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谈唐富先生的笙演奏艺术(1)-音乐
来源:  作者:刘向阳  点击:次  时间:2002-04-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二、唐富先生对笙技巧的运用及对作品情感的处理
  
  演奏好一部作品,除有很好的基本功外,还得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并处理情感,这对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非常重要。演奏者如果只是呆板的机械性地演奏,而缺乏内心的歌唱性,或者只是炫耀演奏技巧哗众取宠,不以音乐表现为目的,也很难准确地表达作品的精神内涵。唐富先生从艺四十多年,对作品的处理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处理作品,能很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林海新歌》是一首锐意创新的作品,集中代表了唐富的演奏风格。
  在引子的旋律中,唐富运用了一连串的“重打音”技巧,并对气息作出了由弱到强的调整。这样的处理增强了旋律的号角性,拉开了林业工人闯关夺险的序幕。
  乐曲在第二段的小快板之后出现了一个支声性复调的乐段。平稳的旋律,配以高音区滑奏性的有节律的伴奏,造成了连绵不断的流线型,使旋律更富有歌唱性,而后的“油锯声声奏凯歌乐段”运用了和音与单音、强音与弱音等对比手法,使旋律起伏跌宕。“团结一心创新业”乐段前10小节,作者运用了“花指”技巧,放慢了节奏速度,最能体现劳动号子的节奏,深刻表现了唱着铿锵有力号子,迈着坚定统一步伐工人们的劳动形象。而后的乐段作者运用了“历音”技巧和重复复调 ,把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干劲推向高潮。
  乐曲的最后一段,作者以传统的和声指法、硬双吐技巧奏出规律的节奏旋律,气息由弱到强,然后导入两组十六分音符的上行级进音型旋律,衔接着由倚音引出的全曲最高、最强音。作者通过这样细致的处理把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天鹅畅想曲》中唐富的处理更是巧妙,乐曲的引子部分用了连续的“指颤”技巧,加之下声部如清波荡漾的旋律的配合,似见天鹅在水中拍打翅膀展翅欲飞。
  在如涟漪般的复调音型中,他加了一个顽固的高音“do”,贯穿在旋律与伴奏之中,形成两点一线的三步同行,既使曲调明亮剔透,又有互相渗透的绚丽,既有和声色彩,又对旋律是一种升华,加之气息强弱的运用,仿佛天鹅迎来五彩霞光,踏着如雪的白云,穿过天河的银浪。
  
  在中间的乐段中,唐富使用了许多装饰音,使旋律含蓄婉约,那间隔断离的十六分音符音断气不断的处理效果,让旋律的抑扬顿挫更加分明。在如歌的中板中,他使用了自己发明的“拨舌”技巧,使旋律听起来轻柔曼妙、悠扬远达,似古筝的长摇,如琵琶的轮指,像三弦的滚奏。
  乐曲的最后一段是复调的再现,在这段中他只对气息作了处理,气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反复出现连绵回绕,更加形象地表现了天鹅展翅飞翔的情景。
  唐富先生通过上述的处理,使作品内容表现得丰富、真实,准确地刻画了天鹅展翅飞翔的形象。
  
  三、唐富先生舞台艺术的表演
  
  笙作为听觉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追求听觉的满足感,还追求一种视觉的美感,这种美感来自于演奏者对不同情绪、不同节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把内在的音乐感受用不同的外在的肢体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这即称为肢体语言的表达。肢体语言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的表现作用却尤为重要。笔者曾看过唐老师的演奏,觉得他肢体语言的运用很巧妙,既不内敛又不夸张。唐富先生运用人体特殊的语言将笙和人体合二为一,在演奏时用笙说话,用笙歌唱,用笙与观众交流,把音乐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变成了可视的音乐和活动的雕塑。他的演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尽情地表现他丰富的内心感受和描述他对音乐与生活的诠释。
  唐富先生演奏的《林海新歌》使观众印象至深。他在演奏时“人琴合一”的表演,高亢欢快的旋律配以特殊的肢体动作,“历音”时随着手指的上下游动,笙和肢体也上下摆动,乐曲结尾强音的“甩笙”动作,这精湛技术和肢体动作的配合表演,使得观众仿佛看到了一片火热的林场,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干劲。
  唐富先生有着深厚的基本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舞台表演艺术,虽年过花甲,但仍有着不懈的努力和对笙艺术研究探索的赤诚。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谱写了许多不寻常的乐章,凭着自己不懈努力的追求,使自己的笙演奏艺术具有特殊的魅力,在中国乐坛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笙学艺术文集》高沛主编,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4年7月版。
  [2]《民族器乐曲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3]《中国笙演奏家名曲荟萃》岳华恩主编,学艺出版社1999年版。
  [4]《东北现代音乐史》凌瑞兰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版。
  [5]张湘闽《将肢体语言融入手风琴演奏》。
  [6]石蔚《琵琶教学中的音乐审美情感培养》,载《小演奏家》2004年5月17日。
  [7]《中国音乐学院校外音乐考级全国通用教材·笙》张之良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