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的摇滚乐在全球的兴起方兴未艾。就在人们还痴迷于吉他、贝司、鼓所能创造出来的激情与能量时,一些音乐家则超越了时代将目光投向更为超前的音乐形式,环境音乐就是在此时出现的。环境音乐的出现与“合成器”这种乐器是有着紧密关联的。如今人们在创作环境音乐的时候早已不再仅仅依靠合成器,可以说是任何一种乐器乃至电脑软件都可以根据音乐家的需要创作出出色的环境音乐。Brian Eno.David.Toop.Jon、Hassell.Terry、Riley.Bill.Laswell等人是国外环境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我国目前所运用的环境音乐主要是播放现成的音乐。今后我国在环境音乐的设计要摸索出自己的新路子。笔者认为在环境音乐的设计上除了上文提到的要注意与主体活动需求相符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创作时要注意融入民族音乐的元素。心理学家发现,个体的人对音乐的选择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欣赏方式和欣赏习惯,但在同一时代与同一民族中,常常表现出某种共同的或一致的审美倾向。因此,我国的环境音乐要融入社会生活,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应当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积极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交融,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形态。如在创作上可采用五声调式,配器上可运用中国乐器二胡、笛子、琵琶、古筝等独有的古朴音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间的文化彼此交融,中西方文化互相借鉴,形成了各民族灿烂辉煌的音乐文化。环境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是构筑未来发展形态的基础,根植于中国音乐审美的习惯特征,不断吸收、融合新的因素,才能使其具有本民族音乐的内蕴与灵魂。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融合”仅仅是一个发展方向。“和”是矛盾中的统一,是正视音乐文化发展的正常心态;而“变异”则是另一个发展方向,它代表着创新,是环境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四、环境音乐的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
从《环境音乐美学》一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环境音乐的研究上,比较注重实验的材料和调查。在环境音乐的功能一章列举了大量的实证材料,如对新日本电器公司的调查,采用摄影机每隔二秒拍摄一次工人劳动姿势,对照实施环境音乐时段与停播音乐时段的效率,列出图表,可显示生产总量在实施环境音乐是增加百分之六点六至百分之七点七。并观察到在上午十点与下午三点时工人开始疲劳,工作松弛,播放环境音乐后,松懈现象消失。在民意测验中,绝大多数工人对播放环境音乐表示赞同。从沈建军的《音乐与智力》一书中,我们也可看到作者采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环境音乐在学习中可以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可以使学生精神与身体松弛,身心协调。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以较为灵敏的状态的结论。
2.宏观与微观
这是一般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对环境音乐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有广阔的视野,对环境音乐作整体关照。同时,还要求对具体的研究对象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研究。如研究者以慢速的巴罗克音乐为例,发现在学习记忆中有较显著的效果,在阅读新闻的试验中,却效果相反。因此,对环境音乐的研究既要考虑主体的不同行为与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阶层、教育等,还要考虑环境的不同特点等。在对环境音乐的设计时,可精细到为某一个企业某一工种进行设计和创作。这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和反复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创制。这才有科学的依据与长期的效应。
总之,环境音乐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题,我国对环境音乐的研究才处于起步的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证和研究。在环境音乐的设计创作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创造空间与发展天地。另外,环境音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学学科分支,它的学科构建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梅本尧夫等合著,《环境音乐美学》,[日]服部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罗小平.音乐与环保.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王静怡.融合·同化——浅谈东南亚、南亚音乐与欧洲音乐的交流[J].中国音乐,2003,
4.郭声健、陈胜国.论环境音乐的学习辅助功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