是政治的。以上共三十八卦。
讲道德修养的有二十六卦。《乾》“自强不息”,《坤》“厚德载物”,《蒙》“果行育德”,《大畜》“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咸》“以虚受人”,《恒》“立不易方”,《遯》“远小人,不恶而严”,《大壮》“非礼弗履”,《晋》“自昭明德”,《家人》“言有物而行有恒”,《损》“惩忿窒欲”,《益》“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升》“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等等。其思维模式亦是观天象、观自然物象而反省修德,不过与“恐惧修省”相反,因其象乃吉祥之象,或能启人以联想起兴之象。
这种观象进德的文化、风习,在孔子与春秋《左》《国》时期亦已存在。《论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就是观象而起兴、引起联想以进德的实例。孔子观水之象而“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亦是一种观象进德。《孟子》说:“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公孙丑》下)《孟子》记载:“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故之取尔。’”(《离娄》下)讲的亦是以水为象,观水象而进德。《管子·水地篇》说:“夫水悼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而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蒙卦》所谓“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正与此种观象进德相同。而此种观象进德的思维方式,与曾子、孟子强调的个人内心反省,求诸己、或求放心,等等,大不相同。此种观象进德,如同观象制器,皆是以《易》之象为教之文本或学之文本的表现。《大象》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及“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皆属此类。其性质皆是正面的观象而进德、修德,没有恐惧修省或内省其过的成分。
《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月(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先秦文献中,有好些描述玉之德的文章。如《管子·水地篇》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孔子家语》也有类似的说法,提出:“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最后引《诗》:“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种怀玉以比德之礼俗,由来已久,其最早可追索至玉器文化时代。佩玉即是观象进德的一种,不过是以实物为象而已。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赋与箴铭,描述物的种种德性、品德有如君子焉,人们用以自比、自警,这也是观象而进德。《大象》观象进德的思想,即是此种文化内涵的表现。
四
《大象》讲明德、文德、懿德,这些名词也是春秋时期或战国前期流行的。
关于“明德”,大量使用是春秋以前,其内涵(1)指政治方面的德政,惠政,(2)指天子、国君、诸侯及贵族个人的德行。如《尚书·尧典》:“克明俊德。”《梓材》:“先王既勤用明德。”《多士》:“罔不明德恤礼。”《君奭》:“嗣前人恭明德。”《多方》:“罔不明德慎罚。”《君陈》:“明德唯馨。”《周颂·清庙之什·时迈》:“明昭有周,我求懿德。”(懿德即明德)《左传》隐公八年:“敢不承受君子明德。”僖二十三年:“先王之明德无不难也。”文十八年:“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宣三年:“天祚明德。”襄十九年:“昭明德而惩无礼之。”襄二十四年:“恕思以明德。”襄二十六年:“晋君宣其明德於诸侯。”宣四年:“以昭周公之明德。”昭七年:“圣人有明德者。”昭八年:“舜重之明德。”《国语·周语》下:“懋昭明德,物将自至。”《墨子·明鬼下》:“帝享女(指郑穆公)明德,使予锡女寿十年有九。”无一例外,明德皆就统治者而言。《大象》所讲“明德”亦是如此。春秋末年至战国,《论语》已无“明德”一词,孟子、荀子、《管子》、《周官》等皆无此词。
以后,《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又引《康诰》曰:“克明德。”《帝典》曰:“克明峻德。”实际上保存了以上的史影。特别指明“古之”,亦反映了“明德”一辞的时代性。《大学》“三纲领”,事实上是对统治者而言的,只有统治者才能有“新民”的资格与可能。其所谓“君子”,也指有位与在位的统治者,继承了春秋时的传统。古时贵族(国子)七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接受大学的教育,《大学》所讲的大学之道,就是针对他们的。
“文德”,也是春秋时期的说法。《国语·周语》中,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必善晋周,将得晋国。其行也文,能文则得天地。……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爱也。义,文之制也。智,文之舆也。勇,文之帅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让,文之材也。’”文德即是所有这些德目的总称。《论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尚保留了这一说法。但孟子以后就不再使用了。董仲舒用过“文德”一辞,是相对于质忠文而言的。《淮南子》则袭用《论语》的说法。
《小畜·大象》说:“风行天上,君子以懿文德。”《蛊卦·大象》:“山下有风,君子以振民育德。”《观卦·大象》:“风行地上,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懿文德”这使我们想到孔子的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是君子对民的教育,并非曾子一类的“吾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