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对于一个钢琴演奏者来讲,欲表现完美无瑕的音乐,必须具备超越的音乐听觉水平和非凡的听觉驾驭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音乐听觉能力是演奏者的锐利武器,是表现美的音乐的前提条件。然而,要获得这些能力,一方面要重视在专业演奏中的培养,即在演奏中建立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在视唱练耳课堂中的培养。二者同等重要,应该成为演奏者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关键词:钢琴演奏 视唱练耳 音乐听觉
拥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对一个钢琴演奏者有其决定性的意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演奏家要把美妙动听的声音传达给听众,必须通过自己卓越的音乐听觉来鉴别、控制、协调。对于他们来讲:“准确无误的音高、纹丝不差的时值、清晰平衡的声部,瞬息万变的音色,恰如其分的音量都需要极其灵敏的听觉,并不断以听到的效果调节大脑对手指发出的指令”。①然而,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如何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通过什么手段进行培养,本文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我们深知,钢琴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乐器,它气势之宏大,没有哪件乐器可以与之相比。既有嘹亮辉煌的音响,又有绚丽多彩极具丰富的音色:从最低到最高的音区囊括了整个交响乐的所有音域;力度变化从PPP到fff体现了大幅度、多层次音响特征,其丰富的表现力可与一个交响乐队媲美:
既然钢琴是一件具有超凡表现力的乐器,那么,演奏者的听觉驾驭能力无疑需具备极高的要求。我以为,要具备高水平的听觉驾驭能力,就必须努力培养高水平的音乐听觉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在专业演奏中培养,即在演奏中培养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二在专门训练音乐听觉的视唱练耳课堂中培养。
一、培养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
英国音乐心理学家柏西·布克指出:“不要以为这是一条不重要的真理,即‘听’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②钢琴的发音过程很简单,只要琴上的榔头敲击琴弦,立刻就会发出声音,不像其他乐器演奏,还得考虑其音准、运弓、揉弦、气息等等。听的过程往往有一定的被动性。不是所有学习钢琴的人,一开始就都具有倾听音乐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必须强调从学琴开始就要努力培养这种能力,而且,从一点一滴地做起,需要经过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积累过程。这样的训练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听觉心理功能方可建立。
演奏者在演奏任何一个作品时,都要反复地倾听自己的演奏,其中包括乐曲中音高和节奏的正确与否;力度的变化;和声织体、复调旋律的层次;声音是否透彻,音色是否饱满,手指力度是否均匀;乐句的感觉及踏板的使用等等,都要靠耳朵仔细听辨。并经过初听、复听、多次重复地倾听,要带着思想、有分析地去听。这里所谓的“听”,必须非常细心和耐心,要“听到”“听仔细”“凝神细听”,这种听觉能力,是优秀演奏家必须具备的条件。良好的音乐听觉能随时纠正演奏中的错误,更能不断地建立完善的声音概念。“演奏者要连续不断地用听觉自我检查,以至发出任何生硬和粗暴的声音都会引起他内心的反感。这样,他就会迅即想法治疗这种发音的毛病”。③“这是一个反复琢磨的过程,‘心的耳朵’将逐步地听到从粗略到精细,从模糊到清晰,从浮动到稳定的声音,最后巩固下来,通过表演而付诸实现”。④只有通过倾听音乐,才能提高对美的音乐的追求,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极大地丰富钢琴艺术的表现力。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总结他几十年的演奏经验时指出:“钢琴演奏者倘要将钢琴演奏得很好,就必须在演奏过程中,特别是舞台演奏过程中,使自己既能当表演者,又当听众,即充当表演者和听众之双重角色。也就是说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一方面能高度融进、全身投入地去演奏,另一方面又能在自己演奏的同时,很超脱、冷静地来监听自己的演奏,并通过这种监听随时随刻指导、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演奏。即要使自己在演奏过程中,既能‘进得去’(感性方面全身投入)又能‘出得来’(理性方面冷静监听),边弹边听,边听边弹,听、弹结合,手、耳合一,从而达至完满的演奏效果”。他又指出“要做到在钢琴演奏中能听、弹结合,手、耳合一,特别是高度结合、合一,是很不容易的,这是钢琴演奏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艰难的课题,演奏者不经过长期努力磨练,是不可能达到的。”⑤大师一番经验之谈,非常精辟地阐述了“听”“弹”之间的辨证关系,指出了“倾听”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培养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钢琴演奏中,音色的变化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甄别、取舍、获取变化无穷的音色和声音,需要培养学生用经过训练的耳朵去鉴别。区别声音的大小较为容易,而辨别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追求优美的音色,需要有一个漫长甚至呈曲折的过程。2003年10月在天津全国第二届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上,郭嘉特先生(香港演艺学院钢琴教授)上大师课时,为了使学生弹奏好一个音,让其边弹边听,足足用了几十遍时间,不厌其烦地纠正其弹奏的声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任何一位钢琴大师所表现出的声音,无一不是在借助其灵敏的听觉下精雕细琢出来的。
良好的声音表现来自良好的内心听觉。在努力培养倾听音乐心理功能的同时,要特别强调演奏者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倘若想要发出乐曲所需要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声音,首先要靠演奏者丰富的想象力及内心听觉的敏锐分辨能力。我以为,作曲家的内心听觉能力,表现在在乐谱成型之前,宏大的构思、预想的音响,已经在他们脑海里形成。而演奏家的内心听觉能力则表现为在演奏过程中,先在内心有一种声音的预想和想象,精心雕琢发出和将要发出的声音达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使其富有感染力、更完美。俗语说得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诚然,对声音的追求、想象也体现这样一个逻辑。诞生一种美的声音,总是与演奏者孜孜不倦的内心听觉的想象和追求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教授谈内心听觉对演奏的作用时,有这样的体会:“我于1955年赴英国伦敦演出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时,在出场演奏之前,看着乐谱在心中默唱了全曲一遍。出台独奏时,我不仅稳定了自己的情绪,而且对作品的典雅、流畅的感情,表现得更为自如。这种默唱全曲就呈一种音乐内心听觉活动。这种内心听觉活动,对演奏能起到良好的作用。”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