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德国文学浪漫派的支流——士瓦本派对艺术歌曲的兴起也有重要影响,其中,作曲家楚姆施蒂格(J.K.Zumsteeg 1760—1802)的地位尤为重要,他的叙事歌曲创作对舒伯特的早期创作有直接的启发作用。士瓦本派的一位作曲家和理论家舒巴特(C.F.Schubart 1739—1791)也影响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著名的《致琴弦》和《鳟鱼》的歌词即选自舒巴特的诗作)。
与舒伯特相对而言,维也纳乐派的大师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在歌曲创作方面只是偶尔旁涉,并未作为重要的音乐创作领域去对待。但莫扎特为哥德诗谱曲的《紫罗兰》(Das Veilchen,K.476),已经预示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繁荣时期的到来。贝多芬的《致远方的爱人》(Andie ferne Geliebte,Op.98,6首),属于艺术歌曲套曲,并且对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在德国“利德”(Lieder)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最初在16世纪,兴起过一种复调形式的“利德”。随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感性自由的历史潮流,主调音乐逐渐发展并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就出现了“有伴奏的单声歌曲”。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伴奏处于陪衬地位,但是历史的发展不断赋予伴奏以重任。18世纪末,德国“利德”歌曲已开始出现浪漫主义迹象,作曲家较注重伴奏声部的写作和设计,这样,钢琴声部(器乐)从单纯的伴奏升级成为人声的伴侣,衬托、说明和加强诗歌的含义,几项任务并重。到19世纪初,“利德”成为了大多数作曲家运用的借以发挥最大才能的工具。舒伯特的天才创造,使“利德”歌曲发展至顶峰。这样艺术歌曲的体裁真正确立下来。从此,这一体裁在以后的音乐历史潮流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在音乐艺术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与奏鸣曲、交响乐一样重要的体裁。
注释:
①艺术歌曲一般都是由钢琴伴奏的,但自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以后,很多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的伴奏由管弦乐队代替了钢琴,如: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
参考文献:
[1]白君汉:《论沃尔夫的艺术歌曲》,载《交响》2001年第2—3期
[2]保·朗多尔未:《西方音乐史》,周薇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
[3]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等译,杨燕迪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1999年
[5]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汪启璋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96年
[6]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顾译,钱仁康等校,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12月
[7]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8]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