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治国需要新思维——解读以德治国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变革与创新是20年来的中国社会的主调。改革、开放、搞活,令中国社会面貌大变;新观念、新名词、新时尚,让人眼花缭乱。20年前,人们总是以期盼、欣喜的心情面对改革。过来的人们,都记得那时侯的改革是多么的顺人心、合人意。20多年过去了,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历了巨大的进步与变化之后,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也大量涌现出来。如今的社会状况倒挺合乎哲学课上讲的那种“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瑕瑜互见、喜忧参半。一首在大陆颇为流行的歌很能抒发一下大伙的心情,那歌名叫《最近有点烦》。
    过去打开电视、翻翻报纸,这里竣工、那里剪彩,到处都是好消息。现在的问题可多了。7月里,光震惊海内外的矿山事故就有三起,两百多矿工被地下的黑暗吞噬。各种坏消息纷至沓来,有人将当今大陆的社会问题概括为三大病——穷病、富病、穷富病。贫者抑郁,内生疾患,外露怨怼;富者张扬,奢侈放浪;贫而欲急富者,往往为娼为窃、为贪为盗,恣意妄为。如今无论贫富贵贱,不满情绪相当普遍。如今大陆社会角色混淆,官不象官常伴大款,商不象商勾结黑帮,学不象学心向官场,就是社会心态的外露。
    为什么在经济大发展、生活逐渐富裕的今天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值得人们深思。当然最为此忧虑还是为中国担负着责任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20多年的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打开了物欲的闸门。一切向钱看,成为了世俗信仰,成为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全民求富,举世若狂。但别忘了,富裕是有标准的,在外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标准,在内以社会分化为参考。这就注定了全民求富的理念和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陷于悖论之中,必将带来巨大而普遍的社会矛盾。社会的资源和财富是有限的,一旦普遍增长不能掩盖差距的扩大,社会挫折感就会广泛发生,多数社会成员对现行制度及改革开放政策的评价日益向负面转化。如果这时,在社会的精神领域是信仰真空,人们只有现实的物质生活而没有对生活认知与理解,物欲的激流就会把一切冲毁。
    以德治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提出来的,以德治国的核心就是要收拾人心。即重构中国社会的信仰道德体系。
    以德治国要施仁政、兴教化,缓解社会上的急功近利、利欲熏心之风,恢复人之常态和社会稳态。具体的目标至少要有三项:

    一、 重筑信仰

    如今世风日下、道德滑坡,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的内在原因的,即信仰的缺失,信仰是道德的基础,信仰缺失造成了道德溃散。道德是自律,是人内心里自我约束。可人们为什么要约束自己?这其后有着意识根源,即信仰。人因信仰而遵从。
    信仰是道德的前提与基础。信仰是人对生活及生命意义的解读,它表现为现有物质利益乃至现实世界以外更高价值的敬畏与追求,由于有了超越于现实功利以外更高尚与长远价值目标的追求,人们才会约束在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欲望,人们才会约束自己本来具有的所谓“理性”,即自私的本性。简而言之,人是因敬畏而克制,道德因信仰而生。没有信仰的人,不信“上帝”的人,其实他自己就“上帝”,这种人是不信“邪”的,任何功利二字以外的东西皆免开尊口。俗话说:“不见兔子不撒鹰”、“无利不早起”,这种人当然不会接受别人制定的规则,当然不会慎独,当然也不会有什么道德。
    既然社会道德状况好坏与人民的信仰有关,以德治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综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为中国人建立一个新的信仰体系,并大力提倡、实际引导,使我们当代中国社会的功利心有所消退,空灵之气有所上升,使人民的精神有所皈依,为人民建立起一个精神的家园。

    二、扬善抑恶

    要在中国重构信仰,但中国今天毕竟改革开放了,如今实行的已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理性与属于精神价值领域的信仰、道德一类是绝对不搭界的。因此,以德治国就要处理好一个基本的关系——市场理性与信仰道德,两种相异的基本价值的平衡,必然要实现理性与道德的妥协。现在中国急需找到这种妥协的策略原则。
    世情汹涌、恶俗流行,等待经济发展后人民道德高尚,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如此社会氛围经济发展也难于健康持久。因此,大陆的道德文化建设必须在“二难”之间进行——既要满足人民的需要,又要改变人民的观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