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对于提示环境背景,可以说是最占优势,但单纯地以画面和音乐比较往往表现的单调、呆板。如果能恰当的将音乐改为音响,那么一个真实的艺术环境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能给予观众超出画面之外的外延空间。同时,通过音响的不同混响,还可以表现出立体空间的质感和密度,并且通过画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运动,以及不断变化的音响,表现出声源与观众的距离,暗示出人或物在荧屏空间里的运动方向,体现出声音的景别和层次。例如,97年,记者随车赴河北辛集采访。
在河北辛集光羊真皮制衣有限公司,参观了一套完整的皮衣加工、生产的过程,由羊皮的鞣制、上色、喷光到成衣的画片裁剪、缝制直至成衣检验入库。在不同的工序,记者采用了同期声拍摄与主持人出镜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于是,鞣皮的大转桶缓缓转动而发出的深沉的轱辘声,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都作为最贴切的环境音响采入专题片中,增强了真实感。随着片子的播出,在潜移默化中,这些环境音响成为产品质量与企业实力的有力证明,在消费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此外,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情绪变化起陪衬、烘托的作用。比如,车站送行,再没有用汽笛长鸣与火车隆隆的起动声更能震撼人,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了。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在经济节目中同样有精彩的运用,如在《走进秋天的故事》一片中,主人公林明钢原是航运公司的一名员工,主动辞职后,成了一个个体小老板,正处在创业的起起落落中。在一次与原公司的老友聚会中,有人吹起了口琴,琴声响起,大家的心也随着乐曲悠扬地飘散……在这里,作者就充分利用音响渲染气氛,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极具神彩的一笔。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味一下,画面只是简单的切换,吹口琴的人、旧船上聆听的人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旧船、滚滚的江水和远处岸上林立的大厦。这些画面都是由悠扬的琴声和滚滚的江水声串联起来,于是一种生活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对生活的万般滋味也尽在不言中,生活的质感也跃然眼前。
其次,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还能渲染情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的体现同时需要观众的视觉文化配合,即电视节目要调动观众的想象、联想等综合感受能力。苏联现代心理学家津琴柯指出:“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音响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它能让观众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心理上引起的刺激与感受,同屏幕画面的音响密切地联系起来,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诱发观众的想象,引起情绪波动、心灵的共鸣,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比如,在介绍新型游戏“匹克搏”的专题中,我们的记者与主持人亲自上阵,身着迷彩服,手持专用枪械,冲锋陷阵。在节目的表现中,我们并没有全部采用远景、全景,而是通过大量近景、中景,甚至特写,来贯穿全片,同时配以时疏时密的枪声,于是虽然观众面对的只是某个人的单个镜头,但在观众的脑海中却再现了一个完整的“战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音响还具有结构叙事的功能。一部成功的电视作品,总离不开音响对结构的积极参与,音响作为电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和信息媒介,经常显示出一定的结构功能。一段音乐,一席演说,一声汽笛长鸣,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音响凭借其蕴含的逻辑,将不同时空的画面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在这里音响已不是作为画面的陪衬,而成为画面积极地补充,音响在叙述交待着事件的过程。比如:我们在为某洗衣粉拍摄的广告专题中,开场是男主人公下班回到家中,发现妻子不在,并留了一大堆衣服要洗。在这一段,我们并没有刻意地描绘男主人公的面部表情,而只在昏暗的楼道里,通过男主人公模糊不清的背景,和沉重的脚步声来体现出男主人公劳累了一天,疲惫不堪的状况,这里的音响运用的是用脚步声来叙述事情,表情达意的。
以上所谈的音响,尤以同期声为多,但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对音响的运用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运用同期声的水平上,因为各种音响的音质与音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平时就应该不断的留心揣摩身边的各种音响的不同规律,不断地培养自己音响应用的意识,提高音响的制作与运用技巧。一期精品的经济节目,在制作之初,编导人员心中不仅要有一个镜头与语言的结构框架,而且要有一个音响运用的整体框架。总之,音响可以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与描写人物心理(包括经济节目)因此具有了真实感与亲切感,音响还具有渲染人们的情绪,及结构叙事功能,所有这一切,都是来源于生活,应该由我们用心去细细品味。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在电视节目中去聆听生活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