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艺术成就浅析-音乐
来源:  作者:张佩宜  点击:次  时间:2002-04-2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并对其作品内容及曲式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作品民族化创作的运用,并结合音乐要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作品的影响力、深刻意义及其创作的成功之处。
  关 键 词:独创性 民族风格 洋为中用 艺术价值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自问世以来,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亲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同时打破了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它不仅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梁祝》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一、《梁祝》的创作背景
  
  1958年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何占豪、俞丽拿等同学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并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学院党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号召。
  当时,在选材方面同学们意见不一,于是定下三个题材征求院党委书记孟波的意见。孟波决定“在越剧《梁祝》音调基础上创作”后,何占豪一鼓作气把越剧《梁祝》中的几段唱腔音乐连接起来,用小提琴实验演奏。由于他只是小提琴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从未学过作曲。于是他向作曲教授丁善德“求援”。丁教授把作曲系的高材生陈钢介绍给何占豪。从此,陈钢和何占豪“联姻”,与“蝴蝶”同时成对高飞。
  《梁祝》在向国庆10周年献礼时独领风骚,声誉鹊起。而孟波为扶持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何占豪、陈钢进入创作阶段时分别发动院、系的专家给予具体的艺术指导:丁善德对陈钢进行“单独的曲式辅导”,并一次次地审读《梁祝》的每一个乐段,提出修改意见;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家赵志华、陈又新向实验小组同学介绍各种小提琴演奏技法,为他们提供艺术示范;国乐家卫仲乐开设讲座,向其小组同学讲解民族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帮学生们实现小提琴演奏的“洋为中用”。当陈钢、何占豪决定将二胡的指法写进协奏曲时,有人认为,“用两条弦演奏不能发挥小提琴功能”“把二胡的滑指用到小提琴上去,是破坏小提琴的演奏法则”。两位学生犹豫了,于是系党支部书记刘品组织全系专家展开论证,最终为两位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依据。
  小提琴被誉为“乐器皇后”,有4条琴弦,若以为所有的演奏都必须用4条弦,实际上是忽略了小提琴性能的多样化。韦尔汉根据巴赫咏叹调改编的“G弦上的咏叹调”是在G弦单根弦上奏出的动人曲调。现在将二胡的技巧移到小提琴的两根弦上,是完全可以的。事实上,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及演奏方法,为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不少贡献。而把中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和演奏技巧用到小提琴上,非但不损害其传统,还能扩大其艺术表现力。 终于,只有中国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首次出现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另外,中国越剧、京剧中常用的倒板、嚣板等首次进入协奏曲,使《梁祝》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小提琴协奏曲在此实现了一次彻底的中华民族化。1959年5月首演成功,这是一个奇迹!这部“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梁祝》协奏曲,作者都是学生。而且,这两位学生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部经典之作从选材到创作,直至走上舞台的全过程。
  
  二、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作品内容与曲式的对应图式如下:
  
  [3]焦文彬 《中国古典悲剧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