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与同类的管乐器进行比较
唢呐作为簧管乐器与边棱音管乐器相比,虽然它们均属气鸣管乐器,但由于音源的不同,它们在吹奏的难易上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对音高及用力的控制上。决定音高及用力变化的因素除共鸣管的长短外,与音源也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唢呐簧片属于双簧哨片,决定音高及用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簧片的长短、宽窄、薄厚及簧片口的大小、簧片材质的密度大小,还有簧片的老化程度、气体流速与簧片振动的配合等等因素。在吹奏中只要改变其中一项,音高及用力变化就会受到影响。而且由于上述原因,唢呐吹奏需要较大的力量。而边棱音管乐器的情况就不同了,决定音高变化的因素除共鸣管的长短外,还与气流速度和射入吹孔的角度两个因素有关。由于射入角度具有固定的特点,决定了音高及用力变化的稳定性,只要气体流速与气流射入角度配合好,就会有非常稳定的音高,而且相比之下用力不大(如果用力过大就会影响边棱振动)。所以说从音源的角度来讲,唢呐吹奏的控制难度要大于边棱音管乐器。
唢呐作为双簧管类的乐器与单簧管类的乐器相比,虽然都是簧管乐器,但由于它们的簧片有单、双簧之分,所以在演奏难度上仍然有一定的区别,双簧哨片是由上下两个簧片所组成,只有上下簧片振频相等,才能达到共振的效果。而单簧哨片是由一个簧片构成,所以它不存在双簧振动相互配合的问题,只要自身与共鸣管之间振动合理就可发出良好的声音,这在吹奏控制上要比唢呐稳定得多。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作为双簧类管乐器,唢呐吹奏的控制难度要大于单簧管类乐器。
从振动体的大小差别来讲,振动体越大,其精密度就越低,在吹奏中相对就比较容易控制;反之,振动体越小,其精密度就越高,在吹奏时相对就不容易控制。唢呐簧片相比之下比较短小,振动时灵敏度极高,声音不易固定,所以不易控制。而其他双簧类管乐器,如双簧管(被西方人公认为木管乐器中最难控制的乐器)的簧片就相对比较长,振动发音就比较稳定,从乐队常用它来定音高的角度来讲就能说明这一问题,它与唢呐相比在音高的变化上就比较固定,所以在吹奏控制上相对就容易一些。即使较难控制的民族管乐器管子,由于哨片比较宽大,其振动灵敏度也要比唢呐低,控制起来相对要比唢呐容易。所以说从振动体的大小差别来讲,唢呐的簧片也要比同类的双簧管乐器更难控制。
唢呐与唇簧管乐器相比,它们虽然均属双簧类管乐器,但因为唇簧管乐器是凭借嘴唇口风的缩小来实现超吹而获得与自然泛音相一致的音列,所以此类乐器使用的是纯律,但通过指法的调整,加之活塞附加管是按十二平均律安置的,使调整后的音高除个别音比平均律的音高2—4音分(一般人听不出这种差别)之外,其余音高均符合十二平均律的标准。由于此类乐器的音列来自自然泛音,所以音高本身就具备稳定和固定的特点,这与复杂的唢呐唇控相比就要简单得多。另外,从簧片的不同特点来讲,只要吹奏唇簧管乐器的嘴唇生理条件基本符合该类乐器音源的物理振动,在使用正确方法训练的情况下,它们的唇簧哨片振动总是在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习惯到习惯的稳定的渐变过程中。而唢呐簧片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从选材到制作再到吹奏,这里存在着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唢呐簧片是由芦苇制成,在选择芦苇的过程中,由于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苇质有很大区别,在同一处生长的苇子也有薄厚、软硬之分,即使在同一根或同一节中薄厚、软硬也不相同。在制作中,由于地方曲调风格的不同、唢呐吹奏流派的不同,簧片的形状也不同,东北的簧片形状呈扇面、苇质较硬、口大、壁厚、没有肚;山东、河南等地的簧片呈口袋状、有肚、较软、壁薄、口小,所以在控制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簧片,也有从“生”到“熟”再到“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簧片弹性的变化、哨口大小的变化都不一样,所以为我们控制簧片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从这一角度来讲,唢呐的演奏难度当然要大于唇簧管乐器。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出唢呐在乐器中的演奏难易程度,此问题直接影响的是演奏者对唢呐吹奏技术的把握,这必然要影响到唢呐的发音。唢呐的演奏难度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通过主观的努力——掌握科学的吹奏方法,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才能解决,这样就可为唢呐发出优美的声音、在主观上缩短同其他乐器之间的演奏难度差别创造条件。另外,因为乐器之间的演奏难易程度是客观存在的,应尽量避免综合性的比赛或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