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治国需要新思维——解读以德治国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三、达至宽容

    治大国若烹小鲜。现在大陆政治多欲、多求,在很多情况下脱离了实际。脱离实际,明明办不到,却层层加码,强制执行,搞出了许多矛盾问题,最后往往还是落实不了。如此乱翻小鲜,造成许多副作用。民谚云:“村哄乡,乡哄县,一直哄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级一级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
    尽管现在我国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建设、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作承受着很大压力。但是仍然要实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在总体上加强了。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初具模样。“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目前的情况下,大陆有条件实行相对宽松、相当宽容的方针和政策。历史上的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所表现出的社会气氛和政治运行的节奏也是相当舒缓的。
    实施宽容的德政,最根本地是要对原有的和现有的制度、体制有一个宽容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20多年来改革是我国社会的主旋律。久而久之社会形成了求新、求异心态,社会意识和政策多表现为易动善变。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对原有的制度、体制的苛责苛求、在改革中试图尽善尽美。这一倾向特别突出地表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和经济学界的改革经济学家们的理论中。改革以来经济学界不断地提出对原有及现有的经济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以及弊端的批评,要求改正、改革,并设计出大量的针对原有弊端的制度安排和所谓体制创新。应当肯定,这些改革和创新许多是有成效的。但同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也出现了片面性。其实,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许多改革的新措施在改掉旧弊病的同时又到来了新毛病。现在有许多问题并非旧体制固有的问题,反而是对旧体制进行改革本身造成的。
    目前农民负担过重是个大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几乎已成全社会共识,政府年年三令五申“减负”,但结果不佳。其实,“减负”之所以处于两难境地,是因为有矛盾性的制约条件。政府及社会管理需要资源以维持其运转。当前,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及附属机构开支愈益增加,各级预算开支能够“吃饭”与“办公”已算充裕,至于“办事”则普遍没钱,而政府“吃饭”、“办公”之目的毕竟是为了“办事”。由此,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必然要在正常税赋之外再行提留。换言之,目前基层政权及附属机构的自行提留并非没有合理原因。但问题是此门一开便同时给了各级官员和机构中饱私囊的机会,而在同一过程、同一行为中,是很难区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难于扬“善”而止“恶”。这是造成农民负担日益加重而屡减不轻的深层原因,或按现在流行说法的“体制原因”。现在众口一词声讨基层官员增加农民负担、中饱私囊。而基层官员也有诸多抱怨,如今农村工作集中在三件大事上:要粮、派款、刮宫流产。其实,这活儿也不好干,上下埋怨,夹板受气。
    可见,事物都有两面性。一个制度、体制的弊端,从另一方面看可能就是这个制度的体制的优点,把一个制度、体制的缺点改完了,这个制度、体制优越性也就没有了。企图通过不断的改革,消除一切弊端,建立一个尽善尽美的制度或体制,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也是不现实。因此,大陆学界急需改变以往经济学界存在的那种形而上学的改革观,祛除片面性、绝对化。要建立起科学的改革观,有问题、有弊病是任何一个制度、体制的常态,有问题和弊病并非意味着制度与体制行将灭亡。要对原有的和现行的制度、体制中的各种问题、弊端进行科学的分析,有个客观的、历史的、宽容的态度。有些问题和弊端是需要解决和消除的,有些是要在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时逐渐解决的,有些则将是长期存在,无法或难于消除的。应当允许制度与体制中存在问题和弊端。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