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秦声秦韵歌盛世 群芳争艳竞风流——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综述(1
来源:  作者:未知  点击:次  时间:2002-04-1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2002  年11月25日在甘肃省兰州市隆重开幕,历时12天,于2002年12月6日降下帷幕。这是异  彩纷呈、群芳争艳的12天,这是热闹非凡、艺术繁荣的12天,也是共商秦腔艺术发展大  计的12天。在这12天里,秦腔艺术带着历史的风尘、和着时代的鼓点、踏着坚实的脚步  向陇原走来,于是甘肃兰州,风里飘着秦声,雪里裹着秦韵,处处披着盛装,人人心暖  如春。
  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是秦腔艺术的盛会,是首届秦腔艺术节的继续和发展,是全国  瞩目的高规格、高水平、大规模的国家级区域性盛会。它以党的十六大为契机,以“弘  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指导,以“创新、繁荣、协作、发展”为宗旨,以“精  品荟萃,奖掖新人”为主题,集中展现了近几年来西北五省(区)戏剧事业在党的文艺方  针指引下取得的优秀成果,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展现  了中华民族,特别是西北人民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这次秦腔艺  术节共演出剧目31台,其中参赛剧目25台,祝贺演出3台,晚会3台。在25台参赛剧目中  ,有13台大戏,12台折子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艺术家  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精彩表演、优美唱腔,充分展示出了秦腔和西北地方剧种的无  穷魅力和戏曲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呈现出精品荟萃、新  人辈出的良好态势。
  纵观此次秦腔艺术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地域特色
  第二届秦腔艺术节期间,演出的大型剧目13台,除2台新编历史戏《敦煌魂》(甘肃省  陇剧院)、《茸宝记》(兰州市秦剧团),一台改编剧目《王宝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  年团)、一台移植剧目《金龙与蜉游》(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一台传统剧目《穆  桂英大破洪洲》(兰州市秦剧团)外,其余均为现代戏。这些现代戏的剧作家们站在时代  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沉入生命,认真思索,密切关注和反映当代现实生  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塑造出一批当代生活的典型人物。《思源》、《黄花情》、  《大棚情缘》、《郭秀明》、《湟水情》、《天山民警赵新民》、《无声的祁连》、《  塞上南国人》等剧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出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大西  北人民的情感、气质,体现出西北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表达出西北人对现实生活的  理解,对时代的理解,对观众审美需求的理解。《思源》(甘肃省秦剧团),真实感人地  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它紧紧抓住人物命运和情感,揭示人物之间感情矛盾的冲撞,  塑造了田玉洁这样一个当代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使她成为一个从追求幸福到“富而思源  ”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物。《大棚情缘》(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是一幅明快的宁夏回  族田园风俗画,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一切情感的发展和纠葛都从戏剧化情节中表  现出来。风格庄重而不失机趣,伤情处,催人泪下;戏谑处,令人开怀,极具艺术魅力  。《郭秀明》(西安易俗社)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一心为群  众、一心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优秀共产党人形象。情节真实生动,催人泪下。《湟水情  》(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以家乡情、西部情为主线,贯穿以母子情、夫妻情、父母情、  公德情,跌宕起伏,催人泪下,它鲜明的青海地域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情感  震撼。《天山民警赵新民》(乌鲁木齐秦剧团)则刻画了天山脚下优秀民警赵新民的不凡  形象。
  值得提出的是,《郭秀明》和《天山民警赵新民》,两台剧目都是以真人实事为原型  创作的,但剧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件的提炼、对情节的处理,都是按戏剧本体要求  处理,真实而感人、生动而可信、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统一。
  在传统戏改编和新编历史剧方面,剧作家们也都立足深刻挖掘本土文化积淀,具有浓  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改编剧目《王宝钏》,本是典出长安、始于秦声的经  典剧目,剧作家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审视传统,推陈出新,重构精典,精彩地演绎了  王宝钏的传奇故事。而《敦煌魂》(甘肃省陇剧院)、《茸宝记》(兰州市秦剧团)都不约  而同地把创作的目光聚焦在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敦煌魂》把保护人类文明和文  化精华的壮丽行动融会在人物的感情交流和冲撞之中,融化在人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  中,融化在人物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中,给人以震撼和冲击。《茸宝记》第  一次把敦煌壁画故事本体呈现在秦腔舞台上,第一次把创作的目光深入到敦煌文化本身  之中,延续了壁画故事的原始生动性,将世界艺术珍品敦煌壁画与地方特色的秦腔结合  起来,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继承戏曲传统,致力开拓创新
  秦腔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很有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秦腔又是一个覆盖地域广阔、观  众人数众多、至今在民间和舞台上演出活跃的剧种,继承、发扬和开拓、创新秦腔艺术  体现了古老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体现了发展文化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结合。这次秦  腔艺术节的最大收获是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无论是表演、音乐与  舞美,还是程式的运用,都具有在戏剧本体规律中“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特点  。
  折子戏和小戏,是历代众多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完善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珍品,是最  能体现戏曲艺术(包括秦腔和各地方剧种在内)优秀传统和艺术精华的形式之一。这次艺  术节上,观众们欣喜地发现,几乎每一台折子戏,都显示出演员们不俗的艺术功力,一  招一式、一板一眼,唱、念、做、打,把戏曲传统演绎得淋漓尽致。而细心的观众,则  发现在熟悉的剧情和唱段中,演员们又增添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增添了对人物情感发  展脉络和情感变化层次的把握,使传统的折子戏在基本功扎实、表演规范中又平添了几  分现代的感情信息。
  在秦腔艺术节上,对经典作品的现代诠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宝钏》。由陕西省戏  曲研究院五位著名演员联袂主演的新编秦腔古装戏《王宝钏》,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  感受。近乎完满的舞台呈现,人物性格的精心刻画,唱腔、音乐的优美和创新,都给人  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站在当今时代观众的角度上,赋予这个戏以新时代的美感,力求  表现出一个新的王宝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个戏的改编为经典作品的改编演出提供  了经验。
  在新创剧目中,《茸宝记》在继承传统运用程式上是比较成功的,如传统的翎子功对  人物刻画中,在体现舞台整体美、体现人物性格和感情中,运用得很精练、优美,没有  多余的一笔,没有刻意的炫耀。《金龙与蜉游》在运用程式和传统技巧上也很见功力,  把人物性格刻画与程式、技巧的体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原作在二度创作中更加秦腔化  。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