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清人的“词史”意识及晚清爱国词述略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邓廷桢坚决主战,但是由于投降派的懦弱和掣肘,鸦片战争最终失败。林则徐、邓廷桢都用词来抒发他们对国家的担忧和“忠而被谤”的哀怨。因此谭献评邓廷桢《双砚斋词》云:“邓嶰筠督部《双砚斋词》……忠诚悱恻,咄唶乎骚人,俳徊乎变雅。“将军白发”之章,“门掩黄昏”之句,后有论世知人者,当以为欧、范之亚也。”[10]献以屈原之忠爱之心,变雅之哀怨之声来比喻邓廷桢之词,表现了对其人的崇拜之情。

  清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领导拜上帝教的会众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几年中,太平天国即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大江南北,战旗所指,无不披靡。所有的封建知识分子在这场革命战争的烽火之前都感到极度惊恐,绝大多数是站在它的对立面。当然,他们受到的严酷打击也是不容置疑的。这些知识分子既顽强地抵抗农民革命风暴,又有对现实的不满,在这股汹涌澎湃的大潮面前表现出了种种惊悸和深层悲哀,从另一角度折射着时代的巨变。表现这一陵谷变迁的词,也应为视为“词史”之一页而应予以重视的。这时期作者众多,最主要的是被谭献誉为“倚声家老杜”的蒋春霖[11]。

  蒋春霖的《水云楼词》,绝大多数反映太平天国起义给社会带来的动乱,封建文人在这场革命之前的痛苦哀怨,以及敌视太平天国革命的思想。但是如果不去苛责他的政治偏见,那么他写的那些与这场战争有关的作品应该是上乘佳作。《水云楼词》的造诣在于抒发深沉的离乱之情而又不失清虚含蓄之致。例如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他写了一首《木兰花慢》纪之。

木兰花慢·甲寅四月,客有自金陵来者,感赋此阙

  破惊涛一叶,看千里阵图开。正铁锁横江,长旗树垒,半壁尘埃。秦淮,几星磷火,错惊疑、灯影旧楼台。落日征帆黯黯,沈江戍鼓哀哀。
  安排,多少情才。弓挂树,字磨崖,甚绕鹊寒枝,闻鸡晓色,岁月无涯。云埋蒋山自碧,打空城只有夜潮来。谁倚莫愁艇子,一川烟雨徘徊。

  这里写一个从南京城逃亡而出者,时间正是太平天国定都后一年。江上岸边军阵森严,昔日灯红酒绿的地方只剩“几星磷火”。“清才”无处安排!封建文人还在牵挂着秦淮灯火、莫愁艇子。表现了战争的荡涤力和文人的渺茫感,很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文人的心态。这首词写得并不质实,把凄怆惨苦之境写得空灵含蓄,这正是蒋春霖的过人之处。

  蒋春霖在鸦片战争之时,有感于外敌入侵,国政混乱,也写了一些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其中有一首是英国侵略者占领镇江后写的:

木兰花慢·江行晚过北固山

  泊秦淮雨霁,又灯火,送归船。正树拥云寒,星垂野阔,瞑色浮天。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园。梦醒谁歌楚些,泠泠霜激哀弦。
  婵娟。不语对愁眠,往事恨难捐。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铁索,任排空、樯橹自回旋。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

  作者经过北固山,也会和辛稼轩一样发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感慨。国家贫弱,海防形同虚设。英国殖民者的战船在祖国的领海横行霸道,作者慨叹“更无铁索,任排空、樯橹自回旋”,“伤心付与秋烟”,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哀痛。

  光宣之际,国事日危,而词人辈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临林桂王鹏运、高密郑文焯、归安朱祖谋、以及临桂况周颐,他们被誉为晚清词学“四大家”。他们的风格虽然不同,例如朱祖谋之词风“隐秀”,而郑文焯之词风“疏散”,但他们同处于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感时伤事之情,家国身世之悲,寄托于词,使词的创作出现了又一番繁荣景象。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海军一败涂地,和战之议,众说纷纭。况周颐在《蕙风词》中有一阙记之云:

摸鱼儿·咏虫

  古墙阴、夕阳西下,乱虫萧飒如雨。西风身世前因在,尽意哀吟何苦?谁念汝,向月满花香,底用凄凉语?清商细谱。奈金井空寒,红楼自远,不入玉筝柱。
  闲庭院,清绝却无尘土。料量长共秋住。也知玉砌雕阑好,无奈心期先误。愁谩诉,只落叶空阶,未始销魂处。寒催堠鼓。料马邑龙堆,黄沙百草,听汝更酸楚。

  甲午战败,原因很多,但是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的消极备战,负有主要的责任,朝野上下,批评李鸿章的呼声很高。御史安维峻上书请斩李鸿章以谢天下,时人誉为“陇上铁汉”。慈禧太后非常愤怒,逼迫光绪皇帝处置安维峻,光绪皇帝无奈,把安维峻发往张家口军台,天下人一时都很激愤,为安维峻抱不平。京城大侠“大刀王五”自愿为其保镖。王鹏运对安维峻的壮举也非常赞赏,在安被贬以后,不顾自己的利害,写词送别安维峻。《半塘定稿》中,有《满江红》一阙记此。

满江红·送安晓峰侍御谪戍军台

  荷到长戈,已御尽、九关魑魅。尚记得、悲歌请剑,更阑相视。惨淡烽烟边塞月,蹉跎冰雪孤臣泪。算名成、终竟负初心,如何是。
  天难问,忧无已。真御史,奇男子!只我怀抑塞,愧君欲死。宠辱自关天下计,荣枯休论人间世。愿无忘、珍重百年生身。君行矣。

  王鹏运的悲慨情绪从词中可见。这首词情思饱满,笔锋健劲而不发露无余。把对安维峻的崇敬,对保守派误国的愤慨非常真切的抒发了出来。

  清政府有惩于甲午之败,想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改革,以求变法图强。光绪皇帝与康有为等共同议定变法事宜,主要由光绪帝的师傅翁同和支持,招致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忌恨。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维新,一切都在探索阶段,需要象翁同和这样资格老成的大臣的支持,但是六月十五日翁同和忽然被开缺回籍。这是因为慈禧太后害怕光绪帝变法成功,失去手中的权力,所以逼迫光绪帝把翁放归原籍,剪去光绪帝之羽翼。这时候王鹏运正在京中,耳闻目睹了西太后险恶的用心。有咏史二阙以记之:

鹧鸪天·读史偶得率成二阙

  册载龙门世共倾,腐儒何意占狂名。武安私第方称寿,临贺严装促办行。
  惊割席,忆横经。天涯明日是春城。上尊未拜官家赐,头白江湖号更生。

  群彦英英祖国门,向来宏长数平津。临歧独下苍生泪,八百孤寒愧此君。
  倾别酒,促归轮,壮怀枉自托风云。剧怜彩鷁乘涛处,亲见蓬莱海上尘。

  《半塘定稿》中咏史之作尚多,都是借咏史来写当时的朝政。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