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通向人类未来的科学--试论庄子的小宇宙理论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庄子对老子的发展在于他建立影响整个民族精神和文化艺的精神本体理论。其学说精华是他的小宇宙科学。庄子所提出的“心斋”“坐忘”“朝彻”“见独”等一整套“体道”理论,许多人都认为是“神秘主义”,属于“唯心主义”的“虚幻空想”。其实是打开人的心灵之门,开发人的灵性与创造性的独特钥匙。他是通往人类未来的科学。 

 

一、“其于宗也,稠而上遂” 

 

庄子在其《天下篇》中自评其说曰:“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而上遂矣。”(《庄子·杂篇·天下篇》这段话集中概括庄子理论的基本特质。他将个体生命与万物、与“寂漠无形,变化无常”的自然天道紧紧联并统一在一起。这是从本体论的高度解决的生命的起源及其规律问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提到的“神明往与”一语。“神明”,指人的主体精神;“往”者与道同往。庄子认为,人的精神应与道保持一。“稠而上遂”,指提升主体精神,主动与天道保持和偕,“上与造物者游”。这叫“与天为徒”(《人间世》)。什叫“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水篇》)。可见庄子的“天”就是客观自然。把服从客观作为解放精神获得逍遥的前提,这使庄子的精神哲学建立于朴素唯物的基础之上,而与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划清界限。这正是庄子哲学的独特可贵之处,是他的珍贵价值所在。 

庄子特别强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个“独”,即独立不羁,不苟庸众,不屈从世俗和传统的观念,唯与“天地精神”——自然天道“往来”,自觉与天道同游,这也就是精神获得逍遥之境界。这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核心也是其特色所在:他一方站在自然天道的高处,雄视宇宙和人寰,将生命个体的精神视野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另一方又深入人心深处,使之“稠而上遂”,建立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独立特行的巨人型精神人格。庄子精神所指,是人类永恒的故乡。 

庄子之前的中国哲学,如孔子,把人类与宇宙天道分隔开来,只谈人,未及天,说“天道远,人道迩”;同时又把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以社会约束个体,“己”以“复礼”。个体似乎成宗族的附属品与类的附生物。老子谈天道,重心在于研究宏观的本体与人类,尚未独立研究个体生命精神生存的小宇宙规律。只有庄子哲学,首次把理论的核心放在研究人类个体精神生命的生存上,并破天荒地提出以解放个体精神为宗旨的“逍遥论”,突出自我精神的独立性,使人成为自我的主人。把生存的目的,从“仅仅是作为工具服务于没有灵魂的文化过程”,引关注自己个体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引精神的独立与解放,引人类灵性与智能的开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西方古典哲学,将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隔裂并对立起来,分为唯心与唯物两大阵营。近代的生命哲学,研究人类的精神生命,则往往将客观世界丢在一边。他们的自我“反省”是封闭的独立主体,最后不得不迷生在自我中。唯有庄子把人的研究,与天地万物联起来,并以突破自我的主观封闭为前提,从根本上打开精神的枷锁,解放生命,改变人类的生命体验方式。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唯神是守”,集中体现庄子学说的核心——精神本位论。在庄子之前,还从未有谁把精神及其独立性提到如此明确的高度来重视。孔子为首的儒虽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但其内核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己复礼”唯礼是从,提倡的是宗族性社会性的伦理道德精神,而没有个体的独立精神。诸子百中,只有庄子把自我的精神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这种学说,在整个时代,可谓振聋发聩的呐喊,惊世骇俗的箴言,韬光养晦的策略。它不仅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有深刻的警人意义,而且对整个人类有不可估量的永恒价值。 

二十世纪的德国思想鲁道夫·奥依肯“如果我们不愿任凭生存分崩离析,我们就必须在整个生活中超越其直接状态而为它寻求一个基础。只有精神生活才能提供一种完整的生活;这种生活既超越于人,又内在于人。……我们只能以精神生活为基础,如若不然,我们就会在疑惑的心态中无助地来回漂移,我们所有的努力就得不到理解。由此看来,我们同精神生活的关问题,应当是先于所有其它问题的基本问题。”[1]P173)此论指出精神生活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和领航的作用。 

环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其最高的成就,是“精神”的历史。外部世界的科学,只能解决人类外在空间的生存问题,而内在的精神特性,内在价值,在整个人类生活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宗教、科学、艺中,或在伟大的历史运动中,真正的进步无不以精神为先导。没有精神,就无任何的伟大东西可言。因而,精神生活从一开始就超越社会生活。而精神的发展,以个性的独立与解放为前提。马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24)马思恩格斯从有生命的个人的生存与实践为出发点,指出人这一“有意识的生命个体”,为满足生存而活动,培养发展“自由自觉”的特性,从本质上超越动物界而成大自然的主人,能不断超越客观对象并超越自身。他们揭示不理的社会度对人的“异化”,提出解放个体、发展潜能的人类解放目标。马思恩格斯还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庄子的思想,正代表着个性觉醒的战国时代所提出的最高要求——个性自由、精神独立,要求人性的完整而不受摧残;他代表“士”这一时代精英阶层所反映出来的自我意识觉醒和精神人格的成熟,标志着个人作为宗族附属品而存在的时代的结束。 

庄子哲学的独特与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提出保全个性、解放精神,而且,他还指出解放精神的独特途径在于“稠而上遂”,自觉提升主体精神符和天道,从而与万物保持统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这使他的精神“逍遥”,达到现代哲学意义的高度:“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二、“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保全个体生命的精神,并充分发挥精神生命的灵性与智慧。  

庄子是第一个不仅高度重视人类的精神价值(徐复观先生说,庄子第一个用“精神”这个词),而且研究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人。他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天地》)这段话把“道”与“德”,“形”与“神”关有机地联与统一在一起。 “道”是宇宙的总规律,“德”是“道”体现于具体事物的“物性”。“执道者德全”,只有掌握道才能保全事物的个性完整。保全个性完整,也就可以“形全”(即使有残缺,如《德充符》中的支离疏、哀駘它,形容丑陋,或只有一条腿,但只要德全,也就会视无若有,视残若“全”,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形全者神全”这里很好地解决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辩证关。“道“是客观的,而“执道”则是主观的作用。“德”“形”是客观的,而使“德全”“形全”“神全”,则是主客观的统一。 

“执道”是保证“神全”的根本。什是道?庄子的道是对宇宙万物规律的客观总结与高度概括。在《齐物论》中集中地揭示他对事物运动规律之“道”的深刻认识:一、道是客观事物的运动形成的:“道行之而成”。二、万物运动的永恒性:“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三、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赖与转化:“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四、人的主观认识随着客观事物运动而发展变化:“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非因是,因是因非。”五、万物运动轨迹的循环性:“始卒若环”,庄子将道形象地称为“道枢”,“天均”、“天倪”(“枢”“均”“倪”皆为环形运动物体)。六、对立及其转化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七、宇宙万物是相互联的整体:“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在宇宙本体论方,庄子的认识已达到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高度。这使他的小宇宙理论也具有朴素唯物的基础。庄子之所以把“执道”作为“神全”的前提与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庄子以其浪漫主义的诗笔,将认识与掌握“道”的人称为“圣人”“至人”“神人”“真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冰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表上看似乎很神秘,其实不过是李白式的浪漫夸张而己。“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谋士。……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遐于道者也若此。”(《大宗师》)原来,“真人”就是“知登遐于道”的人。也就是站在道的立场看问题的人。庄子把道称为“道枢”,说:“枢,始得环中,以应无穷。”(《齐物论》)万物有如转轮,变化无穷,而道有如转轮的轴心,站在圆心上,也就能以不变应其万变,处事不惊。所以庄子说“执道者神全。” 

“神全者圣人之道”。什是“神”?什是“神全”? 

在庄子之前, “神”最初是作为超越人类之上的神灵之义来使用的,《尚书》中唯一的例外:“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文乃武”(《大禹谟》)虽将“神”与人联在一起,但依然带有超凡神异的意思。其次,《易传》有“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几者其神乎”、“穷神知化”(《辞上》)。这里的“神”主要还是神秘莫测、变化奥妙之意。只有到庄子,才明确赋予人的主体精神之意:“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这里的“神”是指超越感官之上的灵性。庖丁之所以能解牛十九年而刀若新发于硎,就是因为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佝瘘承蜩,丸五而不坠,承蜩若掇,是因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精神专一。《庄子》还说:“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达生》)酒醉的人,没有意识,所以跌下车时没有死生惊惧的紧张,反而不会造成大害。庄子称之为“神全”。这是依赖于酒的作用排除意识的干扰,精神没有受影响,得以保全。这是庄子对主体精神作用的强调和诠释。圣人由于“执道”而“藏于天”,受到天道的庇护而保全精神,从而拥有超凡的力量。庄子说:“夫王德之人,……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王德之人”就是以德为王,全德至上,也就是上所说的“执道”之人。他将精神升华或发挥到极点,就能深入事物的精髓,与万物一无阻隔地相接,就能“立德明道”。 

“夫王德之人,素逝世耻通于事,立于本原而知通于神。”(《外篇·天地》)。所谓“素逝世耻通于事”,就是将世俗之事遗落心外。“立于本原”即立于事物的本来出发点“物之初”,回归自然天道之本源,那智慧就可通于“神”——人的最高灵性。人本是万物之灵,本具有最高的智慧,可是世俗的种种俗念,堵塞人的灵窍,使人变得愚蠢。所以,只有“素逝世耻通于事”,才能使“知通于神”。所以庄子又说:“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天运》)“明白入素”,洗净一切世俗的华饰,去除一切主观人为的因素,回归人的本性,返真归朴,才能“体性抱神”,体现出人的精神灵性,逍遥地游于世俗之间。 

奥依肯说:“就其本质而言,精神生活不在时间之内,而在时间之上。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与生产活动,在各个精神生活领域越是统一,真理王国愈会象凌驾于整个人类历史机器之上的穹拱一样不断扩展……”[2] P62)为我们启示两千年前的庄子思想对人类所具有的不可磨灭的深远意义和永恒价值。 

 

三、独特的“体道”之论 

 

如何才能“神全”?庄子指出其根本在于“体道”。在《大宗师》中庄子指出“道”非一般的人可学,必有“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而后“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