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人于一生,是为迷茫,茫于命运。人生百态,每个人有每个人为人行事之理由,只要内心感受其行为方式是能够给予自己幸福,便是合理也是最好的,世人难以摆脱别人之评价,痛苦之处在于难得难舍,人生于世,有着种种眷念,功名利禄,难以割舍。人生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一个人如果一切都计划行事,多半是难以成功,因为偶然因素往往使一些事情出乎意料。唯有努力修身养性,再加上善于把握机遇,成功便会很近。人各有不同,人生过程却是由生到死,起点一致,终点一致,所不同的是过程中的表现。当人们把心态放在俩端点上便会有看破生死"无为"思想;而焦点注于过程人们便有眷念红尘竭能追逐酒色财气。然各有其痛苦之处,无为者没有了人生之精彩,顿觉人生之乏味;而竭能者却感觉追逐太苦活得太难。太讲究命运,最终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所以,唯有”毋我”的智慧才能使得人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之事情。才能实现人生真谛。

  “意、必、固、我”遮蔽之解除,是为人之所需,只有用“想”这一格物致知般的工具性与价值性融通的思维方式,才得使得人们能够解除迷失、迷乱、迷情、迷乱。才得使得人们在“想”的思维中得以价值的形成。

  “想”既是观物生象的途径所在,也是格物致知的所向。既是思维方式的展现,又是价值情怀的融通。只有通过“想”才使得大千世界绚丽多彩的诸多现象进入人心,也只有让人们感受到绚丽多彩才让人们觉得人生有意义的存在,同时正是“想”的思维也使得人们能够在感受绚丽多彩的同时又能够知道善恶利弊之分,也使得人们能够对物质世界有着价值判断。可见“想”是思维方式和价值意蕴的融合。

  (二)思的思维形态的价值意蕴

  1.察己通智的觉悟之要

  中国传统文化最注重人生,然而思乃是求闻道之方,进而达人生之道。心中有相成想,进而到由意成思,思是人之求知闻道之所需。一切之道理皆有心中之思所发。孔子之提出君子于社会世间而应世达道应该有九思之法。思于一切表现为九种真谛。

  人于世间,面对现实生活应该要寻思觅求立身之道。面对社会之现象,要善于观察的同时应该要明智的思索再三,不为物事表象之迷惑。一切表现于外皆是相,但相却有真伪之分,社会之错综复杂,而导致假象无数,若不精心思索其背后之本质,往往被迷惑甚多,故此,观察之时当应该进行寻思本质。

  人于世上,直面人际关系应该要辨思析解处世之用。人生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不可缺少,而语言却是甚为精妙,要善于聆听的同时应该还要聪慧的思考一二,不为妙美语言之迷失。人之贵物之一便是语言,而语言却有诚虚之别,人心之复杂多变,而直至花语巧语众多,如不有心思考其语之真正目的,常常被迷失许多,因此,聆听之间当应该进而辨思真实。

  人于世界,面临真实环境应该要静思冷想求道之法。人在世界中往往需求甚多,而自身形象却甚为重要,要善于修饰的同时应该还要思量自己的态度,不为自身的一点脸色而导致事情难成。人于世界之中,面对几重矛盾,而其中人与人最为主要,处理人际需要尊重真诚,而表现于外就是温和善良之外形。唯有人以平和心态、温和态度才能与人为善。所以,人在树立外在形象之时更需要思量自己心态和态度真意何在。

  人于社会,面向人情往来应该要沉思深虑为人之意。人的一生有着众多人情往来,要善于应酬的同时还应该主要思虑自己的态度。在各种关系之中,应该要具备有恭敬之意表现于外就是恭敬之态度,实际也是对事对人应该要持有认真之心,唯有对待任何人与事皆有恭敬之心,才能认真处置,才能做好一切。因而,人在社会应酬之中不仅外在谦恭还要内心恭敬。

  人于生活,对于人言轻重应该要深思探索言语之术。人生就是每天处理各种事情,要善于言语的同时还应该真实思考几许。真诚是生活之中必须,只有诚信才能让别人对其有所信任,言必信,行必果,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与人言谈必要经过思考几许,不能虚言妄语。只有真实之言语,真诚之行事,才能取信于人。因此,人在言语之间当应该进行深思真诚。

  人于天下,处理人事成败应该要苦思寻觅成事之理。人在浩然天下之中,所求一切皆需要寓于人事之中,要善于处事同时应该切要思索几何。想天下之想,求天下之成,当做任何之事情应该有敬业之心,只有持敬业之理念,才能安心做事,,事前应思考再三,而事中当应该有敬重之心。只有认真敬重,才能完善于事。所以,人在成事之中应该进行苦思敬重。

  人于宇宙,寻求真理知识应该要精思探微致知之方。人面对万象之变浩荡宇宙,要善于怀疑的同时还应该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宇宙万物皆需要我们探求其中之奥秘,事物众多难以穷尽,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再到善于解决问题。有对一切之现象有问题意识,只有有问题意识才能有探求其奥秘之想法。所以,人在寻求真知之时应该要精思疑问。

  人于群体,表达情绪欲望应该要恋思念想发止之果。人有七情六欲,感情多多。要善于表达情绪的同时应该要思考几时。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时,每个人也都需要表达发泄情绪之事。但我们在表达自己情感之时候,应该要把握其中之尺度,知道如何表达,表达情感之后的后果要在我们掌握之中。要发于情、止于理,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感。唯有如此,才不会因一时失控而铸成大错。因此,人在表达情感之际应该要恋思真情。

  人于一生,所有环节皆是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寻求人生幸福,达到人生自由。所有之一切皆是想为了自己生存发展完善之需要,人见得欲求之乃正常之事,但要善于在追求所需之同时还有思虑道德之所在。人与人之间本是相互关联之关系,达人才是达己,立己也为立人。在追求人之需求同时当应在道德范围内,而不是损人利己,只有做到利人利己,人际便是真正和谐,人格才是真正君子,人情才是真正顺畅,人事才是真正通达,进而人生才是真正自由。唯有“九思”于人生之一切事务,人生便才真正得以幸福无数。

  2.正心诚意的弥新之求

  “思”是以通智,而通智则是为了修身,而修身的前提需要正心诚意。在价值实现途径是向内以“涵养”,向外以态度。而“思”正是寻求正心诚意的弥新之求,而此“求”的表现是在“温、良、恭、俭、让”的人生态度。

  个人也好,家庭也好,社会、国家、天下之一切事情也好,凡事皆有小事做起,一切大事都是由小事起端。而每个人当有以做大事的心态去认真对待自己生活中每件小事,而这其中,内心保持一种恭敬之态度则是所必需。其实人在世界中所处最重要的关系莫过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则需要有如何相处来对待。人生之态度也成之人立于世间的真谛所需。“温、良、恭、俭、让”子贡曾如此评价其师孔子的人生态度。温和敦厚、善良道德、恭敬庄重、节约勤俭、友好谦让如此的五种的生活态度正是我们与人相处之真谛。

  温和敦厚的态度内在是信任的依赖,能给于别人一种诚实、值得信赖、可以依托的感觉,“慎言敏行”,温和的语言、敦厚的外表往往能更多获得别人的好感,可以让别人能够在心中能够放心,持有这种态度更能亲近他人,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其实这种态度也是最能表现中庸之道。

  善良道德的态度实质是爱人的情怀,能有着助人、达人的情怀,在长时间的人际交往能够赢得人心,能够以真诚和善良得到人们的真正认可,在所有的人心中都希望自己的朋友是善良真诚的,也只有善良道德的情怀才能真正得到知己和知音。无害人之心而有助他人之意,此种情怀也是最能展现仁爱之义。

  恭敬庄重的态度真意是尊重的所在,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尊重,对人以恭敬、自身以庄重才能得以尊重,心中怀有恭敬之情,行之以恭敬之礼,与人相处应有无人不如己的谦虚心态,人人皆为我师友,理应恭敬。自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和不断塑造自己,以庄重而不是轻浮的形象于人之面前。这样自重才能赢得尊重,尊重他人才能被别人尊重。唯有此真意才是显现礼仪之心。

  节约勤俭的态度蕴涵是修身的紧要,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是在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大多人都是在追求豪华和舒适的生活,可外在的物质往往又让人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往往人在奢侈生活日益堕落,堕落的让自己找寻不到精神的家园。保持勤俭的生活态度则是能让人在追求物质的时候养成优良的品格,能够使人在过着舒适生活的时候避免划向堕落的深渊。勤以持家、俭以养身,修身当以勤俭二字。只有此蕴涵才能出现天理之本。

  友好谦让的态度价值是处世的必要,待人接物之道是中国文化之所强调,也是我们生活所需懂得。以热情友好对待人、以谦让之心思对待人,友好能与人更好沟通和谐,谦让能避免与人争执,谦和谦虚谦让,一切当以自谦开始,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时候是需要谦让,人在表现自己的时候更需要谦虚,能以自谦于天下,才能友好于天下,只有此才能处好世事。当有此价值才能体现立身之根。

  人生之态度决定人生之取向,能修身才能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内心守定才能达人达己,只有谦和恭敬才能立身于世,只有为善勤俭才能事功于天地。人生之态度需由内重以守己、修身静心,发外俭以养德、友爱敦厚。唯有如此的人生才是达德的人生。

  “思”是内以修己以敬与外以修己以安人的结合,是穷理和参悟的融合。一方面予以自己凡事以“思”为首先,处于“思后行”的状况;另一方面予以他人的“爱人”、“安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以恭敬、外在以庄重,“思”是把自己的情感予以提升,也是把自己的思维在理性中通往价值的历程。也只有经历“思”这一形态,人生价值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现。

  (三)虑的思维形态的价值意蕴

  1.应世达道的情怀历程

  “虑”是为了将自己的一切对人、事、物的认识、思维赋予现实意义。是把思维方式落实在人道,也是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通,更是“道、德、仁、艺”般的结合。

  人之生命,自有追求,追求在于弘道于心。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追寻自己之梦。立志于道,“道”为人生之追求,人能弘道、求道、寻道、证道,人生数十载,皆为道来,亦为道去。所有人生之事皆有道中真理可寻,商道、兵道、学道、政道、一切与人相关切之道,为人所立,为人所志于。道之真意甚多甚广,包容乃大乃全,但其中之真谛却是与人生之追求相关切。无论人的性格如何、身份怎样、地位贵贱与否,都是为自己之心中之道而追求之。固然,不同的人追求道的方式、途径不同,但最终却归于人生之道,不管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都是对人生之道追求般的诠释。凡积极进取者心中有常道恒道,行为固然随环境等不确定因素而异,经历皆有不同,但道却趋之如一,殊途同归。人生之路各相异,但人生之道却是不同选择后的回归中之统一。道者,人生之追求。

  人之心灵,自有内在,内在在于修德于性。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寻求幸福,既需要物质般解决肉体的生理需要,而另一方面却要需要精神般的超脱,但如此二者更多的时候趋于分离,分离于现实与理想的悖论。如此这般,人生需要有真实的内在,而此内在是为修德静性,追求弘道但却务本修身,修身在于内在德性在心。世上之事,本为微妙。但多是己心所扰,世间诱惑不已,追求过程中难免有迷茫,寻觅经历中难免有迷失,只有能够德常驻自心,才能应万物不为物所累。一方面人们总渴望着理想意识中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掌握未来,表现出对自己未来成功之道的进取;而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境遇里人们又总是无法控制那些不确定因素掌控着命运,表现出无奈般的茫然。命运与非命运、自我与非我的矛盾性的解决唯有存德于心,修身养性才能够求天下之道。德者,人生之内在。

  人之境界,自有根本,根本在于践仁于行。人需要面对人世的所有与己相关之情,亲情、友情、爱情,还需要更深入关切人类之命运,有“仁”于天下,怀有终极爱人之心,“泛爱众”,大同于天下,和谐于宇宙。人道仁义的推崇,人伦社会的正位,人格修养的完善,人文教育的普及以及人生价值的追求,更应该拥有的是一种谦和和海纳百川的情怀。追求成功,摆除失败,是每个人在心中所想所愿。人生有着种种不同的探求自己成功的方法,但结果的实质都是一致,那就渴望成功,希望成功属于自己。不同的阶层都有着对成功的追求,尽管各种愿望不尽相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也不尽相同,自身的因素加上外在的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呈现多样性,但在这多样性的背后却有着最根本的一致,那就是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与否之标准却在于能永恒于人心天下。而人生之最高境界,是有兼济天下之胸怀,达人立人于己心,言是为行所立,行为仁所践。仁者,人生之根本。

  人之经历,自有动力,动力在于游艺于情。人之追求过程需要精神上的支持,有动力般的支持,生活因人而异,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生活到底需要什么方式,这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需要,有人在别人眼里是最幸福也成功,但他自己可能却伤心和郁闷,绝对自己一点幸福感都没有,因为在别人眼里的幸福他却认为不是。而有的人尽管有着种种挫折,但取的一点成功就容易满足,能够快乐的生活着,在他心中,他觉得幸福就是如此。看来幸福没有确定的定义,生活也没有确定的活法。关键在于自己怎么感受生活。感受生活需要自己的情谊般调节,善生活者能于生活点滴中寻求乐意,自身的展示在生活淋漓尽致,能即兴于每天每事,能笑对日出日落。乐情于山水,游艺于春秋。艺者,人生之动力。

  人生向内寻求的是心灵之安静、探求的是价值之理想,往外是需要是注重人与人、我与他人关系和谐的融洽,以及人在自然、社会中的欢乐和兴致。弘道为我意所往天下,求我人生之路,立志当有天下之道;修德为我身所向内心,求我人生之原,修德当有完我归真;践仁为我所心所得世人,求我人生之根,践仁当有救世情怀;游艺为我情所欲所发自由,求我人生之兴,游艺当有笑对一切洒脱。

  2.修齐治平的理想通途

  “虑”的最高意义在于以自身的睿智赋予情感,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虑人事”便是寻求“得人功”。而“得人功”般修齐治平的最高理想社会模式便是以“和”为天下之特征。

  “虑人事”是为人生之要害。人事如山,积累在日。人于社会,便要处理日用百事,交流人情,交往人际。无论圣人凡胎,皆需处于社会之中,人伦人情皆要注重,每天应酬面对种种日常生活事务,所有一切皆在事中求,所有一切皆在事中取。世事社会却多错综复杂,官场、商场、情场皆有机谋之处。三思而后行,遇事多思虑。并当有平和之心态、周详之计划、细微之观察、得当之方法、积极之态度、不懈之追求。以人行事,处世于逍遥之中,应变于天地之间,游离于人间,进取于世事。

  “得人功”是为人生之目标。人功如天,成败有变。人生于世间便是追求人生之梦想,实现人生之价值,寻觅人生之幸福。前者修养皆为此而来、终结于此。人皆想使自己人生能够最为辉煌、最为精彩。但人的一生中偶然性因素太多,只有以积极进取之心态求世事之功成。人生之路多皆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寻求幸福,追求幸福,探索价值,实现价值。所有一切皆是为“功”字而来,随“功”字而去。

  社会在整体是前进不已,短暂的动荡必有解脱。当社会有混乱之状态,必重归和谐。“和”本就是宇宙之大同,社会之康宁,人生之真谛。和谐才是解决问题真方法,万事万物必归宿于“和”。“和”的本意和真谛是人生大同于宇宙,万事万物同归。人的价值在于人为本,人的素质在于重人文,人的道德在于崇人伦,人的关系在于通人际,人的配置在于行人事,人的真善在于尊人性,人的追求在于顺人欲,人的交往在于结人缘,人的团结在于聚人心。天下大同,人生畅悦,社会和谐、人际融通才是人追求人生价值所需。

  “虑”是于人生之认识一切与追求一切的结合,是认识思维形式与价值情怀相统一,只有焦虑、忧虑、思虑才是真正把自己的思维予以价值化,把自己的认识落实到自己的现实人生中去,也只有如此,“虑”使得人生价值得以在情感和思维历程的得以展现。

  “想、思、虑”三者是把认识方式与价值形式巧妙的融合于一体。正是有着此三者的存在,才使得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地位。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有“想、思、虑”价值般的解读,才使得“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在诸哲人的人生历程中得以体现,也成了他们的终极追求。“想、思、虑”也演绎了人生价值的历程,从观物生象以积累知识到察己通智以理性思维,再到应世达道的终极关怀。这一历程正是人生价值从形成到实现的呈现,也正是有了此三者的认识性与价值性融通,才使得人生价值有着思维方式的根据。“想、思、虑”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根本的形态,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与认识论的融通表现。

参考文献:

1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赵馥洁《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6苏文帅《领悟〈中庸〉之生活真谛》,发表于《国学》创刊号

7苏文帅《韩愈人学思想的三重性》,发表于《西京论坛》2007年第1期

注释:

①此段论述原是作者以《《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解》发表于“21世纪孔子”学术网站,此处略有更改

②此处论述原是作者以《《论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解》发表于21世纪孔子学术网站,此处略有更改。

③此段论述原是作者以《“君子有九思”之解》发表载于21世纪孔子学术网站,此处略有更改。

④此段论述原是作者以《“温、良、恭、俭、让”之人生态度》发表于21世纪孔子学术网站,此处略有更改。

⑤此段论述原是作者以《《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解》发表载于21世纪孔子学术网站,此处略有更改。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