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标题音乐及其演进概要(1)-音乐
来源:  作者:孙新民  点击:次  时间:2002-04-2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标题音乐发展中具有卓越贡献的是柏辽兹和李斯特。柏辽兹(1803—1869)的交响乐直接继承了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并在新的条件下加以发展,把交响乐艺术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交响乐——“标题交响曲”体裁。他于1830年所创作的《幻想交响曲》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划时代的作品,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结合的思想。这部被称为“音乐小说”的交响曲,有一个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生涯的插曲”。作曲家不仅为每一乐章都冠以详细文字说明的标题,而且内容还取自本人生活的经历,异乎寻常地采用了自传体的处理手法。不断出现的象征恋人形象的“固定乐思”,成为整部交响曲的基本主题,借助作品表现的情节内容和各种音乐语言要素,成为一条音乐戏剧的主线,将情绪和特性各不相同的五个乐章统一了起来。《幻想交响曲》为音乐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
  李斯特(1811—1886)将19世纪以来的标题音乐向前推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继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之后,首创了单乐章的标题音乐体裁“交响诗”。这是将交响音乐与文学中的“诗”相结合的一种“标题”音乐形式,它突出了文学因素的表现意义,强调了“诗”与音乐的内在融合与联系,体现了“综合”多种艺术为一体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1850年李斯特根据诗人赫尔德的剧本《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创作的单乐章交响作品,标志着交响诗的诞生。这种新的音乐体裁富于文学性,它以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内容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音乐形式上也更为自由,结构不同于一般的管弦乐曲, 音乐的标题明确显示出了与其他艺术之间密切有机的联系。交响诗《前奏曲》是根据拉马丁的原诗创作的,在总谱里李斯特加上了自己写的内容注释,提示了他在思想上与神秘主义诗人拉马丁《沉思诗集》中一首诗的联系。他写道:“我们的生活不就是一连串前奏曲吗?……当大风暴过去的时候,心灵受到严重的摧残,它不再回忆那愉快而宁静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了,人也不能让自己长久地沉湎于当初曾吸引住他的大自然宜人的宁静之中。”⑦他的13部交响诗都带有标题,大多取材于文学、戏剧、绘画和古代神话;两部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集中体现了李斯特标题性的创作主导原则和追求综合性艺术的理想。在李斯特同期和之后,交响诗这一体裁经过门德尔松、舒曼、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圣·桑等人的努力,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完善,成为交响乐的重要体裁之一。
  标题音乐虽然出现较早,但在19世纪以前的不同时期、在众多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毕竟是极少数的,有的也是在某种灵感冲动下作的一种尝试或试探。保罗·亨利·朗格在《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中指出:标题音乐“过去只是一个创作上的很不重要的、偶然的放任现象。”它是作为主潮流“纯音乐”的历史陪衬而存在的。19世纪作曲家寻求新的创作手段和体裁形式,以满足音乐表现和审美需求的迫切愿望,是标题音乐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因为标题音乐这种体裁,更能表现浪漫主义的理想,正像美国音乐理论家约瑟夫·马克利斯所说:“标题音乐在19世纪这样的时期里是特别重要的,在这个时期里音乐家敏锐地意识到了他们的艺术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这种意识使他们的音乐更加接近于诗歌和绘画。”从一定意义上说,标题音乐的创作手法是时代进展所促成的一种音乐的形式表现,是艺术前进中的必经一步,它以最通俗的表现方式衔接起音乐与文学的姊妹艺术关系,符合大众潜在的审美心理和社会审美基础;以其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客观需求两方面的互动,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标题音乐这种重要的体裁,开辟了从非音乐领域汲取音乐灵感的一条途径,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变化,开阔了创作领域和表现内容的更大空间,将标题构想作为创作思维的原则,将标题音乐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来对待成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一个全新的创作倾向,不仅影响了19世纪各民族乐派的创作,也最终成为浪漫主义时期以至后来音乐创作的主流,对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朱秋华《西方音乐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P186
  ②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 帕利斯卡 《西方音乐史》[M].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4月第3版 P267
  ③④⑤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P149、145、232
  ⑥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4月第3版 P641
  ⑦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感受交响音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P138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