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强大,离不开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构建新一代人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定位及各种精神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最主要的就在于精神文化层面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因此,大学生应当通过了解、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更多的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其蕴藏在里面的强悍、进取的游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断激励大学生勇于开拓、勇于进取,锻炼成刚毅顽强的性格,掌握控制自己的命运,从而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少数民族音乐审美价值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启示
1、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音乐感受生活中美的哲理,感受少数民族人民崇尚美、追求美的圣洁情怀,以及古朴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是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功效的。这种源自少数民族音乐自身的、与人类本性相一致的内在感染力,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无法比拟的。
对于本地的大学生来说,学习家乡的本土音乐,是母语音乐教育的一种体现,会使他们更了解家乡和热爱家乡,形成对家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而对于外地来就读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学习会让他们开阔文化视野、了解当地富有地域个性的艺术形式,认识到中国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
2、课余活动中的审美体验
民族传统的节日文化,都包含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音乐在其中无不体现出强大凝聚力,这种功能绝非任何行政手段所能比拟。我们如果能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感召力有充分认识,将其自觉引入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或直接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中来,无疑可极大地增强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起到一般思想道德教育所不能实现的效果。
结束语:
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各民族音乐别具特色,既相互交流借鉴,又各自发展,形成中华音乐文化百花盛开,姿态万千的多彩景象。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多元丰富的特点,这些都为普通高校在公共音乐中开展以“中华民族母语”为主题的教育,提供了独特而丰厚的文化资源。国外许多国家在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样为我们在公共艺术中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杜亚雄。《少数民族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2]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
[3]管建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五大问题》,《中国音乐》2004年第3期。
[4]管建华《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