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文】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戏曲现代戏”的题材优势已被削弱,因此“戏曲现代戏”要生存、发展,必须从艺术本身挖掘它长久的、真正的艺术价值。
●如果说戏曲传统戏中的程式化表演是在共性中寻求个性的话,那么戏曲现代戏的表演就是在个性中寻求共性——寻求戏曲化。在“戏曲现代戏”中,新的程式成为“一剧一用”不可重复使用的“一次性消费”。
●现代戏的发展常常来自对“传统”的“背叛”——它要避免艺术上的重复。但越要出新,舞台呈现的设计难度就越大。
●中国戏曲现代戏目前正置十字路口,这正是催生中国特色的音乐剧的有利契机,对于综合性舞台艺术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戏曲现代戏是指反映现实生活的戏曲剧目。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历史戏出现的。所以,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戏曲现代戏应该占据“半壁江山”。即使按照后来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划分,它也应该“三分天下有其一”。戏曲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传统戏曲无法直观地反映现代生活,于是有了戏曲现代戏。所以,戏曲现代戏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现代戏因为没有程式可以借鉴,所以,如果单从艺术上讲,戏曲现代戏远远无法与生存了几百年的传统戏曲抗衡。实事求是地说,长期以来,戏曲现代戏所赖以生存的,不是艺术优势,而是题材优势。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其优势无可取代。从解放前夕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戏曲现代戏曾经取得过非常喜人的成就。《杨三姐告状》、《罗汉钱》、《血泪仇》、《刘巧儿》、《小女婿》、《李二嫂改嫁》、《朝阳沟》、《夺印》等,曾经红遍全国。当时的许多艺术实践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今天,戏曲现代戏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剧目,比如川剧《金子》、京剧《华子良》、豫剧《村官李天成》、吕剧《补天》等。如果说文革前的17年是戏曲现代戏的成长时期,那么,文革后将近三十年,应该是戏曲现代戏的成熟时期,然而,至今我们的戏曲现代戏仍然在探索、在实验,从理论到实践,从创作观念到艺术技巧等,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所以,我们的现代戏精品不多,形不成群体风格,形不成气候。
那么,今天的戏曲现代戏为什么迟迟没有“返青”?窃以为,造成现代戏前景迷茫的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戏曲现代戏”的定位不准,并由此引发了属性错置、评判不当、导向模糊等。而这些问题在当初“政治标准第一”的时代,是被掩盖着的。
一、“戏曲现代戏”的题材优势已经削弱
在人们的意念里,中国戏曲,除了传统剧目之外,其他的“地盘”就都应该属于现代戏。然而,事实上,戏曲现代戏却无法包容除传统戏之外的其他剧目。比如,清官戏、童话戏、科幻戏、外国戏,以及反映远古生活的戏曲等,这些戏曲剧目既难以归入传统戏,又无法归入现代戏。所以,在今天看来,“戏曲现代戏”这一称谓,似乎缺少科学性和严谨性。
与传统戏相比,现代戏的重要优势是与时代同步,及时反映社会生活。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随着网络的普及,手机和电脑的应用,人们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而电视访谈、对话等节目,其跟进速度更是戏曲所不可及。这样一来,戏曲现代戏单靠题材优势就难以生存了。若生存发展,必须从艺术本身挖掘它的长久的、真正的艺术价值。
二、对“戏曲现代戏”归类的质疑
一出戏曲现代戏,可以参加歌剧汇演吗?当然不可;可以参加话剧比赛吗?更不可能。因为依照习惯,大家已经把戏曲现代戏与传统戏曲归在一类了。所以,无论是全国性的戏曲汇演,还是某一戏曲剧种的交流演出,现代戏常常要和古装戏交相辉映,相互切磋或者一比高低。而从艺术的构成来看,这二者之间却相去甚远。
为了方便比较,我们不妨把舞台艺术从以下三个审美角度区分。
静态美:包括服饰、化装、布景风格等。
动态美:包括舞蹈、表演等。
听觉美:包括念白、音乐、演唱等。
通过逐项比较,我们看到:
在戏曲现代戏与传统戏之间,只有演唱(同剧种同声腔)相似。共同点不超过20%。
在戏曲现代戏与歌剧之间,只有唱腔不同。共同点大于90%。
在戏曲现代戏与话剧之间,只是有演唱和无演唱的区别。共同点大于80%。
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把两种共同点不超过20%的舞台艺术牢牢捆绑在一起作相互比较的。二者归一只有两点好处:一是同剧种时唱腔相似,二是常常由同一个剧团演出。但二者之间的审美特征却绝然不同,根本没有多少艺术经验可以共享,在评价时更没有可比性,这犹如跳高和跳远比赛,跳水和游泳较量,没有共用的标尺,当然就难分高低。所以,每当戏曲汇演,现代戏和古装戏同比评奖时,总觉得无从比较。
三、戏曲现代戏对程式化的拒绝,造成它与传统戏之间的相互干扰
多年来,我们总是把现代戏和传统戏捆绑在一起,而现代戏和传统戏之间的共同点却非常少。可以说,它们二者之间,大多情况下不是相互吸收、相互借鉴,而是相互干扰、相互排斥。原因在于,传统戏的表演习惯于程式的重复使用,而现代戏虽接受程式,却拒绝程式化。
比如,传统戏里的起霸,可以用到性格相似的不同人物身上,传统戏里的划船、走路、坐轿,甚至喜、怒、哭、笑,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那些程式,反复使用,形成了传统戏的表演规律。而现代戏却往往避免同一程式的重复使用。比如,在现代戏《红灯记》第八场里,李玉和戴镣铐唱导板上场,这一套路,李玉和用了之后,别人就很难再用了。记得当初看到《杜鹃山》里柯湘带镣铐上场时,就有人自语说,像李玉和的“狱警传”;我看过另一出现代戏,一位老奶奶对青年人讲起过去,马上有人感觉,像“痛说革命家史”;自从有了“智斗”之后,人们总是在台上避免使用“背躬唱”。可以说,在戏曲现代戏里,即使你创造了新程式,也只能用一次。比如,用于刻画现代人物焦裕禄的舞台艺术手段,很难再用来刻画孔繁森或者郑培民。古代的丫鬟可以是同一种打扮,甚至名字大都叫春香、秋香,而今天的保姆,你能设计一种通用的打扮吗?当然不能。有人曾在现代戏里发明了开汽车、赶马车、推小车、骑自行车等“新程式”,甚至还出现过精彩的电话舞、电脑舞等,那些新程式当时感觉还比较新颖,却大都只用了那一次,因为如果重复使用,给人的感觉就是抄袭。
如果说戏曲传统戏的程式化表演是在共性中寻求个性,那么,戏曲现代戏就是在个性中寻求共性,寻求戏曲化,包括程式化的表演和演唱,因为非此,便不成为戏曲;但是,戏曲现代戏又不能像传统戏曲那样脸谱化,人物塑造需要个性化,表、导演也需要有与其他剧目不同的个性化处理。所以,戏曲现代戏需要程式,却拒绝程式化。这正是戏曲现代戏与传统戏曲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