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唱一般较适用于中低年级,尤其适用于低年级。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运用范唱教学法时要防止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的声音,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歌唱方法的学习上来。要提醒学生对待范唱不在于模仿其音色、音量,而是在于抓住正确的发声方法,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启发学生准确地记住自己最好的声音,并逐步达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程度。
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耳朵有时比嗓子还重要,听觉会帮助我们完成发声技能技巧上的各项要求,指挥发声器官的运动,辨别歌唱发声中正误。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模仿的是坏的榜样或不规范的教师的范唱,那么他在演唱上就注定不会成功。所以要避免走弯道,学生就应该有良好的听觉分辨能力,即使教师的演唱水平很高,学生也要根据自己声音的特质去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在学习中要将模仿和独创结合起来,保持自己声音的个性特征。
(二)重视示范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与互补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示范教学法和比喻教学法的互补,通过各种形象的比喻启发学生,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同时又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提高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如意大利美声学派常用“把声音喝下去”或“把嗓音吸进去的比喻”来作为解释打开喉咙的手段;有的教师用“半打哈欠”的比喻来阐述歌唱发声中所需要的打开“软口盖”时发声器官各部位的协调动作原理,并适时地配合教师的范唱,能较快帮助学生建立喉头稳定的观念。
(三)指导学生先学习理论后听范唱,作品演唱做到有感而发
声乐艺术就其特性来说是一种善于表情的艺术,声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作为第二度创造的声乐演唱,它最重要的艺术使命之一就是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音乐的灵魂在于情,演唱者的感情应是先陶醉自己后感动他人,在贺雷秀·勃那的诗句中写到:“你若欲感动他人,情感必须漫过心弦。”而真实的情感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之上,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范唱或以音响资料的直观印象而进行简单的模仿。正如康德拉申所说:“囿居在声音中是不行的,这将导致想象的贫乏和处理的简单化。”
正确的理论是指导声乐实践的科学依据。美国著名音乐分析家尤金·纳莫所说:“表演者为完成对作曲家和听众的艺术职责,作为共同创造者,必须获得理论和分析能力,以达到不仅知道如何解释,而且也知道一种解释与另一种解释的不同。诚然,分析是对一部艺术作品的一种理性上的冲击,但表演者不对各种参数因素进行详尽研究就永远不能了解伟大作品的美学深度。在这项事业中,分析理论在表演者的教育方面不仅是极为重要的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待陌生的声乐作品,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应先从其音响结构自身去进行解释和分析,然后再通过掌握有关的声乐作品创作意图的第一手资料,如作曲家的日记、创作札记、书信以及传记等,去深入了解作曲家的生活和思想,从中寻找理解和解释声乐作品意义和内涵的线索。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思考中找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脑筋解决作品的难点和重点,提高自己处理作品的能力。学生可以大胆地发挥创造,然后再与教师或音响的范唱相对比,比较出自己和范唱之间的差距与不同,思考为什么不同,哪个更好,进行取长补短的借鉴。这样范唱的效果就比较明显,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演唱中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理解分析作品的能力,使声乐表演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三、结语
范唱教学是声乐技能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只有恰当、正确地运用范唱,才能使教师的授课过程轻松自如,才能培养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训练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范唱获得启发,了解正确的发声方法,从而建立正确的歌唱发声概念。因此,范唱的运用应该遵循目的性、针对性、适度性、适时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范唱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158
[2]王丽君.机理与心理沟通 比喻与示范互补——声乐教学法中的“结合”原理[J]. 武汉: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
[3]吉·康德拉申著. 指挥家的境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4](美) 尤金·纳莫.分析理论与演奏和解释的关系[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
[5]林立君.声乐教学艺术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