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音乐教育观念四题(1)-音乐
来源:  作者:谢丽文  点击:次  时间:2002-04-1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3.“音乐——社会”文化和谐: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发展最复杂、最丰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当代美育早已超出艺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音乐成为现实生活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丰富的艺术细胞中,人们认识到美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刻影响;从文明个体道德自律的美妙乐曲中,人们体验到美育对个体品德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陶冶作用。 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   
    有人认为:“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纪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化中清除有害的毒素,吸崐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桑新民《 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4。“音乐——学校”素质教育: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一个从儿童时期到成为社会的人,对音乐感情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所以,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研究者从技术和装置入手,开始解决音乐心理的非实时测量与音乐进行的时间性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的测量技术进入实时反应和记录的时代。研究涉及的音乐情绪反应和音乐认知反应的测量,多采用问卷、形容词核对表、单维度或多维度量表以及操作反应观察的方式。这些测量方式为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类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与音乐的时间性质相悖。它们收集的数据,是被测在聆听音乐之后依赖记忆所做的反思。另外,这些方法在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反应的研究中,不能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施实时的记录及再现,不能使研究者对音乐进行和被测反应之间的同步关系做出全面、反复、精确和深入的观察。简言之,这些测量及记录方法是非实时的。
  
结论:音乐与智育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课题。一方面,它折射出教育观的基本理念,是教育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它不仅涉及到音乐本质属性的科学合理诠释,而且也关系着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正确定位。因此,从古至今这一命题始终为世人所关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教师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办法。学校教育决策者们突出抓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成为理所当然。如果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对其还算有用的话也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于是造成了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的教育现状。
我们呼吁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与智决不能涵盖、包容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地”,音乐艺术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配器、曲式等)、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教育者还必须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而又不把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视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第56页)。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 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把学生引导进一个至美、至善的艺术世界中去!
因此,我们提出的结论是,教育与文化文明构成了内涵一体的体系建设,教育以及一切文化文明形态在教育上必须强调整体的教育,音乐知识在这个整体中具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以及社会形式。这个结论是否过于武断,还有必要听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批判。

参考文献:
1.邹淑霞,王军,张丽霞 ,浅谈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王乐英,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大庆社会科学
3.李蓉,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周玲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历史及意义 <<泰山学院学报>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