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第一,據吳仁傑《陶靖節先生年譜》所考並覆按《宋書·文帝本紀》、《宋書·檀道濟傳》,可知宋文帝元嘉三年五月以前檀道濟任南兗州刺史、鎮廣陵(今江蘇揚州),以後因討謝晦立功遷都督江州之江夏等四郡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檀道濟為江州刺史僅此一次,在晉時未任過江州刺史。因此可以確知,蕭統《陶淵明傳》所載檀道濟往候淵明勸其出仕,淵明拒絕檀道濟勸仕,及“道濟饋以粱肉,(淵明)麾而去之”一事,是發生在劉宋時,而非晉時。
第二,陶淵眀《述酒》、《讀史述》等詩,表達了同情東晉、痛憤劉裕篡弑的心情;劉宋大臣檀道濟往候淵明勸其出仕,實為劉宋徵辟陶淵明的試探,陶淵明拒絕劉宋大臣檀道濟勸仕,並將檀道濟所饋粱肉“麾而去之”,則是拒絕與劉宋合作的實際行動。由是可見,陶淵眀確實認同晉朝、是晉遺民,不認可劉宋、拒絕與劉宋合作。
顏《誄》篇首用“峻節”二字總贊淵明,正是依據淵明峻拒劉宋大臣檀道濟勸仕的事實。
第三,因此,顏《誄》稱“有晉徵士尋陽陶淵明”,乃是表達了陶淵眀認同晉朝、是晉遺民,不認可劉宋、拒絕與劉宋合作的事實[73]。
第四,《宋書·陶潛傳》載淵明“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與淵眀《述酒》、《讀史述》等詩自述同情東晉、痛憤劉裕篡弑之態度,及蕭統《陶淵明傳》所載淵明峻拒仕宋之行為完全一致,由此可見,《宋傳》所載,乃是信史。
按宋朱熹《資治通鑒綱目》卷二十四宋文帝元嘉四年冬十一月:“晉徵士陶潛卒。”又劉友益《書法》:“潛卒於宋,書晉何?潛始終晉人也。……潛心乎晉,則卒書晉。”[74]鄭思肖《鄭所南先生文集·無弦處士說》:“始者顏延年誄淵明曰‘晉徵士’。又曰,宜諡曰‘靖節徵士’。《南史》則曰‘靖節先生’。晦翁獨取‘晉徵士’三字書於《通鑒綱目》。”[75]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三《考史》:“顏延年誄淵明曰‘有晉徵士’,與《通鑒綱目》所書同一意。”[76]元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卷三:“延之後作《靖節徵士誄》,書曰‘有晉徵士’,雖出於眾志,而延之實秉易名之筆,其知淵明蓋深也。”[77]清徐枋《居易堂集》卷十九《薑吏部如須哀辭》:“昔陶潛……歿於宋文帝元嘉四年,距晉亡已九載。而良史特書為‘晉徵士’。”[78]張方藹等《孝經衍義》卷九十二《士之孝》亦云:“顏延年《誄序》稱曰‘有晉徵士陶淵明’,其不肯屈身後代之意,亦已微而顯矣。”[79]可見歷代論者多承認顏《誄》稱“有晉徵士陶淵明”,是表達了淵明為晉遺民,不認可劉宋的事實,唯未詳辨其所以然,故
本文述論如上。
關於周續之被稱為宋徵士。
《宋書》卷九十三《周續之傳》:
劉毅鎮姑孰,命為撫軍參軍,徵太學博士,並不就。江州刺史每相招請,續之不尚節峻,頗從之逰。……江州刺史劉柳薦之高祖……辟為太尉掾,不就。……高祖踐祚,復召之,乃盡室俱下,上為開館東郭外,招集生徒,乘輿降幸,並見諸生。[80]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一《註解傳述人·〈詩〉》:
宋徵士雁門周續之。[81]
唐成伯璵《毛詩指說·傳受第三》:
宋徵士周續之。[82]
案:第一,唐初陸德明《經典釋文》一書,乃漢魏六朝經學老莊之學之彙集,故陸德明及成伯璵稱“宋徵士周續之”,當是繼承南朝以來對周續之的稱謂。
第二,周續之在晉宋兩個朝代皆曾被徵辟而不就,但是,其在劉宋雖未正式就官,但已就宋武帝劉裕所開之學館並與之合作,可見周續之認同劉宋。南朝乃至唐人稱之為“宋徵士周續之”,正是根據周續之認同劉宋的事實。
2.“靖節徵士”之諡號:表達了淵明能堅守並能安於晉遺民的政治節操
顏延之《陶徵士誄》:
若其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諡典》,無愆前志。故詢諸友好,宜諡曰靖節徵士。
《文選》李善註引《諡典》“寬樂令終曰靖,好廉克己曰節”[83],與顏《誄》相合,可以解釋“靖節徵士”諡號之字面意義。但是考察“靖節”二字尤其“節”字字義的傳統用法,則顏延之及友好諡陶淵明曰“靖節徵士”,當更具有深意。
關於“靖”字之意義。
三國魏張揖撰《廣雅》卷一上《釋詁》:
虞……靖、澹、隱、集、息,安也。[84]
宋陳彭年等《廣韻》卷三《四十靜》:
靖,立也。[85]
由《廣雅》、《廣韻》可知,“靖節徵士”之“靖”字,意為安也,立也。
關於“節”字之意義。
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五上:
節,竹約也,從竹,即聲。[86]
節,子結切,操也。[87]
《左傳》成公十五年:
《周禮·大宗伯》“士執雉”漢鄭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