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子游与《性自命出》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如何治心术呢?《性》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即礼乐和敬。“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又说“礼作于情”,所以“道”即是礼乐。(连劭名《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的“道”》,《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求心以音乐为速,何哉?“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听乐有感,咏思动心,久而久之便可以生德于人的心中。但礼为节文,其生于外,其所治者为人情,而要节制人性,则又需要“敬”。“义,敬之方也;敬,物之节也。”敬是人与外物交接的准则,尤其重要的是,敬所体现的是主体在道德约束下的自律,是主体的一种自觉行为,“君子美其情,贵其义,善其节,好其容,乐其道,悦其教,是以敬焉。”礼以治外,敬以主内;礼以节情,敬以导性。惟其如此,人才能心有定志,身为心主,情性合一,从而不诱于外物,不妄生喜怒而臻于至道。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性》与子游的关系。首先,子游的“性”论直承孔子为自然人性论,论述已具上文,这与《性》的人性论主张是一致的。其次,子游贵情,这一点见诸《礼记·檀弓》,有人以子游有“直情而径行,戎狄之道”之论,遂以为与《性》论情不同,其实不然,二者都强调“礼生于情”,主张以礼节情。不仅子游如此,儒家言情,莫不如此。而且传世的先秦文献来看,孔门弟子,只有子游有较为完整的“情”论,可以认为子游于孔门最为重情。这一点也与《性》一致。其次,我认为孔门心学一派是由子游开创的,这与子游对礼所谓的构建及道的弘扬分不开。《礼运》篇子游曾言及心与人情好恶、心与礼的关系,“故欲恶者,人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情性藏于人心,治心需以礼,这种思想与《性》也是一致的。孔门之中,子游以“文学”著名,他的礼乐治民思想以及为礼以敬的思想分别见诸《论语·为政》及《论语·阳货》。所以,就《性》所表现的思想而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出自子游。 
现在学界已普遍认为《性》中的“善不善,性也”,与性有善恶论无关。而把它与世硕、漆雕开、宓子贱联系起来,已不大可能。另外一个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公孙尼子有可能是《性》的作者,因为《性》的许多表述与传为公孙尼子所作的《乐记》多有重合之处。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不厌其烦,做一个详细的比较。比较所依据的主要材料有赵建伟《郭店竹简〈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笺》(《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刘昕岚《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笺释》(《北京大学研究生杂志》1999年第1期)、刘昕岚《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笺释》(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丁原植《郭店楚简儒家佚籍四种释析》中的《性自命出》部分(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李天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 
相同的表述主要见于《乐记》。以人生而有性则又见于《中庸》、《孟子·告子上》。《礼运》以“欲恶”为心之“大端”,强调外物动性,也有“心无定志”的含义。 
喜怒哀悲之气,性也。 
相似的表述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运》、《乐记》、《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与《逸周书·官人解》同)、《孟子·公孙丑上》。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相似表述见于《中庸》、《孔子家语·本命》。
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相似的表述见于《礼运》、《乐记》、《庄子·天运》。
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相似的表述见于《礼运》、《乐记》,《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与之同。
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 
相似的表述见于《礼运》、《乐记》。
金石之有声,弗扣不鸣;人之虽有性,心弗取不出。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