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在世纪排名中占据前两名位置的学校通常属于同一个国家并与该国的历史事件有着某种关联。在十七世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曾经超越巴黎大学而称雄世界,此时正值英国革命发生。到了十八世纪,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巴黎大学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正好赶上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轮到德国的柏林大学和格丁根大学占据前两名的位置,同时也是德国爆发革命的时代。这里谈到的仅仅是一种相关性,还不能证明有因果关系。二十世纪美国学校的雄起将哈佛大学和MIT送上了宝座。这似乎很难跟革命沾上边,倒是跟全球化超级大国的兴起密切相关。总体来说,过去一千年的高校排名变迁反映了一个历史划分的可能性:第一阶段从十一到十四世纪为中世纪,以法国为学术中心;十五到十六世纪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与法国分庭抗礼;十七到十九世纪是欧洲革命时代,英法德轮执牛耳;二十世纪开始进入全球化时代,美国胜出。上述现象同时也说明了本文采用的排名方法密切反映了历史现实,决不是一种随意性的主观臆测。
全面提到的革命与学术兴起之间的关联性不会是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革命可以解放思想,促进学术发展。对于相信生产力决定论的人,我们可以指出西班牙帝国和荷兰帝国称霸的年代并没有在学术界留下多少印迹,甚至于十九世纪的“日不落帝国”的剑桥也仅仅获得第四位,而二十世纪的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学术水平更是令人失望。这里谈到的革命不包括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事实上,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个殖民地在独立之后在学术上突飞猛进的例子。恰恰相反,有些原来水平很不错的高校在独立之后便萎靡不振。例如,加尔各答大学曾经是欧洲和美国之外最好的学校 (超过加拿大的高校),独立之后便一直走下坡路,而孟买和旁遮普的情况也大致如是。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新兴国度的官员们是否有能力管理教科文事业的问题。其实,独立运动无非是民族主义的产物,而民族主义是否属于进步力量还值得商榷。民族主义发挥到极致就难免出现德国式的悲剧。
德国在二战失败之后失去了对于基础科学的领导地位,德国大学的名次也随之急剧滑落。格丁根从原来的第二名掉到第十九名,柏林从第一名掉到第三十六名 (并列),慕尼黑从第七名掉到第三十六名,波恩从第九名掉到第七十名。德国的科学家有的应徵入伍而战死疆场,有的投降后被抢走 (如火箭专家Wernher von Braun到了美国,核物理专家Rudolf Heinz Pose到了苏联),德国科学从此陷入持久的萧条之中。整个欧洲大陆除了俄国之外所有国家的大学排名在二战之后均处于相对的衰落之中。到了俄国输掉冷战之后,俄国的大学也开始了其衰落的过程,大批的俄国科学家去西方定居,其中不少只能去西方第二、三流的学校任教。对于战败一方而言,学术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旷日持久的,其效应远远超过经济上的破坏。
(二) 民族国家构成
根据统计,本文收入的1469名学者来自52个国家,列于下表。
排名 国家 %
1 USA 16.61
2 Germany 13.75
3 France 13.34
4 Russia/CCCP 11.64
5 UK 11.03
6 Italy 6.13
7 Netherlands 2.59
8 India 2.31
9 Austria 1.97
9 China 1.97
11 Switzerland 1.91
12 Japan 1.84
13 Poland 1.43
14 Canada 1.23
14 Hungary 1.23
16 Sweden 1.09
17 Denmark 0.95
17 Spain 0.95
19 Belgium 0.82
20 Australia 0.68
21 Iran 0.61
22 Portugal 0.54
23 Brazil 0.48
23 Czech 0.48
23 Ireland 0.48
26 Norway 0.41
27 Argentina 0.34
28 Finland 0.27
28 South Africa 0.27
30 Croatia 0.21
30 New Zealand 0.21
30 Pakistan 0.21
30 Palestine 0.21
30 Romania 0.21
30 Turkey 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