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节奏所具有的感染力是十分明显的,2/4拍——如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可以让人精神抖擞,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能够使人气宇轩昂;4/4拍——如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能让所有的人感受到婚姻的神圣与美好,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则可以令任何人闻之黯然垂泪。音乐甚至可以统一整个民族的举动,例如举行大会之前后所唱的“会歌”,这种“会歌”的节奏都很鲜明,歌词亦十分得体,唱过之后能增加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奥运会赛场上《义勇军进行曲》可让全中国为之振奋,足球场上《米兰之歌》更是使全世界球迷陷入颠狂。
二、音乐内容的感染力——情感的感染力
再现生活与表现情感是艺术的两种基本功能,作为表现艺术的音乐也不例外。音乐首先是感性的艺术,直接诉诸于感觉。情感性是音乐的基本属性,汉代《毛诗序》强调音乐抒情方面的独特力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嗟故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黑格尔也谈道:“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与无形的情感,音乐是心情的艺术,直接针对心情,因而音乐情感情绪的感染力十分惊人!”如瓠巴鼓瑟,游鱼出听;伯牙鼓琴,六马仰秣;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孔子听《韶》“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唱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相如文君,古琴一曲《凤求凰》;玄宗玉环,见物思旧《雨霖铃》;曹植情痴作《洛神赋》,萧旷感怀奏《别鹄操》。嵇康刑前悲奏《广陵散》,文姬血泪《胡笳十八拍》。罗敷明志拒情于《陌上桑》,韦青感怀许和子于《水调》。管仲作军歌壮军威,庄子敲盆歌寄哀思。以及张良弄笛,引起子弟兵之乡思,感化力之大,已可见一斑。[6]
音乐的情感感染力在于需要欣赏者充分调动自身联想、想象,全部身心去感受体验,通过理解,产生共鸣最终完成对音乐情感的接受。战争能使民族危亡,人民要团结一致,这种团结精神也常通过他们的音乐反映出来。如乔治·M.科汉创作的《美国佬,大傻瓜》,记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士兵情况,辛沪光的《嘎达梅林》交响诗向我们展示了东蒙人民捍卫土地的决心,格拉祖诺夫的交响诗《斯金卡,拉辛》则表现了拉辛领导哥萨克农民反抗沙皇统治的英勇,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曾令二战时集中营中的犹太人为之振奋,哈恰图良的《钟声交响曲》颂扬了苏联人民反抗纳粹的决心,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波兰革命简洁有力的战斗诗,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则直接成为二战时战斗的号角。
军乐在军队中的位置,差不多同军火、粮食同样重要,其感染力所带来的战斗力不可低估。我国周代军礼包括:征战胜利的庆功礼典“王师大献”及军队操习用礼“行军田役”等,音乐用“恺乐”及钟鼓之乐;我国汉朝仪式音乐有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等;西方古罗马时期,更是以马车大的里拉琴和一百副金制竖琴的合鸣,以壮军威;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则重温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辉煌。我国抗战时期中,对民乐的宣传,唱着救亡歌曲,也有相当的收获。音乐的演绎,或是雄壮、激越,或是柔和、荡曼,或是悲凉、悱恻,其感染力都是和某一个环境的空气相调和的。
音乐情感首先直接触动人类多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情绪,而且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的最深处,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他听完琵琶女如怨如诉的演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1876年当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听完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时流下热泪,说:“已经接触到饱受苦难的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音乐也常常记叙一个国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从而达到纪念的目的。《查理是我心爱的人》(苏格兰民歌),记述了查理王子胜利挺进苏格兰的历史事件;亚历山大·缪尔的《枫叶永存》描述了1759年英法魁北克之战的情况;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见证了拿破仑兵败莫斯科的窘境;科普兰的《林肯肖像》描写了林肯为解放黑奴而做出的努力;德彪西的《无家可归的孩子的圣诞节》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苦难;勋伯格的《一个华沙幸存者》记录了二战时犹太人悲惨的命运;陈培勋的交响曲《清明祭》展示了1976年天安门广场千万群众的悼念;潘德列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挽
歌》,则更令今人扼腕。
结语
内容与情感的交互是音乐感染力的重要保证。音乐的感染力在于表现特定的情绪,通过强烈的情感氛围震撼听众心灵,“因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7]音乐的这种特殊性,根源于音乐特殊的物质媒介表现手段,以音乐为材料作用于人的听觉,可以直接传达和表现音乐家感情的起伏变化和波动,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音乐作品于是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因为音乐能使人“欢放而欲惬”,即乐曲能以其丰富的音调吸引人们,使人心随曲调的运动而运动,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心满意足,欢欣愉悦。
参考文献:
[1]王次《音乐美学概论》 第255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2]《乐记》批注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年10月北京第1版
[3][4]朱光潜《声音美》原载《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1946年9月印件
[5]赵《人们怎样理解音乐》原载《音乐导报》1943年第2期
[6]黎云《音乐和人生的关系》原载《音乐季刊》1923年8月第1期
[7]黑格尔《艺术特征论》第312页 文艺出版社1984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